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法师传
一行法师,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天文学家,也是密宗教理的组织者。他生于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圆寂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十月,年仅四十五岁。 一行法师原籍魏州昌乐县(依《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之说,当今河南省南乐县境,《宋高僧传》作钜鹿),本姓张,名遂,是唐初功臣张公谨的后裔。天资聪敏,过目不忘。二十岁左右,已博览经史,精于历象阴阳五行之学。一次,他几天之内写成《大衍玄图》及《义诀》各一卷,阐释杨雄的《太玄经》,得到名藏书家尹崇的奖誉而声名大震。当时武三思独揽朝政,猜忌正士,出于某种意图,想与一行法师结交。一行法师鄙薄他的行为,隐而不见,适遇普寂禅师在嵩山弘扬禅要,参听之后,深受感动,就礼普寂为师,落发出家,时年约二十四、五岁。 出家之后,得到普寂禅师的许可,四出参访,《高僧传》说他不远千里到浙江天台山国清寺跟一位隐名的大德学习算术,内外学的造诣因而更深,名声也更大了。唐睿宗即位(710,一行法师二十八岁)之后,曾派东都留守韦安石以礼征聘,一行法师称疾坚辞,却徒步走到湖北当阳去从悟真律师学习毗尼。 开元五年(717),唐玄宗命一行法师的族叔礼部郎中洽亲自去湖北请他入朝,协助善无畏翻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大日经》)。 唐玄宗请一行法师进京,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要整理历法,从新旧《唐书•律历志》的记载看来,一行法师开始草拟《大衍历》是在开元九年(721),到开元十五年(727)完成,共经过六、七年的时间。在这六、七年中,他的工作非常紧张。在历法方面,他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如《新唐书•艺文志》所载的《历议》十卷、《历立成》十二卷、《历草》二十四卷、《七政长历》三卷等书,都是为草拟《大衍历》所提出的重要文献。此外他还要收集实测的资料,如《旧唐书•天文志》云:“玄宗开元九年,太史频奏日蚀不效,诏沙门一行法师改造新历。一行法师奏云:今欲创历立元,须知黄道进退,请太史令测候星度。”这是从天象方面去找立论的客观根据,因此他又必须制造天文仪器以供测候之用。 《新唐书•天文志》说:开元十一年(723),一行法师和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用铜铁铸成可以测量星宿运动和考察月球运行规律的黄道游仪。测候结果,证实了恒星的位置有移动,画成三十六张图,深得唐玄宗的嘉许,亲为黄道游仪制铭。接着,一行法师又受诏和梁令瓒等制造浑天仪。浑天仪又称浑仪,是我国古代研究天文的重要仪器,创始于西汉武帝时代的洛下闳。东汉安帝元初四年(117),张衡就改用漏水来转动;后来又屡有修改,经过一行法师和梁令瓒的改制,才比较完备。《旧唐书•天文志》说:“铸铜为圆天之象,上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数。注水激轮,令其自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别置二轮络在天外,缀以日月,令得运行。每天西转一匝,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凡二十九转有余而日月会,三百六十五转而日行匝。仍置木柜以为地平,令仪半在地下,晦明朔望,迟速有准。又立二木人于地平之上,前置钟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动击鼓,每辰则自动撞钟。皆于柜中各施轮轴,钩键交错,关锁相持。既与天道合同,当时共称其妙。铸成,命之曰水运浑天俯视图,置于武成殿前以示百僚。”由此可以考见当时的创造精妙。 《新唐书•天文志》又说:“中晷之法:初(李)淳风造历,定二十四气中晷,与祖冲之短长颇异,然未知其孰是。及一行法师作《大衍历》,诏太史(按即太史监南宫说、太史官大相元太等)测天下之晷,求其土中,以为定数。”这就是用圭表测量日影于同一时间在各地投影的差数(即所谓“影差”),以计算太阳距离赤道南北远近的方法。如太阳走到最北而位置最高的时候,圭影最短,就是夏至节;太阳走到最南而位置最低的时候,圭影最长,就是冬至节,依此可以区分二十四节气和测定时刻。一行法师根据当时实测的结果,计算出来大约五百二十六里(唐里小程每里为三百步,合454.363公尺)二百七十步,影差二寸有余,纠正了《周髀算经》“王畿千里影差一寸”的说法。影差与北极的高度有关,而一地的北极高度即等于该地的纬度。所以一行法师“大率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极差一度”的议论(《新唐书•天文志》),就是说明纬度一度的长度,亦即子午线一度的长度,比公元814年回教王阿尔马蒙的实测子午线早九十年。《新唐书•天文志》说,一行法师根据许多资料作《复炬图》,南自丹穴,北至幽都,每极高移动一度,就注明它的差数,可用以确定日蚀的偏全和昼夜的长短。后来昭宗时代(889—903)的边冈重订历法,认为一行法师此图非常精粹,是不可磨灭的作品。 《大衍历》的主要著作《经七章》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作《开元大衍历》一卷),大约是一行法师在开元十二年(724)开始写的。一行法师圆寂后,经过张说的编次,和《长历》三卷、《历议》十卷、《立成法》十二卷、《天竺九执历》一卷、《古今历书》二十四卷(或即《新唐书•艺文志》之《历草》二十四卷)、《略例奏章》一卷,合并为五十二卷,总称为《开元大衍历》。 后来,太史令用灵台候簿核对,证明《大衍历》相合的十之七、八。所以《新唐书•历志》说:“自太初(汉武帝)至麟德(唐高宗),历有二十三家,与天虽近而未密也;至一行法师,密矣。其倚数立法,固无以易也;后世虽有改作者,皆依仿而已。” 一行法师关于《大衍历》的著作,可惜流传下来的已经不多;当时以及后代对于他的技术之巧、历算之精,非常景仰,因此别人的许多有关著作,也用一行法师的名字。查各书所载,用一行法师名的计有三十二种七十五卷,多数出于依托,因为大都佚失,现已无法详细楷定。至于《旧唐书•一行法师传》所说的《大衍玄图》一卷、《义诀》一卷和《后魏书》中的《天文志》(《宋史•艺文志》著录后魏《天文志》四卷),可能是一行法师的作品,可惜也已散失,无从稽考了,但他对于天文学的巨大贡献和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一行法师的佛教著作见于著录的有:《摄调伏藏》十卷(《宋高僧传》作六十卷)、《本文链接:一行法师传
上一篇:一切都是当然的!
下一篇:一位学佛老人的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