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传是非之人,伪装出锐利的目光,其实却像蝙蝠一样盲目。轻信道听途说,就像一只傻狗,别人随便扔了一块石头就急忙忙去捡。谣言就像泡沫一样,愈搅合,泡沫就愈多,不管它,它反而消失了。对于传言,就任凭他在那里唠唠叨叨,喃喃自语就好了。不要讲人家的过失,因为我们不是圣人,我们也有缺点,也会犯错。批评别人是最容易的,总是看到别人的不是,殊不知自己的背后也是一场笑话。出口侮辱他人者,总是把这些难听的话当作写在沙上的字,水一冲即散;但受侮辱者却把这些话当作是刻在铜墙上,一辈子都难以抹灭。一句话能温暖人心,一句话亦能刺伤人心。一旦恶口伤人,即使日后千方百计去化解,也不可能彻底消除痕迹。恶口就是以粗恶之语、如刀如剑、污蔑谩骂、恶语伤人。恶口的人家庭失去原有的和气,造下口业,削减福报。恶口骂人就好比仰头对天吐口水,最终口水还是落在自己脸上。
两舌就是搬弄是非,挑拨造谣,无中生有,恶意中伤,当心来世堕落鸟身,吱吱喳喳,言语乱飞。有时无意间的散播是非,虽然没有伤害别人的身体,但却可能毁坏了别人的名誉与形象,这种罪比伤人的身体还要严重。因为发肤之痛只是一时的,然而名誉与形象的损伤,却可能扭曲了人一辈子的人格。绮语是属于那些浮华的语言,诲淫诲盗的语言,说风流邪僻之话,令人心念淫荡。凡是能引生贪嗔痴的无稽之谈,通通属于绮语的范畴。凡打妄语使别人受到伤害,受到损害,这些都是罪过。妄语就是随便说虚妄不老实的话语。如果这个妄语是为了让别人得到好处、得到利益,动机是利人、利他,而不是利己,那么可以开缘,方便妄语不属于破戒、犯戒。比如遇到身患重病的人,我们应多安慰他,对他可以说一些所患之病无须担心,很快就能治好此类话语。
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自己的权利,不惜虚妄地编造不实的话来伤害众生。我们的嘴巴,每天都在造业,每天都在散播是非谣言。说谎骗人皆因心中有障,怕别人发现自己不愿被知道的亏心事。欺瞒或许一时有效,但诚实却是永远有效。谎话虽可暂时应付,但没有未来可言。口吐真言,永远竖立;舌说谎话,只存片时。扯了一个谎的人,需要有很好的记忆力去把它记住,一定被迫得再编造二十个谎言去支持它。没有人能够有足够好的记忆,去做一个成功的撒谎家。一旦走上了这条累人的道路,最终必为自己的谎言所害。说谎的唯一报酬,就是以后即使再说真话也没有人相信了。其实只要做出了亏心事,被别人知道仅是时间的问题,而且晚发现所引发的后果更为严重。卑鄙愚蠢的人为了表白无过,便把污秽的事情请神明作证,对天发誓,这种妄语罪造的太深重了,亵渎神明,愚狂造孽,等于自求速死。
另外有种大妄语,就是未证得无学位的圣人道果,瞎说已经证得圣人果位,还有妄说自己是某某佛菩萨化身来度化众生的,妖言惑众、坏乱佛法、欺骗众生、贪图供养赞叹,此大妄语罪恶深重,命终堕阿鼻地狱。真佛菩萨来这个世间转世是不会泄露身份的,最多在命终往生之时如有必要,会留下遗付。密教里有“活佛”的称呼,这是对有证量的大修行人的尊称,并不是说已经与释迦牟尼佛一样,已经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至于佛菩萨化身转世为“活佛”身份度化众生,也不会说自己是某某佛菩萨再来,凡是自称为佛菩萨转世的人,皆是可疑人物。若他真是佛菩萨转世,他断断不会自我标榜或授意其弟子,吹捧其师,这仅是自欺欺人的手法而已。佛菩萨也会化现居士身,天人身,龙身乃至饿鬼、畜生等等各种身形度化众生,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佛菩萨即现何身为其说法。
在口业中,搬弄僧、尼(出家人)的是非,此罪业最为严重,必堕地狱受无量苦报。就算僧尼破禁戒,行诸恶行,一切的天、龙、人、非人等都必须要恭敬礼拜、供养。这个法师现僧相,就等于是佛相,是三宝相,他能够示导无量功德伏藏。出家乃是大丈夫的行为,不是谁都能够做得到的。出家人的德行有优有劣,虽然有些出家师父,其言行确实是不值得亲近,可抱持恭敬的心私下单独劝谏,不可随便批评。
靖康二年,宋钦宗赵桓、嫔妃、官员、皇族等上万人被金兵俘虏北上,史称“靖康之变”。在绍兴十二年的(1142年)三月,宋金《绍兴和议》彻底完成所有手续。夏四月丁卯(1142年5月1日),韦贤妃同徽宗棺椁归宋。临走时,宋钦宗拉着她的手,哭着说:“我如果能够南归,让我做太乙官吏我就心满意足了,没有其他奢望了&
从前有位老修行人,他修非非想处定,想生到非非想天。他在海边修非非想定,刚要入定时,从海水中发出很大的声音。老修行抬头一望,乃是一条大鱼在游泳。老修行不理它,继续入定。海里又发出大声音,连二接三地不断绝。老修行睁眼一看,原来那条大鱼,仍然在他前边海水中跳舞。老修行乃生起嗔心,对大鱼说:“你再来扰乱我入定,我就要吃你的肉,一口把你吞下去”!大鱼一听,就再也不敢出来了。老修行入了非非想定,命终后便生到了非非想天,享受了八万大劫的天福。天福享尽,乃堕落畜生道,转为鱼鹰,天天吃鱼为生,满了他的愿。等到释迦牟尼佛成佛时,为鱼鹰说法,才度他解脱。后转生为人,跟佛出家,证得罗汉果。由此看来,人不能生嗔恨心恶口骂人诅咒,未来会有果报,不可不慎。

本文链接:临济宗演正观(21):断 妄 口 业
上一篇:中国佛教史话 首传戒法的昙柯迦罗
下一篇:五刑不如一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