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楞严经讲义

净心法师讲楞严经

净心法师讲楞严经

(分釋):「兼示阿難」的「兼」是連、同。開示富樓那尊者之後,也連帶開示阿難尊者,所以說「兼示阿難」。阿難尊者本來是當機者,因為阿難尊者這地方所起的疑問,是聽到世尊對富樓那尊者開示之後而起的,所以說「兼示」。「兼示阿難」下面分兩科,第一科是「阿難躡佛語而執因緣」,第二科是「如來拂深情而責執悋」。「阿難躡佛語而執因緣」是阿難尊者重疊提起佛陀的話,而執著因緣的道理。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淫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 阿難尊者所說的這一段話,都是引用世尊前面所說的道理。「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這四句話是經家敘儀,是結集經典的人,描寫當時阿難尊者請示佛陀的禮貌。「即時」是世尊回答富樓那尊者的時候。富樓那尊者的疑惑才消除,阿難尊者的疑惑就生起,所以,世尊開示之後,阿難尊者隨即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請教世尊。「頂禮佛足」是把自己的頭拜到佛陀的腳。人最尊貴的是頭,最低賤的是腳,把自己最尊貴的頭拜到佛陀的腳,表示佛陀的腳,比我的頭更尊貴,這是表示對佛陀極為尊重。

「世尊!現說殺、盜、淫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這是把世尊所說的話引用出來,只是當中有些簡略。「世尊!現說殺、盜、淫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是簡略重覆世尊開示「修」的經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是重覆世尊開示「證」的經文。「現說殺、盜、淫業」,這是引用前面「業果相續」的文,就是通指前面「汝但不隨」等。因為以欲貪、殺貪、盜貪三貪為根本,所以生死不能夠了,這是包含世界、眾生在內。追究三種忽然生起與相續的原因,是由於無明,富樓那尊者求索妄因,希望認真修行,把妄因斷除,而世尊對富樓那尊者開示「無明無因」,何必辛苦修行?要富樓那尊者從圓頓法門為下手功夫,只要不隨妄心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能緣的心不起,這樣的話,就是三緣頓斷;徧計執性既然空了,依他起性也就不可得,現行不熏,種子不發,三因也就不生,所以說「三緣斷故,三因不生」。

「心中達多,狂性自歇」,由於因緣都斷的緣故,而心中的無明狂性,自然就歇息而不發生作用。前面是依真起妄,所以就無明忽生,雖然是生,本來是不曾生;現在返妄歸真,無明頓歇,可是,歇也是無所歇。因為無明本空的緣故,又無明實性就是佛性,所以說「歇即菩提」。妄空之處,真心就顯露,乃是顯出本有的家珍,不從他人所得。這一段話,是引用世尊開示的,重點是在後面的四句。

斯則因緣,皎然明白,云何如來,頓棄因緣 世尊您這麼說的話,就是因緣,清楚明白,為什麼如來忽然要把因緣捨棄?這是阿難尊者反難世尊。「斯則因緣,皎然明白」,這是阿難尊者重執因緣。世尊對阿難尊者開示了好幾次,說明不是因緣,不要執著因緣,可是,世尊對富樓那尊者又常說因緣,例如前面說:「以是因緣,世界相續;以是因緣,眾生相續;以是因緣,業果相續。」現在又說:「三緣斷故,三因不生。」這不是說因緣嗎?於是阿難尊者重覆執著因緣,所以對世尊說:「您前面所開示的這些話,就是因緣的道理,是很清楚明白的?因為您自己說『以是因緣』,那不是清楚明白的說出『因緣』二字,為什麼不是因緣?」「云何如來,頓棄因緣」,阿難尊者懷疑世尊所說的話互相矛盾。前面說「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又說「歇即菩提,何勞修證」,既然如來您說是因緣,為什麼又忽然捨棄因緣呢?

這裡是阿難尊者第三次懷疑因緣。第一次是在「顯見超情」科中,懷疑見性不由因緣,就是執著見精屬於因緣;第二次是在「圓彰七大」科之前,懷疑萬法不由因緣,就是執著萬法是屬於因緣;第三次是在這裡,懷疑證果成道,有果必定有因,為什麼不屬於因緣?就是執著證果是屬於因緣。世尊過去很久以來都否定因緣,可是,開示之中,又帶著因緣,這就是引起阿難尊者懷疑的原因。

