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产生的历史环境
佛教,从外部看来,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组织等;对内部而言,它就是佛陀所说的言教,即“佛陀的教育”。佛教是历史的产物,要准确理解佛教的创立和意义,只有把佛教和佛教放置在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中,才能加以理解与分析。 佛教的渊源,恰如一条在迷雾和杂草覆盖之下的河流。古代印度是个充满神话的国渡,后人往往把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等同起来。释迦牟尼的生平及其创立的佛教,同样被神话传说所掩盖。只有溯河而上(逆着水流的方向走,隐喻追求根源或回想的意思。吹散神话传说的迷雾,拨开疯长杂草,才能寻找到佛教的真正的渊源。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2500年,便以产生了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然而到了公元前1500年时,由于来自西北地区的雅利安民族的入侵,古代文明便受到了破坏。 雅利安人逐渐由中亚细亚高原,通过阿富汗,到达印度河流域,征服了那里的土著民族,在向南侵入恒河流域,建立了许多国家。当时的印度是群雄混战的局面。有16个大国互争势力,战火不断,宛如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这16个大国之中,北方的乔萨罗国和南方的摩揭陀国的势力最强大,两个国家已恒河为界互相对峙。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又称:佛陀)所在的迦毗(pí)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只不过是乔萨罗国的一个附属小国,而南方的摩揭陀国似乎更为强大,它的王舍城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后来佛陀的主要弘法之地。 当佛陀临世时,铁质农业器具在印度已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的经济情况下,封建领主的割据是不利于商业、手工业,特别是农业的发展。当时,人们都有“转轮圣王统一天下的思想”。佛陀幼年时,他的父王和国人曾期望他做传说中的转轮法王。佛陀虽然舍弃了王位,但是他也推崇转轮圣王这样的思想人物。“转轮圣王”思想,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以一个中央集权的朝廷来代替封建领主割据的愿望,这样的要求和愿望必然和当时的统治阶级发生冲突。和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相仿,当时印度思想界也处在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总的来说,当时印度思想界主要有两大潮流,一个是正统的雅利安人主导的婆罗门教,另一个是由多种教派组成的反婆罗门教,称为“异端”。佛教属于后者。 婆罗门是雅利安人之中世袭的祭师阶级,他们在教派上有至高无上权威,故将他们的教派成为婆罗门教。婆罗门教崇拜各种自然的神,盛行祭祀祈祷以招
本文链接:佛教的渊源及产生的历史环境
上一篇:佛的十大尊号,你知道哪些?
下一篇:佛珠为什么108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