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楞严经讲义

楞严经第九卷浅释

楞严经第九卷浅释

此身同草木也。定力虚融。则五尘并消。四大排遣。纯觉遗身。故无伤触。暂时发露。未得性色真空。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睹佛睹界也。欣厌凝想。未入定前。欣净厌秽。熏习成种。今反闻逼极。心光所灼。悉发现耳。虽说化成。亦非虚境。虽是实境。仍同幻化。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遥见遥闻也。用心研究到深远处。遂令心光逼极飞出。故障隔处皆能见闻。中夜。心境俱静之时。此亦暂时光景。非实证无边海刹。不隔毫端也。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上九境。皆定心逼极所发善境。非魔所为。要须作证。方成招魔之端。此是大定中。竭力穷研。到至精至极之地。与诸圣心精通吻。而色阴将破。故魔心震惊。魔扰于是发端。见善下。发其妄见也。见善知识者。行人静中自见也。形体变迁者。变现佛菩萨天龙诸像也。邪心含受者。行人防心不密。领受妄境。故鬼物眩惑。现此虚影。非真实见圣也。或遭下。发其狂慧也。天魔入心者。魔入行人身中。持其心神也。说法达妙。指行人自说。魔力持之使然。非真实心开也。行人用功。自浅而深。魔魅肆扰。由微而著。此节与下受阴十境。皆暗中入心。令自发乱。至想阴中。方飞附旁人。显然诳惑。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交互者。禅观心。与各阴妄想交战。互为胜负也。如色中每一善境。乃观力暂胜。故得心光发露。随开随闭。即是妄想复胜。此魔之所以乘间而入也。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诸佛心。即我妙觉明心。色阴尽者。四大已销。无复留碍。故心开而得见之。虽得亲见本体。未能发自在用者。受阴未破也。受以领纳为义。纳境于心。能阴真空妙性。手足二句。喻若有所得。心触二句。喻不得其用。魇咎歇。喻受阴尽也。心本不在身中。受阴妄为领纳。受阴尽。则心能出碍。故能离身返观。去住自在。与黄冠出阳神。相似而寔不同。彼有心求之。此无心得之。妄起见觉。汩乱湛性。名为见浊。即受阴之体。尽则超之矣。因违顺之幻境。生损益之妄受。受阴无体。虚有所明。故名虚明妄想。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抑己生悲也。既破色阴。无复幽黯。故得大光耀。知受阴为咎。故内自抑伏而破之。抑伏太过。失于柔慈。故多悲愍。以致悲魔附焉。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扬己如佛也。胜相现前者。色阴尽。而见诸佛心也。感激过分者。向闻即心是佛。未曾亲见。今始见本来佛性。故奋发大勇。自谓不历僧祇。立地成佛。不知理虽顿悟。事要渐除。此由陵蔑轻率。越分自僭。故作斯语。若自反知非。复归无咎。若迷而不反。则有狂魔入心。生大我慢。上无诸佛。下无众生。自谓惟我独尊。其失正受。沦坠无疑。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无慧沉忆也。前无新证者。受阴未破也。退失故居者。色阴已破也。当以慧力照破受阴本空。自可证入。若智力衰微。则坠在两楹。无所依倚。入中隳地。则前后皆迷。迥无所见矣。由无慧水灌溉。故忽生枯渴。由前后双脱。进退无地。故时刻沉忆。不敢走作。复将沉忆不散以为勤精进相。而欲破受阴。不亦过乎。此名无慧而自失也。若知非速改。即得无咎。若以沉忆不散为圣证。则忆魔乘间而入。日夜撮心悬挂一处。失正受而从沦坠矣。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慧偏发狂也。色尽受明。定之胜性。忘怀可也。乃得少为足。自疑为佛。致下劣易足之魔附焉。前谓佛可速成。念越多劫修之无难。此见自性即是。不假修证。过更甚矣。问宗门本来是佛。不待修证何耶。答为人唯执修成。孤负己灵。抑扬之耳。竿头进步。何尝恃己灵拨修证哉。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此各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觉险思忧也。历览二际者。观色受二边际也。心生艰险。虑遭退失也。本是勤修。警惧太甚。无智慧方便以自解。遂致患害。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觉安多喜也。此名无慧自禁而生。若以慧眼观察。何足深喜。则喜风自息。仍归无咎。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疊*毛]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见胜生慢也。慢有七。恃己陵他名我慢。同德相傲名慢。于同中争胜。名过慢。于胜争胜。名慢过慢。未得谓得。名增上慢。以劣自甘。名卑劣慢。经缺邪慢。不礼塔庙。是我慢。亦为七慢之总。胜者。因见殊胜。胜气所使也。有慧则悟平等。不见一众生可慢。敢慢诸圣哉。问临济不礼祖塔。丹霞烧木佛。岩头说祖师言句是破草鞋。非大我慢乎。答此为执外求而不达自心。执言教而不肯进修。故假此激之。一片慈心也。若使稍有慢心。质之于经。当入阿鼻。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已言成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本文链接:楞严经第九卷浅释

上一篇:梦参法师讲楞严经

下一篇:楞严经第三卷浅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