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山宣鉴

"

德山宣鉴是当代高僧,生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865),卒于唐懿宗咸通六年,终年八十四岁,但是他对佛学事业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德山宣鉴——宣鉴20年出家,受具足戒

德山宣鉴——宣鉴20年出家,受具足戒

德山宣鉴禅学介绍

德山宣鉴是需要师兄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必须要了解的一位禅师,因为关于德山宣鉴的事件,有很多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比如说是德山宣鉴关于禅学的介绍,就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德山宣鉴禅学介绍

1、“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

雪峰问:‘‘从上宗乘,学人还有分也无?”师打一棒曰:“道什么?”曰:“不会。”至明日请益,师曰:“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峰因此有省。

雪峰义存问有佛法可学吗?德山说无法可学可传。其根据是:《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六祖慧能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上乘一心之法,在于自悟内省,不在文字言说。

2、“无事于心,无心于事”

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何故?毫厘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及其厌之,又成大患,终而无益。

《坛经》说:“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于六尘中,都无染着,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德山所说的“无事于心,于心无事”,是对慧能“无念”“般若三昧”的发挥。“无念”则不染六尘,不染六尘则“来去自由”,来去自由则“虚而灵,空而妙”了。众生之所以在六道中轮回,就是由于有我法二执的系念与情生。二祖慧可在《答向居士书》中说:“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真如)”;六祖慧能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所以说执着“凡名圣号,尽是虚(假之)声”。《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所以说“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求虚幻之相不是白费劲(累)吗!反之,明知是幻,你又要去憎恶(厌)它,耿耿于怀,仍是执着,仍是有心于事,终而无益。

“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和赵州从谂所说“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意境相同,它是德山禅学的核心,要行者去掉我法二执,亦即《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德山宣鉴禅学介绍

3、“问即有过,不问犹乖”

上堂:问即有过,不问犹乖。有僧出礼拜,师便打。僧曰:某甲始礼拜,为什么便打?师曰:待汝开口,堪作么生!师令侍者唤义存,(雪峰义)存上来,师曰:我自唤义存,汝又来作什么?存无对,

学人所问,不外如何作佛。“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所以“问即有过”。慧能说“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善知识是增上缘,故“不问犹乖(乖谬)”。

两者是矛盾的统一,如石头希迁参礼青原行思(慧能弟子),行思问他从什么地方来,迁说从曹溪来。行思说,你得到什么?迁说,未到曹溪亦不失(佛性)?行思说,那你何必去曹溪呢?希迁说:若不到曹溪,怎能知道不失(佛性)呢!如不问,那德山就不用传授禅法了!德山与弟子的关系有如接生婆、助产士与产妇的关系,不是给你佛性·,而是唤你自觉佛性,故德山说出此“白相矛盾”的话。

德山唤义存,义存来,德山却说“汝又来作什么?”对此,怎么解呢?这是德[i…:向义存传法。传什么法呢?佛的根本智是五分别智,证五分别智的障碍是分别心,分别心中之散动分别,为菩萨五分别智现前之障碍。在《般若经·学观品》中,释尊对舍利弗说:“是菩萨,实有菩萨,不见有菩萨:何以故?色自性空,不由空故(法性实有)。色空非色(法性的色空,不是法的色,即本质非外相),色离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舍利弗问)何以故?(释尊答)舍利弗:此但有名,谓之为色,此自性无生无灭,无染无净,假立客名,别别于法而起分别;假立客名,随起言说,如是如是,生起执着。如是一切菩萨不见,由不见故,不生执着。”经文的核心是扫荡“无相”和“有相”。如说无我,以为什么都无相无体,这就是分别,经以“实有菩萨”对治,即“诸法实相”或“如来藏”为菩萨自体。如说有,又以为什么都有,虚妄杂染皆真实,经以“不见有菩萨”对治有相妄执。这时“显真空,遣俗有,即是实有。”(见真谛《释》,载《大正藏》卷31,页189下)“唤义存”是扫荡“无相”,即义存以“诸法实相”为体,并非无相无体;“汝又来作什么”是扫荡有相妄执,“假立客名,随起言说,如是如是,生起执着,”义存执着于客名言说,“不见有菩萨”即不见有义存,才是真实的义存。换言之,这是德山在考验义存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悟解程度。

