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传佛教

"

北传佛教是经古印度向北往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的佛教。北传佛教指自北印度经中亚细亚传入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的佛教,及由尼泊尔、中国西藏传入蒙古一带的佛教之总称。此系佛教与通行巴利佛典的锡兰、缅甸、泰国、高棉等国的佛教,风格迥异,因其系由印度向北传布,故十九世纪研究佛教之欧洲学者,称前者为北传佛教或北方佛教,后者为南传佛教、南方佛教。

北传佛教——自北印度经中央亚细亚传入的佛教

北传佛教——自北印度经中央亚细亚传入的佛教

北传佛教的分类

我们都知道佛教中是有很多种类的,其中分为是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这里面都是有很多的智慧和经典的,坚持的去修行时可以给自己提升智力,让师兄可以更好的去修行。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北传佛教与南传佛教有什么区别?

北传佛教与南传佛教有什么区别?

1、传播的路线和区域不同,今天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一带(不包括越南)、中国云南傣族地区是南传佛教的传播范围(时间上为先)。中国、日本、朝鲜半岛、越南、蒙古、前苏联地区是北传佛教的传播范围。

2、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北传佛教从地域上又分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

3、菩萨道和阿罗汉道是在北传和南传的教法中最重要的区别。前者提倡菩萨道而后者倡导阿罗汉道。

北传佛教与南传佛教有什么区别?

4、南传佛教基本保留印度早期佛教的的特点,汉传佛教主要是印度中期大乘佛教的流传,而藏传佛教属印度晚期大乘、密乘佛教的流传。从佛教戒律上来说,南传佛教的严密性大于汉传佛教,而汉传佛教又大于藏传佛教。

5、南传佛法的修行强调知解行证,因为他们的教义可以通过思维推理进而实践证明。北传则强调信心的重要性,虽然间接的使北传佛教徒进入迷信的洪流,却也是北传弟子欲求第一义谛所必具的重要品质。

北传佛教与南传佛教有什么区别?

以上就是对北传佛教与南传佛教有什么区别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其实不管时那种,我们都是要好好的去修行的,每天坚持不断的用心去修行,我们才能解脱自己的内心,让师兄可以轻松生活。

...查看更多
北传佛教的佛教分类

就是在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开始学习佛法了,因为佛法中是非常好的,可以帮助师兄解决很多事情。佛教是分为很多的,我们知道就是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这里面都是有很多经典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北传佛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北传佛教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北川佛教:

北传佛教的中心

据《三国志·东夷传》注引鱼豢《魏略·本戎传》的记载,西汉哀帝元寿无年(前2年)大月氏使者伊存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介绍了佛陀的事迹。这标志着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东汉明帝(58—75年在位)曾派人到印度求法,据传请回摄麻摩腾、竺法兰二僧到洛阳,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典《四十二章经》。他们居住的地方成为中国第一座寺院,即现在的白马寺。

在佛教传入初期,政府禁止汉人出家,在一些大的城市仅有少量寺庙供来自印度和西域的信徒参拜。当时中国社会盛行黄老和神仙方术,认为通过祭祀可借助神仙方术的灵力,祛灾得福,延年益寿。佛教传入不久,只有统治阶级中的少数人信奉,认为它是神仙方术的一种。东汉明帝的异母弟楚王刘英信奉佛教,他把佛与黄老并祀。东汉末年桓帝(147—167年在位)也把佛教当作黄老道术,在宫中“立黄老、浮屠(即佛陀)之祠”,祭祀时用祭天的礼仪。他们祭黄老,佛的目的是求福祥,延寿命,甚至是为了飞升成仙。

