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楞严经讲义

净界法师讲楞严经

净界法师讲楞严经

我们看一个菩萨要看他的迹门跟本门,譬如说观世音菩萨,我们从他的显现事迹,他是寻声救苦的一个菩萨,但事实上他的本门早就成佛,他早就是佛陀。所以你说他到底是一个菩萨还是佛陀,那你得看从什么角度来看,从他今生的示现,他是扮演一个菩萨的角色,世间上不能有二尊佛出现,不可以;谁扮演佛陀,其他的只能当助伴,不能同时有二尊佛出现。从他的本地风光,他早就成佛陀了,所以我们讲,一佛出世,千佛护持。譬如今天我们大家同学都成佛了,但是今天只有一个人能够成佛而已,他作佛的时候,其他人就扮演他的弟子,他扮演舍利弗,他扮演目犍连尊者……,来护持这个佛陀来宣扬教法。因为都没有阿罗汉,大家都是佛,那么佛法没办法弘传,没有人示现犯戒,没有人来请教佛法,佛陀也不能唱独角戏。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得出来,阿罗汉他怎么能够应身无量,度脱众生呢?他怎么能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呢?阿罗汉从教理上的学习,他死了以后是入涅盘了,他怎么就没有入涅盘呢?可看得出来这些阿罗汉是「外现声闻相,内密菩萨行。」这些都是法身菩萨示现,否则他们不可能应身无量,能够拔济未来,不可能。我们从这段经文就能够读出他的消息,这些阿罗汉的本地风光都是法身菩萨(这段是赞叹千二百五十阿罗汉的功德)

戊三、列上首名

(一千二百五十名阿罗汉当中,本经列出长老首座的名称)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阿罗汉”简单的讲是无生,也就是说身为一个阿罗汉,他的共同点就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无生”的意思是说他这一期的生命,是他在三界当中最后一次受生,他今生结束以后就不再来了,这是他的共同点。但是阿罗汉本身也有他个别的差别相,譬如大智舍利弗,舍利弗尊者的特色是智慧第一,《阿含经》上说:「我佛法中,智慧无穷,决了诸疑者,舍利弗最为第一。」他能够决断种种的疑惑,在经典上说舍利弗尊者曾经有一段事情叫做“寄辩母口”。“寄辩母口”是什么意思?说是舍利弗的母亲经常跟他的弟弟辩论,他弟弟的智慧很高,每一次辩论都输给他弟弟,后来舍利弗尊者的母亲怀了舍利弗以后,再跟他弟弟辩论,他弟弟就辩不过他了。因为他的母亲得到舍利弗内心的智慧的加持,也就是说舍利弗尊者还没出世之前,他那个智慧力量就表现出来了,“寄辩于母口”。所以他的弟弟非常的害怕,我这个外甥还没出生智能就这么高,那出生还得了,就赶快的离开家到南印度去修行“四吠陀”。

摩诃目犍连。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在《阿含经》上说:「我佛法中,神通轻举,飞到十方者,目犍连最为第一。」目犍连尊者他的特色,就是他显神通的时候,他的变化特别的精妙,他那个小中变大,大中变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时候,他在变化的时候特别的精巧,这是一般阿罗汉做不到的。

舍利弗尊者跟目犍连尊者,在佛陀的僧团是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基本上佛陀是在一个领导的地位以外,舍利弗跟目犍连二个可以说是当家师。一般来说,只要是外道他们希望用智慧来解决问题的,那佛陀派舍利弗尊者去,有些外道是希望感应神通的,佛陀派目犍连尊者来处理这些问题。所以僧团的事务、一般外道来问难,大概都是舍利弗尊者跟目犍连尊者来处理,或者用智慧或者用神通来破除障碍。

摩诃拘絺罗。摩诃拘絺罗是舍利弗尊者的母舅,后来他到南印度学四吠陀以后,他后来也跟佛陀出家,在整个佛弟子当中他是成就辩才善能问答。你要是用什么问题问他,他可以用十个答案来回答你,用不同的角度来回答你的问题,他回答问题特别的巧妙。这当然要广学多闻才有办法做到,这些大阿罗汉有各式各样的特色。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是他父亲的姓,翻成中文叫“满愿”;“弥多罗尼子”是他母亲的姓叫做“慈女”慈悲之女。他等于是继承父亲跟母亲的姓,满慈之子。他在佛陀的弟子当中说法第一,他能够善巧说法,而分别种种的义理。

