您当前位置:首页 > 楞严经原文

楞严经讲解



卷五

即众生无明之所在。

疟疾。

沈沦没溺,即轮回六道之义。

欲有、色有与无色有,即三界。

泪如雨下,翘仰诚心,伫立恭敬等佛开示。

为出世间一切众生修佛乘之因心,作为众生未来成佛之道眼(见道之要 路)。

因为释尊手摩阿难头顶,十方诸佛又以宝光灌释尊顶之故。

即无始无明,因无始以来俱有,故称俱生。使你轮回的就是此俱生无明。 (因为无明而妄起明觉才有世间)而生死的根结则在你的六根。

寂静妙明常住,即本心。

“根尘同源”是说六根六尘皆源于“自性”。“解脱无二”指结縳与解脱 都靠六根,别无他法。“识性虚妄”的识性是六根了知之性。虚妄是说此 了知性乃五蕴身觉知之性,故属虚妄。

五蕴身之知只能觉知六尘,故说由尘发知,也可以说由六尘而发生五蕴身 之觉知。

相指五蕴身所觉知之对象。根是六根,这句话是说因有六根,五蕴身才会 有觉知之相。

五蕴身之能觉知(见之义)与所觉知(相之义)皆虚妄无体性,故称“相 见无性”。“交芦”是一种草本植物,生长时一定有二茎相交且其有二根 盘结相连,单一则不能立,以交芦比喻五蕴身之相见二者不能独存。如眼 见即五蕴身之见,此“见”包括眼根、眼识与色尘之共同作用。

由六根对六尘而引发妄知妄见,由此建立其“知”,以为真有知,此即是 无明之根本,即妄认尘相(知见义)以为实有(知之义)。

若能悟此妄知妄见实为空无、虚妄,此悟心即为涅槃之本。无漏真净形容 涅槃之状。

是中指涅槃真净之中。更容他物指除涅槃外无他物可容之义。

真如体性空,有为法由其缘生,性质是如幻。

无为法之无起灭若是依有为法之起灭(即生灭)而建立,则此无为法亦不 实如空华。(即以有为显无为则二者皆非)

此句与上一注释之义相同。

此句应是犹非“真、非真”,云何是能见与所见。此义为:真正的“真” (如本心、自性、无漏真净等)还不是“真、非真”可说,更何况要说它 是“能见”或“所见”。

即前文所言“相见无实性同于交芦”之义。

结缚与解结(结解之义)皆由六根(同所因之义)。

“交”指见与相之相交。交中性指交中之性,即五蕴身的觉知性,此性非 空非有,属妄想之性。

即前文“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与“知见无见即涅槃”。

解除根结(即业障与无明)要依次第,六根之结若得解除,则其源头之障 碍亦亡。

六根之中要选择圆通之根(如人之耳根具一二○○功德),由此返流内观 则速成正觉。

陀那微细识指第八识,其性质是微细难知,是无始以来之习气所成,在心 中如瀑流般不停流出。

指上句所言之微细识中含真与非真的种子,它非常深奥难了解,释尊恐怕 大家弄迷惑,所以不常开示。

自心指五蕴身之妄心(即意识心),这句话是说:若以妄心之能见(自以 为是非幻)执取妄心之所见(自以为是幻),这样自以为非幻,其实亦是 幻(非幻成幻法之义)。

只要自心不取“无”与“非幻”,则非幻尚不生,幻法如何成立?

不取无与非幻即是观诸法皆空,一切法不取,不取亦不取,不取心亦无, 如此直入本心即得解脱,此名“妙莲华”。宝觉即真心,即如此则悟到如 金刚不坏(即不生不灭)之真心。