从东汉末年以后,印度的大小乘佛经大量传入中国,一些汉族知识分子信徒协助印度等国的外来们把佛教经典译成汉文。在大乘佛典中宣传一切皆空幻不实的《道行般若经》(《般若经》小品的译本之一),对后世最有影响。魏晋时期盛行的老庄玄学,大乘般若学说因为在思辨方法上与玄学相似,所以很快风行社会。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胡族政权武装割据,战争频繁,南方东晋社会也不安定。这种情况为佛教的迅速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北方胡族统治阶级来说,因为儒家传统观念排斥“夷狄”入主中原,便有意扶植佛教这种“夷狄之教”(特别是因果报应论)作为自己统治的依据。后赵奉西域僧佛图澄(232—348)为“大和尚”,让他参与军政机要,并废除以往禁止汉人出家之令,大力发展佛教。前秦王苻坚尊崇佛图澄的弟子道安(312—385),用国家财力支持他组织译经。道安整理佛典,编出汉地第一部《经典》,又为汉地僧团制定修行和生活法规。他的弟子分布南北方,是推动佛教进一步传播的骨干力量。庐山慧远(334—416)弘传般若学说和净土信仰。他写了《沙门不敬王者论》等,主张在家信徒应忠君孝亲,做“顺化之民”,出家僧众虽不守世俗拜君新的礼仪,但通过传教化民,仍可有助于国家治理。后秦王姚兴迎龟兹(今新疆库车)僧鸠麻摩罗什(344—415)到长安,译出《般若经》大小品、《法华经》、《中论》等佛典35部300多卷,是以后中国佛教学派和宗派的主要依据。南北朝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统治阶级把支持佛教作为发展文教事业的一环。南朝各帝都崇佛,以梁武帝最为突出。他亲自登坛讲经,写佛教着作。四次舍身寺院,然后由朝廷和群臣用巨额钱财赎回。北朝虽曾发生北魏太武帝(446年)和北周武帝(574年)两次灭佛事件,但从总体看北朝也是支持佛教发展的。南朝梁时有寺2846所,僧尼82700人。北朝有寺30886所,仅在洛阳一地曾有寺1367所,共有僧尼200万人。可以说此时佛教已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之中。

佛教中中国传播中经历了漫长的民族化过程。佛经原是用梵文或葱岭以东的“胡”文写的,有一系列专门术语和概念。中国在佛教传入前已拥有高度发达的道等传统文化。众总是站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来看待和理解佛教,借用为中国人熟悉的概念、用语来翻译佛经,解释佛经。因此,把佛经译为汉文是佛教中国化的第一步。各代的译经僧在佛教界有很大影响力,如东汉的支谶、安世高,西晋的竺法竺叔兰,后秦的鸠摩罗什,东晋的佛陀跋陀罗,刘宁的求那跋陀罗,陈的真谛,北魏的菩提流支,隋的阇那崛多和达摩笈多,唐的玄奘、义净、不空等等,都把当时印度最新的学说传译到中国,译者周围有很多助手,有的担任口译(度译或传译),有的笔录成文(笔受),有的对译文加以审核和修饰(润笔)。译经时必须从汉文中选择与原文意思相当的词概念,用汉文文法进行表述。译者中的很多人和他们的助手都通晓中国传统文化善于文墨。他们在译经时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对经文的理解,把带有民族和时代特色的汉文汉语掺杂到佛经中去。如把“涅盘”译为“无为”;把“禅定”译为“守一”,把“真如”译为“本无”、“自然”;把“无上正等正觉”译为“道”等等,都是利用了黄老学说和玄学的词语。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及考等伦理观念也被添加到一些佛经之中。中国的“道”,“理”、“性”等词语含义丰富,在译经时一般赋予这些词的不同含义去理解译文。

经、说法是传教的重要手段。讲经说法者为了使听众容易理解,往往借用为民众所熟悉或好懂的语言、道理来加以比附,此即为“格义”佛教。后赵佛图澄的弟子竺法雅哦个精于儒、道经史,他向弟子,士大夫讲经,时常“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高僧传·竺法雅传》)。这只是一个例子,格义佛教实际是会通印度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为佛教的民族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译经和讲经都离不开研究。以译主为中心的译经班子实际也是个研究团体。要讲经则必须对佛经作一番研究考察。由于人们对问题理解不同,便形成不同的学说,产生不同的学派。这样,便形成了民族佛学,并形成了北传佛教。

佛教的历史:

整体而言,北传佛教多与传承地之固有文化融合,以大乘为主,流行梵文圣典及其翻译经典。南传佛教则保存较浓厚的印度原始佛教色彩,主要流行巴利语佛典。

中国中原地区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由西域传入佛教,东汉末年陆续译出佛教典籍,佛教教义开始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至隋唐而臻于鼎盛,形成天台、华严、法相、律、净土、禅等宗派。宋代以后又渐与儒道融合。汉译佛典的数量极大,现存最古老的汉译佛典是二世纪后半期安世高和支娄迦谶所译的。其后经历三国、两晋以至唐、宋各时代,均有译本推出,故现存汉译佛典为数在一千七百部以上,是研究佛教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北传佛教是什么意思?

中国西藏佛教自七世纪左右起直接由印度传入,传入后逐渐形成具有西藏地区特色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藏译佛典数量仅次于汉译,其中包含汉译佛典中所未见的中后期大乘经论,是研究中期与后期印度佛教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又因藏译佛典大部分是从梵文原典直译,容易还原为梵文,故也被称为“准梵语佛典”。其翻译时代始于七世纪,直到十三世纪仍持续着经典的翻译。

蒙古佛教由西藏传入。蒙古文译本的佛典是从藏译或汉译再译而成,故其资料价值不高。

朝鲜于四世纪后期传入中国佛教,七世纪以后更派遣僧人至中国求法,主要为禅宗。与日本同为汉译佛典流行区。

日本于六世纪前半叶自中国、朝鲜传入佛教,旋即发展为日本之主要宗教,且宗派极多。

梵文佛典主要是大乘经典,与汉译、藏译相比,数量极微。可分为在尼泊尔古塔及僧院发现的“尼泊尔本”;在中亚发掘的“中亚本”;发现于北印度喀什米尔古塔的“基尔基特本”。我国的新疆与西藏,也保存不少梵文原典。

此外,中国、朝鲜、日本等,各宗祖师及高僧之着作甚丰,亦为北传佛教特色之一。

北传佛教是什么意思?

以上就是对北传佛教究竟是什么意思的相关解释,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对于修行就是要用心和坚持,只有专也我们才能慢慢的领悟其中的含义,然后就帮助自己解决很多的事情,让自己可以更加的轻松和自在。

...查看更多
北传佛教的解释

佛教已经流传了上千年了,随着分布不同的路线,又被分为了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现在有很多的师兄都在坚持不断的去修行,师兄已经从找获得了不少智慧了。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北传佛教的是怎么形成的吧!

北传佛教的形成

佛教随着教义的完善与成熟,不仅在印度各地广泛传播,还流传到了中亚、南亚、东南亚。根据佛教传播路线的不同,我们通常将亚洲各国的佛教分为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

北传佛教,又称北方佛教,是指由西北印度途经中亚地区往东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也包括由尼泊尔传入西藏、蒙古地区的佛教。由于这类佛教是由印度向北传播,所以被称为北传佛教。从教义而言,北传佛教多以大乘佛教为主,流行梵文及汉藏文经典。

中亚是指印度西北、里海以东直至中国新疆的广大地区,通常称西域三十六国。阿育王统治时期,曾有摩诃勒弃多及末阐提前往这一带传法。

公元2-4世纪是中亚佛教的鼎盛期,当时的佛教中心在犍陀罗(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及罽宾【卡非尔斯坦(阿富汗乌鲁兹甘省旧称)至喀布尔河】。此外,丝绸北路上的龟兹[ qiū cí ]和南道上的于阗[ yú tián ]都是重要的佛教国家,出现了安世高、康僧会、鸠摩罗什等高僧。随着伊斯兰教在中亚的兴起,中亚佛教在公元11世纪之后逐渐消灭,留下了大量的佛塔,石窟、雕刻、壁画艺术。

