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阿弥陀佛与西方净土 1、念佛与往生 原始的念佛法门是“六念”之一,其意义主要是念佛能离怖畏,可净除业障,死后可生天,不堕三恶道,决定向菩提道。《那先比丘经》卷下说:“王又问那先:卿曹沙门言,人在世间,作恶至百岁,临欲死时念佛,死后者皆生天上,我不信是语!……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没。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用是不入泥梨中,便生天上。”初期大乘佛法时代,随着十方净土十方佛的流行,念佛由称“南无佛”——如《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逐渐转变为念阿弥陀佛,并成为早期念佛的一大主流。《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因此,称名念佛成为一种最为根本的念佛方式,而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则日渐成为佛教的普遍信仰。 “往生”是死此生彼的一般用语,如往生天上、往生地狱。但往生净土,却是佛弟子崇仰的理想的修道场所。为了摄引劣根性的众生,也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十念往生的念佛法门,契应了那些平时不念佛、临终抱佛脚的人们。《观无量寿佛经》云:“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于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十念往生实是不得已的方便。“若一般人,早已作沙门,作居士,听过佛法,甚至也会谈谈。也知道怎样是善的,怎样是不善的,而依旧为非作恶,自以为只要临命终时,能十念乃至一念即可往生,这可大错特错了。或者以为,一切都不关紧要,临终十念即往生,何况我时常念佛。以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都有了;所以虽在佛法中,不曾修功德,持斋戒,对人对法,还是常人一样的颠倒,胡作妄为。这样的误解,不但不能勉人为善,反而误人为恶了。所以《观无量寿佛经》的恶人往生,经文非常明白,是临命终时,再没有别的方法;确能回心向善的,这才临终十念,即得往生。如平时或劝人平时修行念佛的,决不宜引此为满足,自误误人!这譬如荒年缺粮,吃秕糠也是难得希有的了。在平时,如专教人吃秕糠,以大米白面为多事,这岂不是颠倒误人!” 2、念佛法门的三种资粮——信愿行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为三要,缺一不可。《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因此,信的内容应包括信因果、善恶、轮回、解脱、三宝、四谛等佛教的基本道理。而念佛法门的信,则含有特殊的意义。首先要相信阿弥陀佛有无量的功德及慈悲愿力所成的极乐净土,只要众生能发愿往生,一定能得到阿弥陀佛的悲愿接引。蕅益大师在《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中言:“云何为信?一者,信阿弥陀佛愿力。二者,信释迦文佛教语。三者,信六方诸佛赞叹。夫世间正人君子,便无妄语,况弥陀、释迦、六方诸佛,岂有妄语?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须先生深信,勿起疑惑。”有了信,还必须发愿,也就是愿生彼国。因此,往生净土,仰仗阿弥陀佛的慈光摄受,还要众生自己发愿。假使自己没有出离心,不愿接受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那佛也是没有办法的。《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言:“云何为愿?一切时中,厌恶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净土菩提之乐,随有所作,若善若恶,善则回向求生,恶则忏悔求生,更无二志,是名为愿。” 信愿是往生净土的必要条件,但行持则更重要。往生净土的主行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言:“信愿既具,则念佛方为正行;改恶修善,皆为助行。随功力之深浅,以分九品四土,纤毫不滥。只须自己检察,不必旁问他人。”所以,净土法门的修行,要在深信切愿的基础上,渴仰弥陀本愿的摄受中去念,才能与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相应,才能往生净土。 3、本愿念佛与一念往生 阿弥陀佛的本愿,是要成就依正庄严的佛国净土,让十方世界的众生都可以往生到那里,修学佛法。《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说:“令我后作佛时,于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中最尊,智慧勇猛,头中光明,如佛光明焰照无极,所居国土,自然七宝,极自软好。令我后作佛时,教授名字皆闻,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莫不闻知我名字者。诸无央数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诸来生我国者,悉皆令作菩萨、阿罗汉,无央数都胜诸佛国。”