更要“由空起用”,要修习如幻三昧,则顿超二乘(声闻与辟支佛)。

理论(教法)。

十方诸佛。

一路到达涅槃之门。

指上文所说偈之颂词。

即上文所开示的偈是深奥(杂之义)但糅合,而且文笔精彩字句明白(莹 之义),其中所现的佛理精妙清彻(不著空有、真净不染之义)。

无遮是大悲的状态,包括“人无遮”,即对任何人皆慈悲。“法无遮”即 任何法门皆开示而不私藏,故称无遮盖。

性质是清净微妙真常的真实言语。

舒开结缚的伦类(即种类)与次第(顺序)。

类似今之里衣(里面穿的衣服)。

敛是收起来。僧伽梨是大衣。

身靠在七宝所嵌的桌子(几之义)。

将手放在桌上。

劫波罗天即夜摩天(欲界天之一)所供奉的华巾,因为此巾是七宝所织 成,故称华巾。

系之义,如系结。

回答。

毕竟同指本心。毕竟异指妄生六用而成不同之六根。

释尊说阿难你一定嫌系六结之事,最好不要成六结,保持原来一巾体较 好,为何要结此六结呢?

若全部皆解除。(即六结都解开)

真如妄生无明,如同演若达多无故怖头狂走。

六根沾上妄想发生妄知妄见,执取诸相以为实有。

由妄中生妄,因此妄想不止。由此产生病态的知见(即见闻觉知),故而 有诸尘相。劳见即病态的知见。

如疲劳的眼睛则会有眼花之相发生。

颠倒妄想所成的狂华之相。

此狂劳与结缚。

我说的佛法亦从因缘产生,但不是一般世间和合的粗因缘法。释尊所阐发 明白的一切世间法(六凡法)及出世间法(即四圣法)皆自知其本因及知 其出生所遇之缘。(例如,世间法乃以第八识有漏种子为因,以宿世所作 业为缘所生。而出世间法以自性本具的智种子(无漏种子)为因,以今生 所修之十二因缘、四圣、六度为缘所成。)释尊说佛法为因缘法是以清净 心为本修因,以次第解结修证为缘,不是一般世人所说和合因缘之义。

雨滴之数目。

眼前种种现象,如松为什么是直的,棘(一种植物名)为什么是弯曲,鹄 为何是白,乌为何是黑,我都了知原因。

系。

此句中的“法”是指“法空”之义。“人空”是破我执,约在动静二相了 然不生之境。“法空”已破法执,不执诸法为实有,已破尘沙无明,开悟 现性。“俱空”指不但达我空、法空,连空本身也空。即对开悟所现之空 (即十方圆明)亦不执著,因此能起用无碍,进入中观境界,这是“无生 忍”之义。

是理悟(道理的了解)而已,非真已修证。

每个修行人最易成就的器官,如人的耳根。

长时间以来都是孤苦沦落。

何敢想(何心之义),何敢念(何虑之义)。“预佛天伦”是参预释尊的 天伦。(即与释尊成为亲戚,因为阿难是释尊的堂弟,故有此言。)

若是因为这种因缘际会而能修成道业则是运气。反之,若所获得的秘密言 教只是一些语言,还是与从前一样只是在“理悟”阶段,则与未闻密言无 有差别。

秘密严净之法。

最究竟之开示。

“退藏”是退回原位,心中深藏而口不说。“密机”是心中默请(即密请 之义)。冀佛冥授是希望释尊暗中传授。

释尊问阿难及大众:由最初发心修行,在十八界廿五法门之中,要悟“谁” 在圆通这些法门?且要知道由何处方便起修以入三摩地。此中“圆通”是 圆满通达到自性,即由“根”通达“自性”之义。

佛以声音说四圣谛法门,五比丘由此得悟。

佛问比丘是否悟解?

初解之义。

五比丘由听佛之法音,悟得佛之微妙音声乃缘生之法,但其体性是不生不 灭奥密圆满,即自性,我由此音声悟入此本心而得阿罗汉。 附记:由音声可开悟的道理。 释尊对五比丘讲四谛了生死的法门,他们即由所闻的音声起修。音声为生 灭法。例如,汽车过来则有声音,过去则音灭,此声音乃汽车运行与空气 振动等因缘而生,随其缘尽而灭,但此声尘之体性乃自性,它是不生不灭 与吾人的自性无异。此在本经所说地水火风空五大其体性皆是自性,声尘 亦属四大,其体性当亦是自性,故五比丘由观音声中,观照声尘的体性可 入自性。

