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快诵网
楞严经快诵网
罗汉菜 隽永故事 禅是一枝花 小和尚的白粥馆 少林故事
主页/ 禅理故事/ 文章正文

佛教文化:宗旨、宿命、发愿、降魔、报恩以及普度众生,从我做起

导读:佛教文化:宗旨、宿命、发愿、降魔、报恩以及普度众生,从我做起佛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其中的智慧更须细心的解读跟慢慢挖掘,今天就为大家解读佛学:了解宗旨、宿命、发愿、降魔、学会报恩,誓要做到普度众...
佛教文化:宗旨、宿命、发愿、降魔、报恩以及普度众生,从我做起

佛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其中的智慧更须细心的解读跟慢慢挖掘,今天就为大家解读佛学:了解宗旨、宿命、发愿、降魔、学会报恩,誓要做到普度众生:

宗旨指经典与论书等的主要旨趣,与宗宗趣、宗要、宗体、要旨、后归等语之意义相同。佛教一般于解释经论时,多称旨趣为宗旨或宗趣。如嘉祥之《法华玄论辦经宗旨》所载,关于法华宗旨,有十三家之说。于禅宗,则称禅之要旨为宗旨,亦称宗风、宗趣、宗乘。

宿命宿指宿世、过去式;命指生命。宿命的意思是:一切众生在过去无数次的轮回中,曾经历的各式各样的生命形态。这种生命形态就是“六道”:地狱、饿鬼、畜生、天、人、阿修罗。能够了解宿命情况的,谓之“宿命通”,属于“六通”之一。

这种了解达到完全明白的程度,谓之“宿命明”,属于“三明”之一。现在“宿命论”一词,属于唯心论。持此论者认为生死、贫富、寿天等均由命运乃至天命所预先决定,与佛教的本义完全不同。

发愿佛门很重视“发愿”。人的处境是由其行为、语言造成的,而人的行为、语言又是由其思想决定的。愿从心起并能产生一种主宰语言、行为的力量,故称“愿心”“愿力”。

佛教所说的发愿,是一种向上的善愿,如普度众生、志求解脱,乃至成就一件利国利民的善事等。“愿”有“总愿”和“别愿”。“总愿”如“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别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等。又如修习净土宗的信徒,以”"信、愿、行”为三大前提,必须发愿求生“西方净土”。

降魔释牟尼成道的八个过程之一。释迦牟尼成道前夕,端坐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思维正理此时,有个欲界的天魔,名叫魔波旬,先派了三个魔女用种种媚态去迷惑释迦。释用神词通力,让三个魔女都变成了面皱发白的老妪。

天魔愤怒,亲自率领魔军进行威吓。释迦不为所动,义正词严。只听得一声巨响,天魔应声倒地,魔军都一齐俯伏地上。て维摩诘经佛国品》:“始在佛树(著提树)力降魔,得甘露灭党道成。”即指释迎降魔事。

后来《西游记)等神魔小说中有关降伏妖的故事,都受了佛经的影响。此外“魔”不但指具体的魔王,也泛指一切扰乱身心、妨碍修行的意念和行为等。用智慧、样定、戒律去制伏安念和恶事等,也可以称为降魔。

报恩报恩,又称恩惠或恩德。即有好处施于他人。受恩惠者,尽心竭力报答之,叫作报恩。佛家的报恩思想,始于佛世。藏经中收有(报恩经)七登。经中说佛在世时,其弟子阿难闻外道识不孝,便去告佛,佛当即召集大众讲述自己如何尽孝的事实。

他说他过去生中是须提太子时曾以身肉济父母之难。此生成佛之后,又先上切利天为母说法等。佛认为这些都是尽报思的行为。

佛教寺院中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的孟兰盆会,又是根据(《盂兰盆经》的报恩思想而举行的宗教活动。传说佛的大弟子目犍连,以神通力,见其母堕饿鬼道,受倒悬之苦,就请示佛陀解救的办法。佛以此因缘而说《孟兰盆经》。

经中说:“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孟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心地观经》还列举佛弟子必须报答的四种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

普度众生普度众生,梵语萨埵,新译(玄类译法)为有情,旧译(摩罗什译法)为众生;泛指人类和一切动物售度众生,语出《无量寿经)卷下:“佛告同难:使国落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宏功德面自庄严、欲演脱一切众生。

“佛教认为芸芸众生,营营找找,漂泊于烦苦海之中无有出期,为了众生离一切痛苦,于是除学人自身刻苦修习外,还为不同根器的众生分别演说不同的法要,使众生证指真理,达到望果被岸,让众生都能过着安宁和乐的幸福生活。普度众生,是佛数 提们净化人间、多做善事,帮助许多人脱离苦难的一贯宗行。

宗旨、宿命、发愿、降魔、报恩以及普度众生的佛学文化,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到此,如有不同已经欢迎补充。最后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未来会持续更新大家感兴趣的内容一起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