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快诵网
楞严经快诵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入门知识/ 文章正文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10菩提心利益

导读: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10菩提心利益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论义分三:一、入造论之理;二、所入之自性;三、圆满结尾。 ...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10菩提心利益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论义分三:一、入造论之理;二、所入之自性;三、圆满结尾。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二、入者之意乐;三、趋入之方法。

丙二(入者之意乐)分二:一、发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丁一(发心之功德)分三:一、真实之功德;二、具功德之合理性;三、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

戊三、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

前面讲的都是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今天开始讲赞叹具有菩提心的人。

具有菩提心的人值得我们赞叹,值得我们恭敬。因为前面讲过,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太大了!菩提心太珍贵,太稀有了!如果谁有这个珍宝,谁具足菩提心,这个人福报也太大了,我们应该恭敬这个人。我们不是要赞叹、恭敬那些有权力、有势力的人,那些有学问的知识分子,以及那些具有神通、神变的人。我们应该赞叹谁?恭敬谁?应该赞叹、恭敬具有菩提心的人,无论是乞丐,还是国王,无论是残疾人,还是健康人,也不分男女老少。我们是求解脱的,我们是要成佛的,那么怎样才能解脱?具有菩提心才能解脱。怎样才能成佛?具有菩提心才能成佛。

比如说,有的人喜欢有权力、有势力的人,那么这些人肯定是喜欢世间的钱财、地位的;有些人特别喜欢具有高学历的知识分子,那么他也肯定是喜欢学问、学历等这些功德;如果是喜欢具有神通、神变的人,这个人肯定喜欢神通、神变。因为他喜欢这些功德,所以他就喜欢具有这些功德的人,没有别的原因。为什么你不喜欢那些没钱、没权的人?为什么喜欢那些有钱、有权的人?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喜欢钱财、地位这些世间的福报。

钱、权、神通、学问等这些都解决不了烦恼,都无法能够让我们解脱轮回。现在我们不是要解脱轮回吗?我们不是要断烦恼吗?那么菩提心是唯一的方法。我们应该喜欢菩提心,我们应该喜欢具有菩提心的人,如果要赞叹就赞叹他,要礼拜就礼拜他。这样,说明我们也喜欢菩提心,慢慢地在我们的相续中也会产生菩提心。

在社会上,有的人就喜欢抽烟的人,跟着他自己也学会了抽烟;有的就喜欢喝酒的人,跟着他自己也学会了喝酒。同样,如果你喜欢具有菩提心的人,也能慢慢跟着他学会菩提心。所以,大家应该理性一些,应该聪明一点。每个人追求的东西不同,喜欢的东西不一样,大家应该明白自己该赞叹什么,该恭敬什么。就如无畏如来芽尊者说:他一生当中没有羡慕过世间这些有地位、有权力的人,他只羡慕历代祖师的事迹。我们也应该这样,并恭敬赞叹佛菩萨的功德。

戊三(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分五:一、自行利益;二、是殊胜施主;三、是殊胜福田;四、不为痛苦所害;五、称为应礼处与皈依处。

己一、自行利益

菩萨帮助他人、利益众生的时候,不需要他众托付,不需要他众祈求,自己心甘情愿地去利益众生、帮助他人,这是“自行利益”。若心不甘,情不愿,即使帮助了他人,利益了他人,也没有多大的功德,不是菩萨。

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

何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

何人有感恩图报之心,尚且值得被人们称赞:“某某人曾经对他有恩,所以现在他对那个人报恩,真是知恩、报恩的人!”不用说人们赞叹,《二规教言论》里讲,这些鬼神都会保护知恩、报恩的人,这也是仁义道德。

相比而言,菩萨不是因为有人帮助、利益过他而去帮助、利益那个人。没有人托付他,没有人请求他,菩萨与他人之间也没有任何的亲戚、朋友关系,他依然会全力以赴地帮助、利益需要帮助的人。就如《佛子行》中讲的:“获得菩提身尚舍,何况一切身外物,故不图报异熟果,慷慨布施佛子行。”菩萨不图回报,也不贪异熟果;而世间称之为“大好人”或“大善人”者,他们是图回报的,是贪果报的,是求异熟果的。