即修“不净观”,观身不净,生身不净,死相不净。由此厌离色相及女色。

悟一切色相之体性。

从身体不净观起(观自己的身体的口水、粪便、血液、脓汁皆腥臭无比, 脏腑之内如在蒸煮腐败食物等),观到死后经过腐臭、变形、虫蛆等而最 后变成一堆白骨,再烧成灰烬成微尘而归于虚空。

观身体终至化由微尘虚空,由此悟到“色”是空无,色既无有,相对之空 亦无,悟到空色皆无而成无学道(即罗汉)。

色性空之义。

即以色尘入圆通。由眼见之中,观照色尘之不生不灭性,由此悟入本心。 此为第二种开悟方法,乃“优波尼沙陀尊者”所用之方法。

安静隐晦清净之斋室。

观香气之无所去来,而观到意识心突然消灭,则香尘之体性现前,由此得 无漏(开悟了生死之义)。

香尘之气忽灭,香气之体性秘密圆满即现前,由此悟入得阿罗汉,此为第 三种方法,为“香严童子”所修之法。盖香尘乃因缘生灭之尘相,但其体 性亦为自性与众生体性无二无别。

酸酢。

“和合”指多药相合可治某病之义。“俱生”指某些药物生来就有治病之 性质,如黄莲味苦可治火热之病。“变异”指经过某些改变之制程方可治 病,如某些草药须以酒浸泡才有药效。

味尘之性。

兄弟。

因观味尘之体性而觉悟明心。

此为第四种方法,由观味尘之体性入圆通,此为药王及药上两位菩萨因地 时所修证者。

即法华经中的“常轻是”菩萨,他在威音王佛时与“常不轻菩萨”一起学 佛,他性情骄慢,经常看不起“常不轻菩萨”,后来见“常不轻菩萨”之 成就才悔过向上,终成菩萨果位。

即菩萨。

跟随众人行列入浴室。

忽悟水淋身体而成触觉之因,此因既不是洗尘所致,也不是洗身体之故, 因为触尘与身体二者皆属无知之物,不会成触觉。此时忽然根(身体)尘 (触尘)双亡,无有能触所触(中间安然之义),因缘所生之触尘得无所 有,触尘之体性现前,所观成就。

即过去在威音佛时淋浴时的观行成就至今未忘。

由观触尘之体性而悟圆通。此为第五种悟圆通之法门,乃跋陀婆罗所修之 法。

修灭尽定。

微妙的法尘体性开发现前,由此灭诸烦恼得阿罗汉。此为第六种方法,由 法尘悟入圆通,此为迦叶尊者所修者。

精确真实洞彻了然,如看掌中之果。

旋转眼见回返心之本源(即自性)。此为第七种方法,由眼根之见悟入圆 通,乃阿那律陀尊者所修者。

缺之义。

佛制出家要先学“伽陀四句”(即四句偈):“身语意业不作恶,莫烦 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本文之“一句伽陀” 即此四句中之第一句。

观鼻息短暂迁流变化之情形。

心中忽然开朗明彻。

反转鼻息返入本心。此为第八种方法,由鼻根悟入圆通,此为周利(义 为道生)与槃特伽(义为继道)两兄弟之修证方法。

口如牛食草般的磨动不停。

即根尘双离,反“尝”自性,回归本心(心地义)之法门。

对舌之味觉(味之知),不是舌体在觉(非体之义),也不是食物在觉 (非物之义),如此双离根尘之念(应念之义)得以超越世间之漏(漏为 落入三界之义)。由于当我们反问尝味者是谁?利根之人当下可开悟。此 为第九种方法,乃憍梵钵提所修,由舌根悟入圆通之法门。

旋转因缘所生的味觉妄知而回复味觉本源的真觉知(即本心)。

即无常之事。

虽知觉(即妄觉)觉得痛。

真觉是清净心应没有痛的痛觉。

指一个觉得痛的痛觉,另一个清净的真觉。

遗忘因缘所生的身根妄知觉(如此处之痛觉)而入本心的纯正知觉(即 真觉)。此为第十种法门,乃毕陵伽婆蹉尊者由身根悟入圆通之法门。

此段讲须菩提尊者本来观世间“空寂”,证得世间空寂之体性为“断灭 空”,后由释尊开示启发才体会体性真觉真空之理,而悟“空性圆明”(即 十方圆明之义)成阿罗汉。顿入佛之宝明妙性真空之海(即十方圆明之境 界)。