4、呵佛骂祖

上堂:我先祖见处即不然,这里无祖无佛,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粪汉,等觉妙觉是破执(有作“戒”)凡夫,菩提涅盘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薄、拭疮疣纸,四果三贤、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救不了。

德山把佛、菩萨、阿罗汉、禅宗祖师都骂遍了,不能容忍,离经叛道!一位大禅师为什么要呵佛骂祖呢?是要打破学人对名相知解的执着。有根据吗?《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所谓佛法即非佛法。”这就是德山呵佛骂祖的根据一一“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即无执着、五分别,趋人诸法实相而见性成佛。

“呵佛骂祖”在教内的祖师中,仅仅只有德山宣鉴与临济义玄二人(还有丹霞烧佛,但他未骂佛)作出此惊世骇俗之举。佛教徒都是礼敬三宝的,还有用血写经、烧身、燃指供佛的,虔诚至极,但绝不能说德山是“离经叛道”。德山据《般若经》讲非相,讲“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人人皆有佛性,顿悟成佛。此说与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之含义同。

德山禅是中国化的佛教。其特点是相信自己,反对权威,勇于创新,思想自由。对佛教徒来说,起到了精神解放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德山不但未受到口诛笔伐,且从者如云,其后继者还开创了云门、法眼两大宗派,足见其影响力。

德山宣鉴禅学介绍

通过上面德山宣鉴对禅学的介绍,师兄对禅学不但有了很好的认识,同时从中也学习到了非常多的知识,这样可让自己在有更多收获的同时,也让修行更加的顺利。

...查看更多
德山宣鉴禅师悟道因缘是什么

对德山宣鉴禅师大概的了解了之后,师兄对德山宣鉴禅师悟道因缘也是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这样对师兄学习佛法来说有非常大的帮助,同时也是能让师兄有更大的收获。

德山宣鉴禅师悟道因缘是什么

鼎州(后改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德山宣鉴禅师,龙潭崇信禅师之法嗣,俗姓周,简州(今四川简阳、资阳一带)人。幼年即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对律藏和性相二宗经论颇有研究。经常给信众讲《金刚经》,时人称之为周金刚。宣鉴禅师颇为自负,曾经对他的同学讲:“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不动。学与无学,唯我知焉(一毛端含藏大海,而大海的性质并没有变小。拿一纤毫或芥子投向剑锋,纤毫断芥子碎而剑锋却完好无损,纹丝不动。有学与无学之境界,唯有我知道)。”

宣鉴禅师后来听说南方禅宗盛行,大讲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天下学人莫不归附,心里愤愤不平,说道:“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当搂(lou,拽掉)其窟穴,灭其种类,以报佛恩。”

于是,宣鉴禅师便担上自己多年所注的《青龙疏钞》,离开四川,准备去湖南、江西,找那里的禅宗大德一决高低。《青龙疏》系唐代御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这宣演,凡六卷,乃青龙寺少门道氤奉唐玄宗之诏,所作《金刚经》之疏注。《青龙疏钞》不是宣鉴禅师自己对《青龙疏》的进一步阐释。

在去澧阳的路上,有一天,宣鉴禅师遇见一位老婆婆在龙潭山山脚下的一处路口卖烧饼。一个多月来,宣鉴禅师天天挑着担子赶路,此时已经是很累了。于是他便在老婆婆的饼摊前停下来,放下担子歇息一下,顺便准备买一些点心充饥。老婆婆指着他的担子问:“这个是甚么文字?”

宣鉴禅师回答道:“《青龙疏钞》。”

老婆婆又问:“讲何经?”

宣鉴禅师道:“《金刚经》。”

老婆婆道:“我有一问,你若答得,施与点心。若答不得,且别处去。”

宣鉴禅师瞟了一眼这位普通的老婆婆,心里并不在意,说道:“请问。”

老婆婆道:“《金刚经》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审上座点那个心?”