在世间,父母对儿女也是图回报的,所以我说都是自私的。对此有的人还不承认:“我对我的女儿、儿子,是无私的……”怎么是无私的呢?你是关心他,照顾他,但你是有要求,求回报的。儿女们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你心里就烦恼;得不到如是的回报时,你心里就失落,就开始埋怨——这都说明你是自私的。若是不自私,不会有这些烦恼。你们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啊?虽然自己嘴上这么说,跟儿女也这样讲:“没事,不用管我。只要你们好就行……”但若是儿女没有按自己的要求做,心里就不舒服了;没有得到如是的回报时,心里就开始纠结了。虽然嘴上没有说,也没有跟儿女闹,但是心里想不通。这说明你还是自私的。对自己的儿女都这样,对其他众生就更不用说了。

世人都是求回报的,求异熟果的。听说布施、放生,做一些善事能发财,能健康长寿,能遣除违缘,能保平安,于是就开始布施、放生、做善事,就是为了图这些果报!菩萨呢,无论是布施、放生的时候,还是去利益他人的时候,都是不求回报,不贪异熟果的。菩萨的心和凡夫的心完全是相反的。菩萨为什么这么做呢?在《入中论》里有这样的说法:“且如佛子闻求施,思维彼声所生乐,圣者入灭无彼乐,何况菩萨施一切。”一个菩萨在房间里,若外边有人要饭或要某种东西,听到这个声音,他心里就非常高兴,顿时生起无比的欢喜心。声闻、缘觉入寂灭的时候,会有非常不可思议的禅悦,世间任何一种喜乐,都比不上这种喜乐。菩萨听到要饭、要东西的声音,心里生起的欢喜心比这个还要大。

我们现在看到要饭的就想逃避,有人来寻求帮助的时候,找一千个、一万个理由拒绝。你跟菩萨相比,这两种心态的差别怎么这么大呢?我们对儿女都做不到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对其他众生就更不用说了。当我们遇到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心里就特别讨厌。怎么会这么不乐意呢?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菩萨对一切众生不分亲仇,对任何众生不求回报,不为异熟果。不求回报、不为果报是什么意思?因为菩萨是完全无私地去奉献付出,而且是心甘情愿的。菩萨听到有人寻求帮助,听到要饭的声音,内心顿时生起了极大的喜悦。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因为他们把一切众生视为福田,视为自己成就佛果的唯一助缘!因为他们想解脱、想成佛的心情特别迫切。哦!今天自己没有去找福田,但是福田找到门上来了,还能不高兴吗?心里还能不喜悦吗?

“为什么要回报呢?应该感恩这些众生,真的!若是没有这些众生,我怎么修六波罗蜜多?若是没有这些众生,我怎么积累善根、福德?”你看人家念转了,这也可以说是转识成智。这才是智慧,这才是真正的真理。世人没有这个智慧,转不了念,不会转念,所以不会有这些善举,即使有,也是装出来的。装不行,也许装一天行,装一个月行,时间再长就不行了,有一天一肯定会露馅的。装是装不出来的,装是不长久的,所以不要装。若是具有正知正见,就不用装了。

菩萨要种福德,众生是良田。若没有众生,怎么种福田呢?若没有良田,我们就种不出好庄稼。一样,菩萨要种福德,就需要众生,若没有众生就种不了福德,所以他把众生视为福田。他要解脱成佛,就要积累福德,要积累福德就要靠众生这个福田。有这样的福田,他就高兴了,高兴得不得了。他觉得很难得,一定会珍惜,不会错过。我们没有正知正见啊!真的,明理很重要啊,正知正见很重要啊!不明理就没有正知正见,这样学佛难,修行更难!因为要“装”,难啊!要“装”一辈子,难啊!真的难啊!

