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净三藏法师传
义净三藏法师,俗姓张,名文明,唐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地区)山庄人。 十四岁出家,即仰慕法显、玄奘西行求法的高风,师从慧智禅师受具足戒后,学习道宣、法砺两家律部的文疏五年,前往洛阳学「对法」(「集论」)、「摄论」,又往长安学「俱舍」、「唯识」。后来他途经丹阳,有玄逵同行。翌年(六七一年),他在扬州坐夏,遇著将赴龚州(今广西平南县)上任的州官冯孝诠,一同去广州,得到冯氏的资助,这年十一月间,从广州搭乘波斯商船泛海南行。这时只有他弟子善行相随。他们海行二十天到达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停留六个月,在次学习声明。善行因病返国,他即孤身泛海前行,经末罗瑜(後改隶室利佛逝)、羯荼等国,於咸亨四年(六七三年)二月到达东印耽摩梨底国,和另一住在那里多年的唐僧大乘灯相遇,停留一年,学习梵语。其後,他们一同随著商侣前往中印,瞻礼各处圣迹。往来各地参学,经历三十馀国,留学那烂陀寺历时十一载,亲近过那烂陀寺宝师子等当时著名大德,研究过瑜伽、中观、因明和俱舍,并和道琳法师屡入坛场修学密法,最後求得梵本三藏近四百部,合五十馀万颂,方才言旋。武周垂拱三年(六八七年),他归途重经室利佛逝,就在那里停留二年多,从事译述。他为了求得纸墨和写手,曾於永昌元年(六八九年)随商船回到广州,获贞固律师等的相助,仍於是年十一月返回室利佛逝,随授随译,并抄补梵本。天授二年(六九一年),他遣大律回国,把自己在室利佛逝新译的经论及所撰「南海寄归传」等送回。到了证圣元年(六九五年),他才偕贞固、道宏离开室利佛逝,归抵洛阳,受到盛大的欢迎,住在佛授记寺。他先共于阗实叉难陀、大福先寺主复礼、西崇福寺主法藏等译「华严经」。久视元年(七○○年)以後,他才组织译场,自主译事。从此直到督宗景云二年(七一一年)止,译钞经典并撰述共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贞元录」「敕荐福寺翻经」下一百零七部,四百二十八卷)。他所译述虽遍三藏,但力行专攻律部,译事之暇,常细心地把日常重要律仪教授学徒,漉囊护生,净瓶涤秽,严守规矩,树立新范,学僧传习,遍於京洛,为一时所称叹。玄宗先天二年(七一三年)正月,卒於长安大荐福寺翻经院,享年七十有九。 义净法师西行求法,意在传宏,在那烂陀寺参学时,即已试译有「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及「一百五十赞佛颂」等,後在东印耽摩梨底及南海室利佛逝,续有翻译。回国专主译场以来,所译各书,可分为三部分;最初,从武周久视元年到长安三年(西元七○○~七○三年),於洛阳福先寺及长安西明寺,译出「金光明」等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等律及「掌中论」共二十部,一百一十五卷。其次,唐中宗神龙元年到景龙四年(西元七○五~七一○年),在洛阳内道场、福先寺及长安大荐福寺翻经院,译出「大孔雀咒王」等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等律及「成唯识宝生」等论著二十四部,九十四卷。最後,於督宗景云二年(七一一年),在长安大荐福寺翻经院,译出「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等经、「能断金刚论颂」及「释」等论共十二年,二十一卷。当时在译场担任证梵的有沙门北印何(人+尔)真那、吐火罗达摩末摩、中印拔弩、?宾达摩难陀,及盘度、慧积等;担任笔受的有沙门波仑、复礼等;担任证义的有沙门法宝、法藏等;担任证译的有居士东印瞿昙金刚、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监护的有成均太学助教许观、秘书监杨慎交等;参加润文的有崔?、卢粲、韦嗣立、张说等,皆一时名流,保证了译籍的高质量。 在那些译籍中,「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十七事」原已全部译出,中经散失,後再搜列「药事」等七事,共四十七卷,其馀十事约十馀卷(据西藏译本分量估计)终於佚缺。他如「集量」、「法华」二论,比较重要,今亦失传。综观义净法师所译,律籍最为完全,除上面已提到的几部以外,还有「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戒经」一卷、「尼戒经」一卷、「杂事」四十卷、「尼陀那目得迦」十卷、「百一羯磨」十卷、「毗奈耶颂」五卷、「律摄」二十卷等。 义净法师在那烂陀寺所学是一种综合性而偏重瑜伽一系的学问,所以他在尽量译出律部各书以外,还译出瑜伽系方面的书好几种,如无著、世亲的「金刚般若论颂」和「释」,陈那的「集量」、「观总相论颂」等,护法的「成唯识宝生论」(释「二十唯识论」)、「观所缘论释」等,现存本虽不完全,但可以见到陈那、护法学说的要点,都是玄奘翻译所遗漏而有待补缺的。此外,他还适应当时崇尚密教的风气,因而重译了「金光明经」及一些陀罗尼经(在他所著「求法高僧传」内,还附述明咒藏概略,保存了有关密宗源流的重要资料)。不过,他的译著在文字方面偏於直译,润饰不足,因而时有生涩欠畅之处。本文链接:义净三藏法师传
上一篇:两个修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