佛教正式传入日本,始于公元538年,朝鲜百济王向钦明天皇献佛像经论。后来,由于得到圣德太子的倡导,在大化革新后,佛教在日本盛行一时。公元9世纪之前,中国佛教中的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等传入日本,合称奈良六宗。在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年.)初期,日本僧人最澄入唐求法,归国后建立天台宗;空海从中国求法归国后建立了真言宗。到了平安后期,净土信仰流行起来。直至镰仓时代(公元1192-1333年),日本民族化的佛教逐步形成,出现了日本净土宗、净土真宗、时宗、日莲宗等宗派。

北传佛教的形成

公元16世纪后半期,日本发生了战乱,因而削弱了佛教各宗派集闭的势力,迫使佛教世俗化。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佛教一度受到打击。1945年之后,日本佛教宪法保护下得以发展并向海外传教。目前,日本势力最强大的是净上宗、禅宗、日莲宗,其他的还有天台宗、真言宗等等。

佛教传入朝鲜,始于公元372年,前秦使臣向高句丽赠送佛教经像。公元384年,东晋胡僧到百济。公元6世纪,中国三论、成实之学已经传到朝鮮。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时正值中国盛唐时期,佛教输入新罗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公元8世纪中叶,密宗与净土宗也在朝鲜流传起来。直到公元13世纪之后,高丽王朝的佛教进入成熟期,历史上有“五教二宗”说法,“五教二宗”也就是戒律宗、法相宗、法性宗(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寂宗(禅宗)以及曹溪宗(知讷气创建的朝鲜化的佛派别)。佛教在朝鲜传至李朝时期(公元1392-1910年)而渐入式微。但是,曹溪宗仍然是朝鲜最大的佛教宗派。

北传佛教的形成

以上就是对北传佛教的形成的相关解释,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就是我们在修行任何经典的时候,我们都要先明白其中是怎么来,它是怎么形成的,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修行佛法,让自己可以更好的去获得智慧。

...查看更多
北传佛教的历史

现在有很多的师兄开始修行北传佛教,里面是有许多智慧的,坚持的学习是可以让师兄更好。北传佛教里面的经典是非常多,里面也有很多的特点的,那师兄你知道有那些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北传佛教的特点

中国——北传佛教的中心

据《三国志·东夷传》注引鱼豢《魏略·本戎传》的记载,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大月氏使者伊存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介绍了佛陀的事迹。这标志着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东汉明帝(58—75年在位)曾派人到印度求法,据传请回摄麻摩腾、竺法兰二僧到洛阳,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典《四十二章经》。他们居住的地方成为中国第一座寺院,即白马寺。

在佛教传入初期,政府禁止汉人出家,在一些大的城市仅有少量寺庙供来自印度和西域的信徒参拜。当时中国社会盛行黄老和神仙方术,认为通过祭祀可借助神仙方术的灵力,祛灾得福,延年益寿。佛教传入不久,只有统治阶级中的少数人信奉,认为它是神仙方术的一种。东汉明帝的异母弟楚王刘英信奉佛教,他把佛与黄老并祀。东汉末年桓帝(147—167年在位)也把佛教当作黄老道术,在宫中“立黄老、浮屠(即佛陀)之祠”,祭祀时用祭天的礼仪。他们祭黄老,佛的目的是求福祥,延寿命,甚至是为了飞升成仙。