此处“性空”指断灭空。即不被断灭空所縳。

“诸相入非”即观一切皆非(即无相)。“非所非尽”之“非”即观无 相之心(能观者),“所非”即无相之相(所观)。尽为灭尽之义。

转一切因缘生灭之诸法(即妄念)返归“真无法”(无念)之本心。此 为第十一种方法,乃须菩提尊者由意根悟入圆通之法门。

即眼识。

随之义。

宣说一切变化诸法皆因缘幻生,皆唯心所现,因而悟到真心之广大无有 边际。

见觉即眼识。明圆是明白圆通。

舍利弗智慧第一,故称为“佛长子”。其自谓自己法身乃因闻佛口说之 法而悟,故称“口生”。又其自谓在佛之教法中成道,故称“法化生”。

“心见发光”乃由眼识内照即见自性之光(十方圆明)。“光极知见” 为自性之光的尽头(极之义)就是大圆镜智(一切正知见之源)。此为第 十二种方法,乃舍利弗尊者由眼识悟入之法门。

即普贤十愿之行。

即耳识。

当耳识开发明白,能自在分别一切知见,则入圆通。此为普贤菩萨因地 由耳识悟入圆通之法门。为第十三种方法。

即二十一日。

身心安定内照慧明,圆满洞彻见世界普遍皆成无碍无染(虚净之义)犹 如琉璃。

鼻息所发光明圆满则漏尽成阿罗汉。此为第十四种方法,乃孙陀罗难陀 尊者由鼻识悟入圆通之法门。

此为第十五种方法,乃释尊中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由舌识(即法音说 法之体性)悟入圆通之法门。

“三千威仪”即修大小乘一切律法而有之威仪。盖行住坐卧四种威仪各 有250戒,则共有1000戒,合对三聚净戒而言,则有戒条3000, 故名三千威仪。三聚净戒即菩萨戒,为摄律仪戒(守一切戒律)、摄善法 戒(护守一切善法)与摄众生戒(护一切众生)三者。 “八万微细”即戒律之微细行共有八万四千种,盖身口七支(即眼耳鼻舌 身意与第七识)各有3000戒,则有两万一千戒。再配贪嗔痴慢,则有 八万四千戒微细戒行。“性业”是违犯体性是恶(如杀盗淫)的戒法。“遮 业”是违犯体性非恶(如饮酒、吃荤)的戒法。

释尊中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以佛戒律,严持制身,久之,身得自在 不犯,再次由身制心(即身识),由身识通达而悟入圆通,此为第十六种 修法。

何止。

旋转虚妄分别之意识而成为湛然常住之心性(旋湛之义)。“心光”是 目犍连由自性起用的觉知,“发宣”是显发宣流为神通妙用。此为第十七 种方法,乃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由意识悟入圆通起神通妙用之法门。

百骸乃全身骨头之义。“诸冷暖气”指淫欲未动时之冷气与淫欲心动时 所觉到之暖气。“神光内凝”乃向内反观此冷暖气之体性。

即身之火大与心之火大,初观四肢百骸之暖触是身之火大,后神光内凝 为返内观心之火大。

观行成就后化淫火为智慧火,故称无碍流通。

现十方圆明了生死之义。此为第十八种方法,乃乌刍瑟摩尊者所修,由 火大悟入圆通之法门。火大之相乃因缘所生,但其体性为本不生灭的自性, 返观火大之性可悟圆通。

市场的别称。

拿东西。

要到之地。

工资之义。

修平路面。

属地大之微尘与自性不相抵触妨碍,如同以水投入水中,就是外在的刀 兵(亦属地大)也与自性不相抵触,我对于地大的法性有所开悟得无生 忍。(悟无生忍时,其智慧如同八地菩萨,但福报、渡生之心尚不足。)

