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们要时时想到我们的文化正在消失,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中国民间文艺家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在薪火传承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参差不齐,有的逐渐凋零,技艺濒临失传;有的欣欣向荣,传承人的徒弟也成了大师。为重拾传统文脉,人民网文化频道特别推出《指尖上的国粹》系列报道,为您讲述“非遗人”的传承故事……
穿过北京热闹的街市,拐进窄小的禄米仓胡同,一座走过了500多年的古刹隐匿其中,夹在栋栋极具现代感的水泥高楼之间。抬脚走进智化寺的大门,一缕舒缓悠扬的清音给古刹带来了越度百年的静谧和空灵。走近智化殿,音乐忽而恢弘热烈起来,40岁的智化寺京音乐第27代传人胡庆学正带着5个团员在此研习。 智化寺京音乐被誉为中国古代汉族音乐的“活化石”,已传承五百七十多年。清道光、咸丰年间,智化寺音乐从寺院逐渐传播到北京周边地区,从而成为了北方佛曲的代表,时人冠以“京音乐”。 “我17岁时拜于艺僧慧明师父门下,如今已23年了,我已把吹奏京音乐当作毕生的事业。” 胡庆学凝望着手中的管(管也称筚篥,是古代管乐器),深情地说道。 14岁接触古乐 进京演出结缘老艺僧 胡庆学出生于河北省固安县屈家营村, 14岁时就跟着村里的老艺人学习古乐。1991年,17岁的胡庆学代表当地来北京参加了第一届文物节的演出。正是这次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演出,让他结识了5位智化寺的老艺僧,并第一次听到京音乐。 老艺僧们对这个年轻人的表演很满意,更看中他懂得工尺谱的底子。没过多久,由智化寺出面来到屈家营村,与胡庆学的家长商量,希望他们同意让孩子到智化寺学习京音乐。家长同意后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胡庆学正式拜于艺僧明慧门下,研习管子的吹奏,成为了京音乐第27代传人。但与前辈艺僧不同,胡庆学与团友们不是僧人的身份。“尽管如此,我们日常的学习还和以往一样严格。每天早上6点起床,练习1到2小时的长音演奏,然后花费4个小时练习行、立、坐多种姿势的演奏,并且唱谱要始终做到韵真情满、字正腔圆、精神集中。”胡庆学说,“智化寺音乐是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要求非常严格。我们学习工尺谱时要一遍一遍地唱谱,最终要把谱子背下来,演奏的时候是不允许看的。” 条件艰苦 两度离开终难割舍 “我们六个人住在不到10方米的集体宿舍里。放下三张上下铺后,就剩下一条能容人过往的窄道了,做饭、烧水、换衣服都得挤着。”谈到生活条件,胡庆学感叹,“到了1995年的时候,我们生活费才涨到200多元,这对我们来说杯水车薪。”在生活的压力下,胡庆学动了“思凡”的念头,他咬了咬牙,第一个离开了。1996年初,考下车本的胡庆学又回来了一阵,由于拿下驾照后有半年的见习期,“最主要还是因为心里空荡荡的,总感觉放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