己二、殊胜施主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

何况恒施予,无边有情众,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比方说,有人进行布施,施舍的对境仅仅是少量众生,就是几百个人,几千个人,但那已经不得了了。时间也只一年施舍一次,或者一个月施舍一次。如果一个月施食一次,一年就是十二次,而现在那些慈善家也没有这样做的。所布施的物品也是平平常常的,也就是吃的、喝的、用的。布施的时候,不屑一顾,带着轻蔑的态度,极不恭敬,认为:“我在给你做施舍啊!”觉得自己有钱,很了不起,在给那些弱者做施舍、做帮助。所行的利益也只是解决对方半日内充饥饱腹的食品。如此之举尚且被人们称为善行,而受到众人恭敬。

现在有很多慈善家,有很多所谓的大善人,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都毕恭毕敬称赞他们。他们所做的善事就是那么一个有限的、有漏的善事。有限是什么意思?就是对境众生有限,只是几百个人、几千个人;所施舍的物质也有限,就是一些常用的吃喝穿用这些物品,不是无上菩提,不是圆满的佛果;时间也是有限的,就是一年一次,或者几年一次,不是无穷尽、永恒的;心态也是有限的,不是以平等之心,而是以分别念布施的;心态是有漏的,所布施的食物也是有漏的……都是有限的、有漏的。尽管如此,人们依然非常赞叹,说他是大善人,都毕恭毕敬。

具有菩提心的人,更应该值得我们恭敬、赞叹。

己三、殊胜福田

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

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

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

假设任何众生对这样慷慨布施的施主菩萨生恶心,不要说亲自伤害,仅仅生起了一个恶念,就要堕入恶趣。生起多少刹那的恶念,就要堕入多少劫的地狱。这里讲的仅仅是起心动念,若是真有行为的话,那就更不用说了。若是没有行为,仅仅是起心动念,那么这个恶念连续产生了多少个刹那(一个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就要感受多少大劫的地狱之苦。生起一刹那的恶念,就要在地狱里感受一个大劫的痛苦。劫,若是用年来计算的话,无法计算。几千亿年为一个中劫,八十个中劫为一个大劫。长劫在地狱里感受地狱的痛苦。佛陀在《寂静定幻经》中云:“菩萨对菩萨生嗔轻侮,则等同此心之劫中住于地狱。”这是伟大的佛陀跟文殊菩萨亲口讲的。

若一个菩萨对另一个菩萨生起一刹那的嗔恨心、傲慢心,就要在地狱里感受一个大劫的痛苦,就有这么大的罪过。要下地狱,感受这么严重的果报。若是一个普通的凡夫对一个菩萨生起嗔恨心或傲慢心的话,罪过非常大。就如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里讲的:即使今天亲手杀害了三界一切众生,这个罪过非常大,不敢想象。但若是你诽谤一个菩萨,这个罪过远远超过前一个罪过。

所以,大家不要轻易说别人。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既不赞叹,也不诽谤,这样你就不会造这种业。佛菩萨在哪里,以什么样的形象来度化众生、来度化你,你知道吗?你不知道!也许你认为在高高法座上的这些上师或者法师,肯定是菩萨。在下面不遵守戒律,也不遵守清规的人肯定没有慈悲心,没有菩提心,肯定不是菩萨。不一定!

现在这些人都是依人不依法,谁的名气大,谁有势力,就跟着谁跑。没有办法的事,众生就是无明嘛!佛说“依法不依人”,意思是要看他所讲的法,是不是正法;他所讲的法,能不能真正地利益你。不是要看他的名气有多大,他的势力有多大。有名气、有势力的“大堪布”、“大法师”、“大上师”、“大法王”,他们是否具有菩提心?我说不一定。相续中有没有发菩提心,有没有真正的修行,不是看他的名气或势力有多大,这二者之间是没有关系的。世间普通的凡夫中,有名气、有势力、能鹦鹉学舌般地讲一些大道理的人比比皆是,不能以这些来衡量人内心的修行或是否有真正的菩提心。真的,很多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大成就者,都是默默不言地在暗中利益众生,这种情况多着呢!他们不图名气,不图这些啊!