从阿弥陀佛的这一根本意愿可看出他的特胜及佛国净土的庄严。怎样才能往生极乐净土呢?称名念佛、观相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等皆可以往生。但条件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等。但是,《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正是信仰阿弥陀佛本愿力的功德,十念即可往生的证明。接着《无量寿经》又有这样的说明:“设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至此,往生净土的条件已降格为一念往生,成为本愿念佛的一大特色。 4、自力解脱与他力往生 释尊本教的解脱观是以自力为主的,如《长阿含·游行经》云:“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即是说明佛弟子的修行应自己依法而行,即可得到解脱,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各人生死各人了”。即以佛陀本身来说,他也无法代替自己的亲人了生死,而只能告诉他们解脱的方法。但是肯定自力,并不排除他力加持的真实存在,依靠自他二力的展转增上,才能获得佛法的究竟利益。如归依三宝,即依三宝的加持力而离恶向善;即使是声闻弟子,也需要有佛陀的摄受力。因此,我们不能否定他力的真实存在。可是,这其中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自己有没有信心与能力接受他力的加持。譬如一个身体极度衰弱的人,即使给他输入高能量的血红蛋白,仍旧是回天乏力。若是身体素质好的病人,即使滴入少许的生理盐水,也可增强或延长他的生命。 称念阿弥陀佛,依佛力而往生,即是他力。但若不知不行,那也不得往生。所以,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实蕴含自他二力的相合,才能得以往生极乐。后起的净土法门,特别重视他力,以致传出鹦鹉学会了念阿弥陀佛,也往生西方净土,这能符合信愿念佛而得往生的本义吗?他力念佛法门,龙树菩萨称之为易行道。如《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说:“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难,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干之说!汝愿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如偈说……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由此可知,易行道的念佛法门,是特为心性怯弱的众生而施设的他力法门。但若把念佛称为“横出三界”的唯一法门,实有违于佛陀方便巧说的本义。所以,他力的净土法门,确是容易修行的,容易修行的并不就代表是容易成佛的,这一点修学净土法门的人应特别引起注意!
三、对净土的再解读 1、西方净土与净心往生 净土是理想的世界,是相对于娑婆世界的秽恶不净而说的。在净土的思想中,一切都呈现出至善圆满而又清净庄严的景象。土地是平坦的,没有山陵丘阜及江河大海,更没有荆棘沙砾。自然景观也同样是富丽堂皇,七宝行树的齐整,八功德水的净洁,就连飞鸟也都在演说诸法。在生活方面更是衣食住行随心所欲,不必为生产与消费发愁,因为一切都是现成的。如此种种美妙的世界怎不令人神往呢?所以,求生西方净土成为学佛者的一大愿望。 然而,净土的实现不能离却人间的正行;同样的,净土的往生也只有在净心的基础上才有把握。《维摩经·方便品》云:“若菩萨欲得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由此可知,净土是内心净化而呈现的清净庄严,往生也同样是:“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般舟三昧经》云:“佛从何所来?我为到何所?自念: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自念:欲处、色处、无色处,是三处(三界)意所作耳。(随)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心是佛,心(是如来)佛,心是我身,(我)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涅槃。是法无可著者,(皆念所为);设使念,为空耳,无所有也。……偈言:心者不自知,有心不见心;心起想则痴,无心是涅槃。是法无坚固,常立在于念,以解见空者,一切无想愿。”因此,西方净土的往生不外乎“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生者决定生,去者实不去”。 2、西方净土与中国佛教 应当说西方净土的信仰,是在中国才广泛地流行起来,进而影响到整个佛教的发展。东晋慧远大师结社念佛是为中国净土宗之嚆矢,慧远大师的净土思想和修持方法是以念佛三昧自力往生西方为重心的,到了昙鸾则力主乘佛愿力而往生净土,提倡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便可往生极乐国土的思想。隋唐时期,《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净土典籍引起了教内热烈的讨论,疏、钞、演秘等关于净土的论典不断传出,持名念佛在善导大师的极力倡导下,“家家弥陀佛”,几成当时净土法门流行的写照。