宣鉴禅师一听,傻眼了,不知道该如何应答。当然,烧饼也就没有吃成。

宣鉴禅师羞愧得连头也不敢抬,挑起担子,径直上龙潭山去了。

到了龙潭崇信禅师的道场,宣鉴禅师直接走进法堂,说道:“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

龙潭禅师一听,遂欠身道:“子亲到龙潭。”

宣鉴禅师便默不作声,其实他心里早已有了几分敬畏,于是便决定留在那里,随师参学。

一天晚上,宣鉴禅师侍立次,龙潭禅师道:“更深,何不下去(夜深了,为什么不回寮房休息)?”

于是宣鉴禅师向龙潭禅师道了一声珍重,便往外走。脚刚踏出门,却又缩回来了,说道:“外面黑。”

龙潭禅师于是点了一支纸烛,递给宣鉴禅师。宣鉴禅师正准备伸手接,龙潭禅师忽然又将蜡烛吹灭了。

就在这当下,宣鉴禅师豁然大悟,连忙伏身礼拜。

龙潭禅师问:“子见个甚么?”

宣鉴禅师道:“从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

第二天,龙潭禅师升座,告诉大众说:“可中(恰好、正好)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时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在!”

德山宣鉴禅师悟道因缘是什么

话音刚落,宣鉴禅师便搬出《青龙疏钞》,堆在法堂前,举起火把,说道:“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通过穷尽玄思言辩,来探求佛教真理,就好比将一根毫毛置于虚空;竭尽世间的聪明学问以探求实相之妙谛,犹如投一滴水以填巨壑。这样做,徒耗时光,劳而无功)”。

说完,便点火将疏钞烧掉了。然后礼辞崇信禅师,前往大沩山。

宣鉴禅师来到大沩山,便挎着複(fu)子(包衣物用的夹层包袱),径直走上法堂,先从西边走到东边,又从东边走到西边,然后看着方丈和尚,问道:“有么?有么?”

沩山灵祐禅师坐在那儿,根本不理睬。

宣鉴禅师便自言自语道:“无!无!说完便向法堂门口走去。刚跨出门,转眼一想,说道:“虽然如此,也不得草草。”于是便整肃威仪,打算再次进入法堂,与沩山禅师相见。宣鉴禅师刚跨进门,便提起坐具,大声喊道:“和尚!”

沩山禅师准备拿拂子,宣鉴禅师一见,便大喝一声,拂袖而出。

到了晚上,沩山禅师问首座和尚:“今日新到在否(今天新来那位僧人还在吗)?”

首座和尚道:“当时背却法堂,著草鞋出去也。”

沩山禅师道:“此子已后(以后)孤顶上盘结草庵,呵佛骂祖去在!”

离开沩山后,宣鉴禅师又回到龙潭禅师座下,在那儿住了三十年之久。唐武宗灭法的时候,宣鉴禅师曾一度避难于独浮山之石室。大中初年(847),武陵太守薛廷望,出资重新修建了德山精舍,号古德禅院,想请有一位得道高僧住持。他听说宣鉴禅师有道行,便请宣鉴禅师下山,可是每次都被婉言谢绝了。无奈,薛廷望便设计,派差吏以茶盐之罪诬陷宣鉴禅师,说他犯了禁法,把他抓到州里,然后再具礼坚请宣鉴禅师驻锡德山精舍,大阐宗风。从此人们便称宣鉴禅师为德山禅师。

德山禅师的禅风以棒喝和呵佛骂祖著称,曾有上堂法语云:“我先祖见处即不然,这里无祖无佛,达磨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乾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四果三贤、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救不了。”德山禅师呵佛骂祖的目的,并不是要否认佛教,而是要帮助学人解粘去缚,放弃向外驰求,回归自身:“若也于已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何故?毫氂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及其厌之,又成大患,终而无益。”