所以,大家不好分辨,不好取舍,“不赞不谤陌生师,不赞不谤一切人。”这是最好的窍诀。不了解的时候,最好不近不远、不赞不谤。接触时不近,也不远,没有必要太亲近,也没有必要跟他闹矛盾吵架。对他既不赞叹,也不诽谤。我们不会轻易赞叹,轻易诽谤,轻易接触,也不会轻易放弃。各修各的,佛度有缘,有缘可以在一起学修,没缘就没办法了。不要说别人,对这些同修道友更不能说;对其他的世间人,也不好判断,所以也不能说是非。

真的不好分辨,不好判断啊!佛菩萨哪里都有,观音菩萨有三十多个应身(化身),包括军人、乞丐、猎人、妓女,什么身份中都有。不好分辨啊!此外,我经常给大家讲,众生有四种类型:内熟外不熟、外熟内不熟、外熟内熟、外不熟内不熟。内熟外熟者,外表上很调柔、如法,内心也很清净、调柔。外不熟内不熟者,内不清净,外也不清净,行为不清净,心也不清净。这两种好判断。内熟外不熟者,外表不成熟、不清净,内心很成熟、很清净。很多大德高僧都是这样的,表面上看似很一般,但内心很清净。外熟内不熟者,内心很不清净,但是外表上看似很不得了,就是能“装”!像我这般的人,从小就学会了装,一直装了快四十年了,已经装习惯了。这种人外表上看很清净,给人的感觉是“这个人这么有智慧啊”!但是内心不是很清净,内心是无明的。可见,不好判断啊,不赞不谤就行了!

大家要依正法,哪里有正法,哪里就有自己,接受正法,正法才真正能救度你。

这里主要讲福田!若是对菩萨——具有菩提心的补特伽罗能生起欢喜心或信心的话,这个功德、福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任何众生对具有菩提心的菩萨生起清净的信心,那么他的果报已经远远胜过恶心、恶念的果报!前面讲了,恶心的罪过非常大;若是生起善念和信心的话,这个功德会超过前一个,也同样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大家应该经常恭敬、顶礼具有菩提心的人。

我们没有他心通,也没有观察能力,所以不知道谁是菩萨。但是我们现在在这里,经常恭敬顶礼十方一切具有菩提心的菩萨们!这样没有错,就要这样顶礼,那么所得到的功德、福德就不得了了!太不可思议了!

《趋入定不定手印经》中云:“文殊,设若十方所有世间界诸众生之眼被挖出,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慈心令彼等众生之目复明。文殊,若有其他善男人善女人以信心目视信解大乘之菩萨,则所生福德已胜前者无量倍”这是以类比来说明。佛陀给文殊菩萨讲,假设十方所有世间界诸众生的眼睛被挖出来,有一个善男子或善女人让他们复明了,这个功德很大吧,无论谁都会说:“啊!太不得了了!”其所得到的福德也是不可思议吧。但是,具有清净的信心、欢喜心,毕恭毕敬地看一眼菩萨,看一眼具有菩提心的人,这样的功德、利益和福德,远远超过前者。所以,我们可以多看看具有菩提心的人,也可以多看看菩萨,但是必须以清净的意乐、清净的心态去看,这样功德就大,所积累的福德就不可思议!

