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当今中国佛教,可谓盛事连连,寺庙越修越豪华,僧人成了明星,角逐商业场,为各种商业盛会披上佛的外衣。热闹的表象下面,却是寺庙内部面临僧才不足、传统丧失、被商业大潮冲击的重重危机。商业化像一柄双刃剑,为寺庙带来了游客和财富,带来了发展机遇,却也刺伤了寺庙作为修行净地而存在的本义。 少林寺“10万元高香”的事件余温未散,近日,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又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他在云南云县白莺山为万饼普洱茶开光后,这些茶饼摇身一变成了身价6,678元的佛茶。 获名僧开光佛茶身价高 保守估计,此次云南之行,少林寺至少可获益1,900万。前来参加开光大典的成都茶商陈京汉表示,对于迎请佛茶的人,他必须同时具备有钱、喜好普洱茶、有佛缘三大要素。主办方也表示,这批佛茶将会在香港、广州等既有钱、又有佛缘的城市推广。“如此这般,一宗纯正的商业活动就披上了佛的外衣,佛也好,茶也罢,都是敛财的工具。但对于财富的去向,公众却并不知情。”业内人士分析。 24年前,一部香港制造的电影让少林寺家喻户晓,如今,少林寺在释永信的主持下,更以注册成立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组织武僧全球巡回演出、经营少林素饼和少林禅茶、开办少林药局、参与组织“中国功夫之星全球电视大赛”等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商业活动,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释永信则被冠以“政治和尚”、“经济和尚”、“精英和尚”、“CEO“等众多的时尚称谓。对此,被台湾佛学界称为“重炮型批评家”的江灿腾评价:“少林寺已经变成了一个精致的杂耍推广团!” 坚守或随波寺庙临两难 面对同行的批评、媒体的质疑,释永信发出了“和尚也是人”的感叹。这些年,少林寺火了,也造富了一方水土,为了奖励少林寺旅游收入长期稳占登封财政总收入的30%以上,该市奖励给释永信一辆越野车,释永信的获奖感言是:“明年还要拿更大的奖!” 坚守还是随波逐流几乎成了中国所有寺庙面临的两难选择,据了解,中国传统的寺院经历了从乞食、布施,到自给自足、农禅并重的给养过程。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地处名山大川的寺院因拥有独特的人文及自然资源,都成了游览景点,增添了门票和服务行业的收入,经忏佛事和信徒供养也更加丰厚,大大增加了寺院的经济收入。但也让寺庙与僧人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多的尘世纷扰。 渐背离传统古刹剩躯壳 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的主任李向平认为:“寺庙实际上涉及到一个运作的主体是佛教本身还是相关的管理部门。我们相信佛教的本身是不会有这种奢豪之风的。” 济群法师介绍,在十年浩劫中,寺院的建筑和佛像都受到毁灭性的破坏。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大力恢复寺院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无视对佛学的继承、对佛法的弘扬,寺院虽然越来越辉煌,佛教却越来越世俗,背离了简朴的佛教传统,寺院就会成为没有灵魂的躯壳,道场就会成为旅游参观的景点。 李向平则向记者表示:“寺庙的建设追求豪华,是极大的浪费,它会造成中国人的另外一种“信仰危机”。有寺庙,无信仰,你想象,是一个什么结果?” 内地佛事工程大吹“奢豪风” 盘点中国内地佛事工程,南边有位于海南三亚的108米高的南山海上观音圣像敬造工程,号称“世界级、世纪级”的佛事工程;北边有高153.79米、号称“全球最高佛塔”的常州天宁宝塔;河南少林寺在整修施工过程中,用了20万立方石材,该寺山门里面的甬道上还铺设了20公分厚的青石板雕刻的莲花石;而云南大理崇圣寺则斥资1.82亿元打造而成…… 学者称不能光看钱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刘成有表示:“只要不是政府用纳税人的钱,管不了的事情,也就不用再操心。建造者有眼光,同时为后人留下一笔精美的遗产,也是好事。” 正在攻读佛教史的研究生胡孝忠则认为:“对于佛事工程大兴土木的问题,关键要看资金来源和收入分配利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如治疗现代人的心理问题、促进人心平静、和谐、民族团结等,不能光看在钱上。” 商业运作攀比豪华 “佛要金装,这话不假,庄严的佛像,对众生有一种很强的慑受力,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如果竞事‘豪华’,进行攀比,这就成了文化旅游公司的炒作了”。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吴言生坦言。 “就经济运作模式而言,制造浩大声势、重视宣传效应、吸引观众眼球,以聚集人气,赢取回报,本来无可厚非。但这是商业运作方面的事情,与佛教文化固有的内涵并无直接的关联。这里面实际上涉及到一个运作的主体,是佛教本身还是相关的管理部门。我们相信佛教的本身是不会有这种奢豪之风的。”吴言生认为。 寺院门票最贵上百元 进寺庙,先买门票,这是内地寺庙的特点,而国外的寺庙大多数是没有门票的。寺庙门票价格从几元到上百元不等,如崇圣寺的门票为121元,而哈尔滨极乐寺、湖北黄石的东方弘化禅寺则坚持只收10元。 弘化禅寺住持正慈表示,自己曾几次上书提议:“寺庙应该取消门票。”极乐寺住持静波法师也表示:“寺庙应该取消门票障碍。” 成经济支柱取消非易事 但取消门票却并非易事,据了解,十年浩劫中,只有一部分寺院作为名胜古迹保留下来,并转入文物和园林管理部门,成为养活许多职工的国家单位。宗教政策落实以来,寺院虽被佛教界逐步收回,但大部分又作为旅游点而开放,于是,收取门票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寺院大多为古建筑,需要大量的维修资金、及招收大批工人以维护与管理,仅这两项,没有门票收入就无法维持。 而对于耗巨
本文链接:佛教披“商衣” 信仰陷危机
上一篇:佛法让烦躁心变平静
下一篇:佛教的四大皆空是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