德山禅师圆寂于唐咸通六年(866)。谥见性禅师。

德山宣鉴禅师悟道因缘是什么

通过上面的介绍,师兄对德山宣鉴禅师的悟道因缘不但有了很好的了解,同时也可以让师兄学习更多的佛法知识,这对师兄的修行来说不但非常有利,而且还能让师兄有更多的收获。

...查看更多
德山宣鉴简介

想要很好的去了解德山宣鉴,师兄可以多去看德山宣鉴的简介,这样可以帮助师兄简单的了解德山宣鉴的生平,然后在深入的去了解,这样就会有更大的收获。

德山宣鉴简介

德山宣鉴禅师,四川人,俗姓周,幼年出家,曾精研佛法,尤其擅长讲解《金刚经》,故有周金刚之称。当他听说南方禅宗十分兴盛,便不平道: "佛学如此博大精深,即使修行一辈子,也难以成佛。 南方的妖魔竟敢胡诌什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我要捣毁他们的老巢,灭绝这些邪种,以报答佛恩。" 于是,他挑着《青龙疏抄》离开了四川。 在湖南澧阳的路上,他看到一位妇人在卖饼,当时他肚子有点饿了,就停下担子,想买点心,妇人指着他的担子问:"里面装的是什么书啊?"德山道:"是《金刚经》。"妇人说:"我有一个问题,你要答得上来就送你点心吃,如果答不上来就请你走开,没有点心吃。《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将来心也不可得',不知道你点的是哪个心?"周金刚顿时哑口无言。

随后,他到龙潭崇信禅师那里去,一进法堂他就大声嚷嚷:"久闻龙潭大名,到此一看,即不见潭,也不见龙。"崇信躬身道:"你已经亲身到了龙潭。"德山无法回答,就留了下来。

德山宣鉴简介

一天夜里,德山宣鉴侍立在龙潭身旁,龙潭禅师说: "夜深了,你怎么还不回去。" 德山宣鉴便往外走,刚出去又回来说:"外面好黑。" 禅师便点起一支蜡烛给他。他刚伸手接,禅师就一口吹灭。 德山顿时大悟。 第二天,龙潭对大众说:"这里有个汉子,牙齿好像剑树,张着血盆大口。 一棒打不回头。他日异时,在孤峰顶上,树立我的道法。"德山宣鉴悟道后,便把《金刚经疏抄》等在法堂上一把火烧了。 他感叹道:

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

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意思是:穷尽了玄理佛论,也不过像放在虚空中的一根毫毛;用尽了世间机巧,也不过像投入巨壑中的一滴水珠。)

德山宣鉴悟道后上堂说:"说得出来也三十大棒,说不出来也三十大棒。"德山的棒与临济的喝,形成禅宗特有的棒喝交加。

有人问:"什么是菩萨?"德山宣鉴就用棒子打他:"出去!别到这里来拉屎!"

"什么是佛?"德山宣鉴回答:"佛是西天老骚狐。"

德山宣鉴有一天在堂上说:"我这里没有佛,没有祖,达摩是老臊胡,释迦牟尼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挑粪工,什么等觉、妙觉都是凡夫,菩提智慧、涅盘境界都是系驴的木桩。十二类佛经是阎王簿,是擦疮的废纸,什么四果三贤、初心十地都是守坟的鬼,自身难保。"

临终时,德山宣鉴告戒徒子徒孙道:"扪空追响,劳汝心神。梦觉觉非,竟有何事!"(意思是:追逐虚空幻响,只会徒劳你们的心神,梦中醒来,才会觉悟到它的虚幻,明了本来无事的道理。)

德山宣鉴简介

以上就是关于德山宣鉴的简介,相信师兄看了之后,对德山宣鉴有了简单的了解,这对师兄学习德山宣鉴身上的精神是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是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收获。

...查看更多
德山宣鉴禅师的故事

想要很好的去了解德山宣鉴禅师,其实可以多看关于德山宣鉴禅师的故事,这样就能更加清楚的去了解德山宣鉴禅师,从而也能从故事中学习到佛法的智慧。

德山宣鉴禅师的故事

棒打天下衲子:德山宣鉴禅师

(782~865)唐代禅僧。剑南(四川)人,俗姓周。法名宣鉴。年少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精究律藏,于大小乘诸经贯通旨趣,因常讲金刚般若经,时人美称为周金刚。尝谓同学曰:「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不动。学与无学,唯我知焉。」

后闻盛张于南方之禅法,倡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与所学不相类,不平曰:「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当搂其窟穴,灭其种类,以报佛恩。」遂欲与彼等辩难,图息其说。