己四、不为痛苦所害:

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

“佛子”指具有菩提心的人,即便他遭受再大的痛苦与磨难,也绝不会生起嗔恨等恶念,反而会依靠这种外缘力使善法自然增上。他能转为道用啊,若有磨难,有人伤害,这是好事。有人伤害你,修忍辱的机会来了;有疾病、灾难,消业的机会来了。你看,菩萨是这样认为的,我们不知道是怎么认为的。

真的,痛苦、磨难是消业的机会,这是消业啊!我以前给大家讲过,不是生病了,而是祛病;不是着魔了,而是祛魔。若是你能转为道用,能转变心态,这叫祛病、祛魔。若是你不能转变心态,不转为道用,心里烦恼痛苦、着急上火,那就难了!那是真正生病了,真正着魔了。作为一个修行人,遇到对境的时候,不应该手忙脚乱,不应该心慌意乱,先把心定下来,然后转为道用,当成好事,转成好事,就是好事,就是修行。没有生起嗔恨心或恶念,反而增长善念、增长功德,这就转为道用了。

对一个修行人来说,这都是好事,没有魔不成佛,都是消业的机会啊。《般若摄颂》中云:虽受数多难忍害,然彼胜士心不变,安忍之力心稳故,多信解修胜菩提。这就是转为道用。肚饱被暖的时候,都像个修行人;一切都比较顺利的时候,都像个修行人。我们现在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在这样一个舒适的环境里,天天谛听佛法妙语,这个时候坐得都很像样子,都很像修行人;但是一旦遇到对境,遭受磨难、坎坷的时候,还是个凡夫,一点变化都没有。一个修行人遇到对境的时候,面对绝症,面对死亡,比如地震来了,海啸来了,若是真能稳重起来,若是真能不当回事,如如不动的话,那就是个真正的修行人。

修行不是要解决生老病死这个问题吗?真的,在对境当中,尤其面对生老病死的时候,心如如不动,心态还是那么平静,这就是修行人。若遇到一点点违缘、障碍的时候,就开始动心了,那不是修行人,更谈不上是大乘修行人。

大家说的都好听,还说:“我要修大圆满,我要即身成佛。”修大圆满,即身成佛,有那么容易吗?若是在一切对境当中如如不动的时候说这个话,有点靠谱,之前说这个话有点太早了。那个时候,境界才差不多了,离佛的境界才不远了,说:“我要修持大圆满,我要即身成佛。”身边的佛菩萨听着也觉得差不多。否则,你再喊这些话,身边的佛菩萨也许看都不看,因为你的修行根本就没有达到那个层次。

具有菩提心的人——真正的菩萨就是这样,有违缘、有障碍是好事。遇到一个违缘,就能提高一个层次;遇到一种障碍,就能增长一种智慧。这是磨炼的机会,这是成就的助缘,求之不得啊!真的,以前自己就有过这种感觉,很多人肯定也有过这种感觉。有人骂我,我不骂人;有人打我,我不打人;有人羞辱我,我不羞辱别人;有人伤害我,我不伤害别人……这是对一个修行人基本的要求。以一个菩萨的理念来想,一点都不难,这不都是解脱的机会,成就的助缘吗?这都是求之不得的,这都应该是千载难逢的,所以不是“装”,而是心平气和、心甘情愿。现在,我们有时候能忍一忍,有时候也能转转念,过后还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今天有人说我,我还没有说他,我是不是很有修行?”这说明还是不行。心甘情愿,心平气和,很坦然,很正常,这个时候你才真正有修行,之前还没有呢!

己五、称为应礼处与皈依处

具有菩提心的人就是菩萨。这里讲的菩萨还不是胜义谛的菩萨,只是世俗谛的菩萨,因为前面讲的基本都是世俗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不仅是圣者,一般凡夫也可以具备,也可以做到。若是胜义谛的菩提心,就是超越的,是普通凡夫做不到的。