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 這一段經文是說明過去是從世尊的因緣之教而得到利益。「我從因緣,心得開悟」,是說我阿難實實在在是從因緣之法心得開悟,而入於見道,證得初果位,這是說明自己以前從因緣之教所得的利益。「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這是說明其他的長老等,從因緣之教所得的利益。阿難尊者的意思是說:這種因緣教義,乃是正確的道理,能夠使令眾生返邪歸正,不只是我們這些年少有學的人,是聽聞世尊因緣聲教而得到利益,就是現在在這楞嚴法會之中的上首弟子,如大目犍連,以及舍利弗、須菩提等,也都是從因緣之教而得到道果。「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這四句是針對舍利弗尊者與目犍連尊者所說的。「從」是親近;「梵志」是西竺出家者的通稱,是指有清淨志向的人。舍利弗與目犍連兩位尊者,先前曾親近沙然梵志,做為沙然梵志的上首弟子。沙然梵志離開世間之後,他們沒有師父了,就相約如果遇到名師,要一起親近!有一天,舍利弗尊者在路上遇到馬勝比丘,看到馬勝比丘的威儀很莊嚴,舍利弗尊者心裡想:「這位出家人威儀那麼莊嚴,他的師父一定更了不起!」舍利弗尊者就請教他說:「你的師父是誰?所說的是什麼道理?」馬勝比丘就回答舍利弗尊者說:「我的師父,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是因緣的道理──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意思是:一切諸法是從因緣而生,一切諸法也是由因緣而滅,生生滅滅都不離開因緣,我的師父是一位偉大的出家人,他是常常這樣說的。馬勝比丘還是一位小乘人,世尊對他開示的,當然是因緣的道理。舍利弗尊者聽到這幾句道理,馬上得到法眼清淨,認為過去從來沒有聽聞過這麼好的道理。他很高興,回去告訴目犍連尊者,目犍連尊者也認為這道理太好了,他們兩位就反邪歸正,帶著所有的弟子,一同去親近世尊出家。世尊為舍利弗尊者與目犍蓮尊者們開示四諦的道理,他們依著修行,就斷了見煩惱、思煩惱,而得成無漏。「得成無漏」是阿羅漢所證之道。「無漏」是沒有欲漏、有漏、無明漏,這三種漏都沒有了。因為得成無漏,就能夠超出三界,得證無生。這樣說起來,因緣之教,能夠讓人返邪歸正、了脫生死、超凡入聖,豈不是有很大的利益嗎?阿難尊者把目犍連、舍利弗、須菩提等尊者提出來,用意是說:不只我是從因緣之教得到利益,連這些長老們也都是在因緣聖教之下,得到利益,既然因緣的聖教能夠讓我們得到利益,世尊您為什麼忽然把因緣捨棄?

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唯垂大悲,開發迷悶 這一段經文是敘述現在佛陀您頓棄因緣之教,不但違背自己的宗旨,同時恐怕會和外道邪教的道理混濫在一起,請佛陀您開示發明我等的迷悶。阿難尊者聽到世尊對富樓那尊者的開示之後,又執著因緣。世尊初期為聲聞弟子開示因緣之教,阿難尊者以前所接受的,就是因緣之教,對於因緣之教,念念不忘,下面就把自己的執著說出來。

「今說菩提,不從因緣」,世尊您現在說的道理──菩提不從因緣,實在是違背昔日所說的教義。「今說」是現在所說;是指世尊現今所說的無明無因,其體本來是空,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不需要勞筋苦骨修證的道理,都是頓棄因緣。「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如果所說的道理,是頓棄因緣的話,王舍城的拘舍梨外道等,所說的八萬劫後,自然成道的道理,就成為第一義諦了。阿難尊者的意思是:假如把因緣捨棄,不但是違背自己的宗旨,同時會和外道邪教的道理混濫在一起。「拘舍梨」是外道名;這裡只舉出「拘舍梨」,是以他包括同類的外道,所以說「等」字。王舍城有拘舍梨等外道,他們的自然之說,所主張的是八萬劫之後,自然成道,不管有沒有修行,只要經過八萬劫之後,自然成道。他們還拿譬喻說明,就像把用線做的球丟出去,到了最後,就停下來了,意思是說不要修能夠得道。因緣與自然,是相待的,世尊您如果把因緣之教捨棄,這些外道的自然之說,反而成為第一義諦、至高無上之法了。也就是說,世尊您剛才所說的道理,不落在因緣這一邊,也就墮在自然那一邊,怎麼樣才能夠成為中道了義無戲論之法?內心實在迷悶不了解。

「唯垂大悲,開發迷悶」,是唯願世尊您大慈大悲開示發明,以消除我的疑惑。「開發」是開示發明;就是向我開示啟發,把我的迷雲悶霧掃除,而對於道理能夠了解,就能夠朗耀性天。這是阿難尊者聽了世尊為富樓那尊者所開示的道理,轉而又執著因緣,所以請求世尊開示以解除心中的疑問。

以上就是净心法师讲楞严经了,我们修行的时候可以多看看这些讲解,这些东西是能够帮助我们很快的去理解和修行经文的,能够让我们知道楞严经的大意是什么,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去修行的。

首页12尾页

本文链接:净心法师讲楞严经

上一篇:智海长老讲楞严经

下一篇:浄界法师讲楞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