乃携《金刚经疏钞》出蜀,至澧阳路上,见一婆子卖饼,因息肩买饼点心。婆指担曰:「这箇是甚么文字?」师曰:「青龙疏钞。」婆曰:「讲何经?」师曰:「金刚经。」婆曰:「我有一问,你若答得,施与点心。若答不得,且别处去。金刚经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审上座点那箇心?」师无语,遂往龙潭,至澧阳(湖南参谒龙潭信禅师。

初至法堂曰:「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潭引身曰:「子亲到龙潭。」师无语,遂栖止焉。一夕侍立次,潭曰:「更深何不下去?」师珍重便出。却回曰:「外面黑。」潭点纸烛度与师。师拟接,潭复吹灭。师于此豁然顿悟,便礼拜。潭曰:「子见箇甚么?」师曰:「从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至来日,龙潭陞座,谓众曰:「可中有箇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时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在!」师将疏钞堆法堂前,举火炬曰:「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或、千山万壑. 凹者为壑)。」遂焚之。于是礼辞,直抵沩山(为)。(沩山.灵佑禅师沩仰宗开宗祖师 灵佑大师 唐代高僧,沩仰宗初祖。 十五岁从建善寺法常律师出家,于杭州龙兴寺受具足戒。 后参百丈怀海,并嗣其法。

德山宣鉴禅师的故事

有一日,宣鉴去见沩山灵祐,来到法堂,从东至西,从西到东,看了一遍,便说:「无也、无也!」便走出去了,到了门口,又折回来说,不得如此草草,当具威仪,再入相见。才跨进门,提起坐具,便唤「和尚」,灵祐拟取拂子(佛尘),宣鉴便是一声喝,拂袖而出。沩山于当晚问首座:「今日新到在否?」座曰:「当时背却法堂,着草鞋出去也。」山便向大众宣称:「此子已后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呵佛骂祖去在!」(坐具物名)旧称曰尼师檀,新称曰尼师但那Niṣīdana,译曰随坐衣、坐卧具、坐具。四分律十九曰:「为三缘制之:一为护身,二为护衣,三为护众人床蓆卧具。」然无论何时以坐具为礼拜之具,礼拜时先敷坐具,就其上作之,是甚为不法。南山义净皆痛斥之。释门归敬仪下曰:「坐具之目,本是坐时之具。所以礼拜之中,无文敷者也。(

师为青原第五世。以法系之异,常以棒打为教,而有「德山棒」之称誉,系一严格修行者。师住澧阳三十年,

师上堂曰:「若也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何故?毫氂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及其厌之,又成大患,终而无益。」

小参示众曰:「今夜不答话,问话者三十棒。」时有僧出礼拜,师便打。僧曰:「某甲话也未问,和尚因甚么打某甲?」师曰:「汝是甚么处人?」曰:「新罗人。」师曰:「未跨船舷,好与三十棒。」

师因疾,僧问:「还有不病者也无?」师曰:「有。」曰:「如何是不病者?」师曰:「阿爷阿爷﹗」师复告众曰:「扪空追响,劳汝心神。梦觉觉非,竟有何事。」言讫,安坐而化。即唐咸通六年十二月三日也,世寿八十四,僧腊六十五,敕谥见性大师。

师之道风峻嶮,棒打天下衲子,与沩山、洞山、临济之道风相对峙。门人众多,如巖头全豁、雪峰义存、瑞龙慧恭、泉州瓦棺、双流尉迟等。 《五灯会元》

德山宣鉴禅师的故事

以上就是关于德山宣鉴禅师的一则故事,相信师兄看了智慧,对德山宣鉴禅师不但有了了解,而且也从中学习到了很多,这对师兄的修行不但非常有利,而且也可以让师兄受益终生。

...查看更多
结语

德山宣鉴,唐代高僧。俗姓周,简州(今四川简阳县西北)人。少出家,初精究律学,贯通性相诸经,常讲《金刚经》,时称周金刚,后皈依禅宗,嗣澧州龙潭崇信,亲侍逾三十年,武宗时返俗,宣宗时复为僧,懿宗咸通初,应邀住朗州德山,从学者甚众,时称德山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