即本楞严经之大法。

身根与世界二种尘相。

地大之尘销灭,无上智慧圆满成就而了脱生死,此为第十九种方法,乃 持地菩萨所修,由地大悟入圆通之法门。

身体中的各种液体,如口水、小便等在身中来回往复,虽形色不同,但 这些液体的水性皆相同,即流动潮湿之性质。

未修到无水之身。即当时观行之成就是“以水为身”。

当时我是比丘,在室中禅定。

舍利弗尊者在打坐入定时曾被两个鬼打头,出定后就头痛。

是否有退失。

跑。

清楚可见。

身体如以前一样没有病痛。

没有水身。

自身水性与香水海之水性皆同且与如来藏之真空相合。

返观水之体性(即自性),称以水性一味圆通。月光童子修成“水大三 昧”,即反观水大之性为自性,由自性起水大之用而现神通力,随神通力 之大小不同而水大所现相之范围亦不相同,成就大者,整个世间皆可现清 净水相,月光童子当时只现一室之水相而已,此乃“诸法心造”之义。此 为第二十种方法,乃月光童子所修由水大悟入圆通之法门。

“界”是空间,“世”为时间,观空间安静而立,观时间成动之时。

以上各种动的本质没有不同。

众生皆以为实有动静,皆犯同样虚妄。

风大无实(依之义)乃自性所现,由此悟到菩提心,此为第二十一种方 法,乃琉璃光菩萨由风大悟入圆通之法门。

此菩萨以虚空为身,故又名无边身(虚空广大无边际之义)。菩萨现虚 空相,以无穷之虚空化为宝藏渡一切有情。虚空与法身之“空”不同,虚 空由真空所现。

即虚空与世界体性无二,皆如来藏所现,对于此相同的自性阐发明白即 得无生忍。此为第二十二种方法,乃虚空藏菩萨由“空大”悟入圆通之法 门。 附记:虚空藏菩藏位在妙觉,已成就成所作智与妙观察智,此菩萨由空起 用现明暗虚空之相而安住明亮虚空之中,并以此为身称报身(不是报身 佛)。遇有渡生之缘,则再起用,现有相之身,即一般之菩萨相,此为应 身。

喜欢与望族大姓之人物交往。

即唯识定。

乃至无尽虚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自心所现。此中如来指理佛(即 自性),如来国土即如来之三土:其一为法性土,乃法身所依、无净无秽, 即常寂光土。其二是受用土,乃报身所依,有净无秽,即实报庄严土。其 三为应化土,乃应身所依,为有净有秽,即凡圣同居土。所谓“土”是指 心的状态相同者皆在同一处之义。理佛(此之如来)有三身,即法身为体, 报身为相,应身为用之三者(但不是修成佛的三身)。开悟现性,悟得十 方圆明,即现理佛之体性,故称为法身所依,亦称常寂光土。由此体起用 现报身之受用土与应身之应化土,但这不是“修成佛”的层次(即事佛, 如阿弥陀佛等)。此处弥勒菩萨以唯识三昧悟入如来国土为自心所现,得 大神通力,但尚未成佛(指修成佛)。

弥勒菩萨观十方法界唯识所现,识心得圆通明白,入圆成实性,远离众 生之依他起性与遍计所执性(详见唯识论),而得无生忍。此乃第二十三 种法门,由识大悟入圆通者。

相继一劫出世间。

这是说若专心忆念,则二人就如经常相逢或相见。反之,若专忘,则二 人就是相逢或相见也等于不相逢不相见。前者专忆指佛菩萨不舍众生,时 刻不忘众生。后者专忘指众生被业力牵引,忘舍佛菩萨。

从今生到他生。

经历多生。

不用假藉其他方便法门即得开悟本心。

一个常念佛忆佛的人,就如同染香的人,身有香气。人以香气庄严其身, 则名“香光庄严”。(比喻常忆佛念佛则佛光庄严!)

摄住六根使不放逸(如眼见而心不著,……),念佛之清净念持续而不 断。要净念相续一般要快速念佛,否则念念之间隙处会有不净念进入。最 终快至无相,而只有念佛心没有念佛之相(佛号),由此入三摩地。此为 第二十四种方法,由“见大”悟入圆通之法门。“见大”即“根大”,六 根之性。都摄六根即在内摄六根之体性之义。故是由见大入圆通。

本文链接:楞严经讲解

上一篇:楞严经全文多少字

下一篇:助印楞严经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