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僧谂禅,常住赵州观音院,尊称“赵州古佛”,每说话之前总要说一声“吃茶去”,留下了“吃茶去”的典故。据《广群芳谱·茶谱》载:“有僧到州,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日:‘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茶与僧自古以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天下名山僧占多”,“名茶出在我山中”。确实,名山出名茶,名山多寺院。如著名的蒙顶茶、武夷岩茶、黄山毛峰、华顶云雾、雁荡毛峰等名茶,无不出自名山寺院。甚至古代向皇帝进贡的名茶,有些就是产于名寺高僧之手。清朝乾隆皇帝,一生好游名山大川,又嗜茶如命,因此他遍游江南,尝尽名茶。 茶与僧为什么会如此相关呢?原来,这是佛教坐禅的产物。据《晋书·艺传》记载,敦煌人单道开在后赵都城邮城(今河北临漳)昭德寺修行时,不畏寒暑,昼夜不眠,诵经40余万言,经常用饮茶来防止瞌睡。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曰:“(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仿效,遂成风俗。”可见佛教饮茶最初是为了坐禅修行,驱除睡魔和疲劳,以利清心修行。 僧侣们爱饮茶,还认为茶有“三德”、“十德&rd
本文链接:佛教与茶的不解之缘
上一篇:佛教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圆融
下一篇:佛教偈颂歌赞的性质及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