须菩提。须菩提是解空第一,须菩提的空观,我们从《金刚经》来看,当然阿罗汉是修我空观,但是须菩提的我空观当中他有法空的智慧。怎么知道?在《金刚经》当中讲到须菩提的空观有一个特色叫做“无诤三昧”这三昧非常的重要,它能够无诤。无诤的意思简单讲它是没有对立的思考,我相、人相这种对立他没有。一般阿罗汉他的法执很重,他没有“我”,但他“法”很重。所以你要是在一个杂染的环境,阿罗汉不是很喜欢,因为阿罗汉没办法跟杂染法共存,他的个体生命在整个整体生命的运转当中既然产生了对立,他就产生排斥。但是须菩提能够做到“无诤三昧”,他没有对立。

师父说他曾经在一个北部的道场讲课,有一个外道,他穿着是黄色一贯道的衣服跑进来,就在前面的地方比手画脚,比了大约有十五分钟之久,嘴巴不知念的什么咒,就站在师父的前面比手画脚,师父是完全不管他继续讲他的课。也就是说一个菩萨你一定要怎么样?“无诤三昧”的意思是说:我们改变不了外面的环境,讲实在话你改变不了,你一定要能够跟它和平共处,他弄他的,你讲你的,你们二个互不障碍。当然这就是你内心当中要有“法空智”,观察一切法是如梦如幻。如梦如幻当中一个菩萨怎么办呢?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呢?◎其实我们的生命从一个“法空”的观念来看,生命不是追求圆满,有很多人追求圆满的生命,那你一辈子活得很痛苦,因为你根本找不到圆满的生命,你只要从“空性”出来,你只要面对人事,人事就是一种差别。生命不是追求圆满,是追求它的平衡点,找到你的定位,而做你该做的事,试着跟外在的人事和平共处,因为你改变不了别人。

古人常说:「山不转水转」,山一定不会转,水转!所以「无诤三昧」是很重要,一个菩萨你要行菩萨道的一个基本的条件:「化解对立,安住“无诤三昧”。」你一定要跟不同的人事和平共处,否则你不可能成就大慈,广大、你做不了。

《金刚经》讲“无诤三昧”讲很多,它主要是破除我相、人相的对立,让菩萨的功德更加的圆满。

优波尼沙陀等。优波尼沙陀翻成中文叫做“尘性”。这名字是佛陀给他取的,因为他本身因地的时候是观察色身不净。优波尼沙陀在因地的时候淫欲心很重,所以佛陀叫他观不净。在观不净的时候,他先观他色身的血肉是脓血屎尿,慢慢这些脓血屎尿长出很多的虫,这些虫就慢慢的将他的肉吃掉了,最后他的身体变一堆白骨,变白骨以后,慢慢慢慢时间久了,白骨就变成灰,这骨灰风一吹,这灰就消失掉了。所以他观察他的色身从一个不净相而变成白骨最后还归于虚空,这让他得到一个很重要的觉悟,他觉得整个色尘的本性是空寂的,从这个地方成就了“无学道”。所以如来印我,名尼沙陀。他在因地的时候是从色尘的本性是空,而成就阿罗汉“尘性”。

“等”指很多很多上座,不能全部列,只能列出六个代表,当作整个与会大众声闻众的代表。说明参加《楞严经》法会的声闻众。

丁二、缘觉众

我们一般讲三乘的圣众,小乘、中乘、大乘,小乘就是声闻,他是思惟四谛法门,缘觉乘我们一般称之为中乘。为什么叫中乘呢?因为他在思惟的时候是思惟十二因缘。他整个修学是观察他这一念心,因为无明,因为自己的妄想,然后产生了行,产生了妄动,在妄动当中产生很多很多的业力,由业力招感生死的果报。假设无明灭则行灭,假设他的妄想消失了以后,他生死的业力就消失,果报就消失。他从十二因缘的顺逆二门的观察而成就了“无学位”,所以他的智慧就更高了,这叫中乘。

以上就是净界法师讲楞严经了,我们修行的时候可以多看看这些讲解,这些东西是能够帮助我们很快的去理解和修行经文的,能够让我们知道楞严经的大意是什么,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去修行的。

首页123尾页

本文链接:净界法师讲楞严经

上一篇:净慧法师讲楞严经

下一篇:南怀瑾楞严经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