从东汉末年以后,印度的大小乘佛经大量传入中国,一些汉族知识分子信徒协助印度等国的外来们把佛教经典译成汉文。在大乘佛典中宣传一切皆空幻不实的《道行般若经》(《般若经》小品的译本之一),对后世最有影响。魏晋时期盛行的老庄玄学,大乘般若学说因为在思辨方法上与玄学相似,所以很快风行社会。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胡族政权武装割据,战争频繁,南方东晋社会也不安定。这种情况为佛教的迅速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北方胡族统治阶级来说,因为儒家传统观念排斥“夷狄”入主中原,便有意扶植佛教这种“夷狄之教”(特别是因果报应论)作为自己统治的依据。后赵奉西域僧佛图澄(232—348)为“大和尚”,让他参与军政机要,并废除以往禁止汉人出家之令,大力发展佛教。前秦王苻坚尊崇佛图澄的弟子道安(312—385),用国家财力支持他组织译经。道安整理佛典,编出汉地第一部《经典》,又为汉地僧团制定修行和生活法规。他的弟子分布南北方,是推动佛教进一步传播的骨干力量。庐山慧远(334—416)弘传般若学说和净土信仰。他写了《沙门不敬王者论》等,主张在家信徒应忠君孝亲,做“顺化之民”,出家僧众虽不守世俗拜君新的礼仪,但通过传教化民,仍可有助于国家治理。后秦王姚兴迎龟兹(今新疆库车)僧鸠摩罗什(344—415)到长安,译出《般若经》大小品、《法华经》、《中论》等佛典35部300多卷,是以后中国佛教学派和宗派的主要依据。南北朝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统治阶级把支持佛教作为发展文教事业的一环。南朝各帝都崇佛,以梁武帝最为突出。他亲自登坛讲经,写佛教著作。四次舍身寺院,然后由朝廷和群臣用巨额钱财赎回。北朝虽曾发生北魏太武帝(446年)和北周武帝(574年)两次灭佛事件,但从总体看北朝也是支持佛教发展的。南朝梁时有寺2846所,僧尼82700人。北朝有寺30886所,仅在洛阳一地曾有寺1367所,共有僧尼200万人。可以说此时佛教已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之中。

北传佛教的特点

佛教中中国传播中经历了漫长的民族化过程。佛经原是用梵文或葱岭以东的“胡”文写的,有一系列专门术语和概念。中国在佛教传入前已拥有高度发达的道等传统文化。众总是站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来看待和理解佛教,借用为中国人熟悉的概念、用语来翻译佛经,解释佛经。因此,把佛经译为汉文是佛教中国化的第一步。各代的译经僧在佛教界有很大影响力,如东汉的支谶、安世高,西晋的竺法竺叔兰,后秦的鸠摩罗什,东晋的佛陀跋陀罗,刘宋的求那跋陀罗,陈的真谛,北魏的菩提流支,隋的阇那崛多和达摩笈多,唐的玄奘、义净、不空等等,都把当时印度最新的学说传译到中国,译者周围有很多助手,有的担任口译(度译或传译),有的笔录成文(笔受),有的对译文加以审核和修饰(润笔)。译经时必须从汉文中选择与原文意思相当的词概念,用汉文文法进行表述。译者中的很多人和他们的助手都通晓中国传统文化善于文墨。他们在译经时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对经文的理解,把带有民族和时代特色的汉文汉语掺杂到佛经中去。如把“涅槃”译为“无为”;把“禅定”译为“守一”,把“真如”译为“本无”、“自然”;把“无上正等正觉”译为“道”等等,都是利用了黄老学说和玄学的词语。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及考等伦理观念也被添加到一些佛经之中。中国的“道”,“理”、“性”等词语含义丰富,在译经时一般赋予这些词的不同含义去理解译文。

经、说法是传教的重要手段。讲经说法者为了使听众容易理解,往往借用为民众所熟悉或好懂的语言、道理来加以比附,此即为“格义”佛教。后赵佛图澄的弟子竺法雅哦个精于儒、道经史,他向弟子,士大夫讲经,时常“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高僧传·竺法雅传》)。这只是一个例子,格义佛教实际是会通印度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为佛教的民族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译经和讲经都离不开研究。以译主为中心的译经班子实际也是个研究团体。要讲经则必须对佛经作一番研究考察。由于人们对问题理解不同,便形成不同的学说,产生不同的学派。这样,便形成了民族佛学,并形成了北传佛教。

北传佛教的特点

以上就是对北传佛教的特点的相关的解释,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不是自己是不是学习佛法,我们都要每天做善事,给自己积攒福报,这样是对自己非常好的。就是自己平时可以多加的用心去念佛供佛,这样是对师兄是非常好。

...查看更多
结语

整体而言,北传佛教多与传承地之固有文化融合,以大乘为主,流行梵文圣典及其翻译经典。南传佛教则保存较浓厚的印度原始佛教色彩,主要流行巴利语佛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