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

加害结乐缘,皈依乐源尊。

“何人生此心”:不论身份,如果有人生此菩提心。

“我礼彼人身”:作者要礼拜生菩提心、具有菩提心的这个人。寂天菩萨在此处膜拜、顶礼具有菩提心的这个人。

“加害结乐缘”:《宝积经》里讲:“譬如大国王,生有具相子,见童子诞生,城人小国聚。自生菩提心,成具相太子,天等世间礼,净心尊重彼。”王子诞生的同时,那些臣民,包括那些小国的国王,都来拜见这个小王子。小王子刚诞生,还是个小孩,也不具备什么功德、威力,但是国家的一切臣民,包括他所管辖的小国的国王都要来拜见他,要进行顶礼、供养。这是一个比喻。某人生菩提心的同时就成了佛子,犹如具相太子,天界、人间的众生都礼拜他,他成为了顶礼的对境、所依。因为他生起了菩提心,成为佛家族种姓,成为佛子了,所以就要礼拜。犹如具相王子一样,王子虽然是个小孩子,但是他将来一定会继承王位。同样,这些人以及天人都要膜拜、顶礼和供养具有菩提心的人,因为他具有菩提心,将来一定能成佛。

“皈依乐源尊”:就算是有人加害刚才生起菩提心的人,菩萨也会令做害者与安乐连在一起。虽然施行加害,应该成为敌人,但是菩萨不会与他为敌,甚至以慈悲之心摄受他。即使暂时利益不了,但是究竟上一定能利益他。暂时与他结恶缘了,可能利益不了,但是跟他结上缘了,不会放过他的,最终一定会度化他。“乐源尊”,菩提心、菩萨是一切利乐的来源啊!因而我们在堪为一切众生安乐之源泉的菩萨面前虔诚皈依。

任何人生起了珍宝菩提心,作者就对他做恭敬顶礼。寂天菩萨带着包括我们在内的这些后学者们,礼拜了这个具有菩提心的补特伽罗。你看,今天也是,大家随着寂天菩萨,也给这些具有菩提心的十方一切菩萨顶礼、皈依。

对具有菩提心的菩萨,我们应该顶礼,应该皈依。我们现在还没有观察能力,没有分辨能力,但是可以这样做:顶礼十方一切菩萨,皈依十方一切菩萨。我们吃饭的时候,穿漂亮衣服的时候,首先供养给十方诸菩萨,然后当加持品吃,当加持品穿。这里面有力量啊!真的,就要这样。

我们现在面对的人中,谁有菩提心,谁没有菩提心,不好分辨。看似这个人坐姿很好,看似这个人很慈悲,然后到他面前磕头,这不太合理。因为你不知道他的内心,你也没有必要这样做。但是你可以这样做: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人间,还是在天界,无论在地狱,还是在天堂,我发自内心地顶礼、皈依具有菩提心的人——菩萨。这样就没有错,就没有问题了,我们应该这样做。

前面讲:“若对菩萨生起了恶念,就要下地狱遭受痛苦。”而此处又讲:“即使与菩萨结上恶缘了,菩萨也会利益他。”这二者之间会不会矛盾?不矛盾。前者主要是站在因果不虚的角度讲的,若是你对菩萨生起了恶念,一定会遭受果报,会堕入地狱感受痛苦。而后者讲的是菩萨的慈悲和愿力,菩萨的慈悲是平等的,对善人、恶人都不分别,平等摄受;菩萨的愿力是无尽的,无论是结善缘,还是结恶缘,都要度化,都要度尽。这两点怎么去理解?若是与菩萨结恶缘了,没有忏悔,可能先要下地狱遭受痛苦,等业力穷尽了,因为他跟菩萨结上缘了,所以菩萨还会寻找他,救度他,不会放弃他的。如果今生跟菩萨结上善缘了,今生能解脱;若是跟菩萨结上了恶缘,最终能解脱。两者都能解脱,但一个是今生解脱,一个是以后解脱,就这个差别。

还有一个公案,佛在经中讲,慈力王让五个罗刹吸他的血,虽然这些罗刹后来下地狱了,但是因为跟菩萨结上了缘,所以菩萨最后到地狱去度化他们。这个公案说明,即使伤害了菩萨,菩萨最终也会找他,会度化他。

第一品讲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第二品将要讲皈依、供养、忏悔,这都是产生菩提心的因。菩提心怎样才能产生,以何种方式去修持菩提心,下面就要讲这些内容了。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