宋永明延寿原为法眼宗禅师,后倡行禅净双修的念佛思想。《念佛四料简偈》更准确地表达了此一思想:“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跎,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为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禅净双修的念佛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明代四大高僧云栖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等皆以念佛即禅观而为修行净土的不二法门。近代之印光大师则主张:“但以信愿持佛名号,如子忆母,常时无间,迨至临终,感应道交,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末世众生,唯此是赖。”对于业重障深的末法众生来说,唯有仰仗弥陀慈光的接引,才能带业往生,这是净土法门在近代中国佛教史上的又一新的适应。从净土法门在中国的开展及演变可以看出,简单易行的方便道,是怎样地契合中国人的根性。 3、注重净土的人间性 千百年来,净土法门的修行者,每以信愿持名、往生他方世界为学佛的最终目的。因此,对于现实人间的苦痛表示出极大的厌离心,从而使“净佛国土,成就众生”的菩萨道,隐没不彰。然而,净土的真义决不仅限于往生,净土也只有在净化身心的基础上才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所以,提倡净土又不废弃人间的五戒、十善业道等行,也就是万善同归的净土,才契合于佛法的本义。印光大师对修学净土法门的人曾作过这样的开示:“第一须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第二须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不使名利及人天福报之心稍萌,则可谓德净。即维摩所谓: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心有污秽,何能生净土乎?”由此可知,往生净土的首要条件是人格的完善,假使连做人的根本都不能遵行,那么谈往生净土实有自欺欺人之嫌疑。 人间是丑陋的,却又是难得的,只要用佛法的智慧和慈悲,不断地净化社会、净化身心,人间也可成为净土,这点是确确实实的,因为“心净佛土净,心净众生净,佛门无量义,一以净为本。”只有从人间的正行入手,才能达到净土的圆成。但是,“中国净土宗,发展得非常特别。但知发愿往生,求生净土,而净土从何而来,一向少加留意。一般都以为,有阿弥陀佛,有佛就有净土,而不知阿弥陀佛,并不是发愿往生而得净土的。大乘经中,处处都说庄严净土,即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修无量功德,去庄严国土,到成佛时而圆满成就。现在只听说往生净土,而不听说庄严净土,岂非是偏向了!一切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必然的‘摄受大愿无边净土’,《大般若经》说:以种种世界,种种清净,综合为最极清净最极圆满的世界;菩萨发愿修行去实现他。一切大乘经如此说,如弥陀净土,就是这样的好例。《无量寿佛经》说:阿弥陀佛过去为法藏比丘时,有世自在王佛为他说二百一十亿的净土相。法藏听了这各式各样的不同净土,就发大愿,要实现一最清净最圆满的净土。一切菩萨无不如此,所以说‘摄受大愿无边净土’;这是菩萨行必备的内容。菩萨的所以摄取净土:一、一切诸佛成就清净庄严净土,菩萨发心学佛,当然也要实现佛那样的净土。二、为什么要实现此净土?不是为自己受用着想,而是为了教化众生。有净土,就可依净土摄化众生;摄引了众生,即可共同的实现净土。摄取净土以摄化众生,这是净土的要义;净土是从为利益众生而庄严所成,不是从自己想安乐而得来的。” 4、万善同归之净土 持名念佛的净土法门,虽以往生不退成佛为目的,但“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往生彼国”是条件。所以修学净土法门的行人,应不以只持一句圣号为所作已办,尚需培植深厚的善根,增长种种福德,如《观无量寿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十住毗婆沙论》也说:“欲得阿鞞跋致(不退转)地者,非但持名忆念礼拜而已。”由此可知,求生极乐净土,不是只凭受持一句名号就可以了。在修持净土法门时首先要着重净土的正因,要知道甚深广大的般若道是难行的,但难行的却又是菩萨修学佛法的正常道。若自己觉得心性怯弱,不堪修习人间的菩萨大行,那么,简单易行的方便道,也确实是善巧的修学法门。可是,一定要多集善法,多修净业,往生才是千稳万当。 结 论 净土法门是信方便的易行道,与大乘佛教的开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净土原本含有净化国土与清净世界的二重意思,但在净土法门的流行中,前者已被世间淡忘,唯有后者作为众生可往生的极乐国土得到普遍的弘扬。佛教传入中国后,念佛往生净土几乎融摄了所有的修学,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然
本文链接:中国佛教宗派之净土宗篇
上一篇:乐于寂静的佛陀
下一篇:为什么觉迷在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