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楞严经讲义

楞严经第二卷注释

楞严经第二卷注释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阿难信见性非因缘自然。未知见性是和合。不是和合。已是迷闷。世尊前拈出见性。举似阿难。尚恐不能承担。重重开示。阿难领受。已将见性为妙觉性矣。今又说见见非见。则见性似复破。无可依据。故重增迷闷。阿难所迷。心境转细。如来所示。观照愈深。以分别觉观为粗。以反观之智。为微密观照。用此而见暗见明。谓之觉观。用此而反观见性。破除业识。直见觉性。即名微密观照。非二物也。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见妄即起业。业起自轮转。当处当业。更非异时也。约一人一识。所见根身器界。为别业妄见。一人如此。彼彼皆然。故复约多人多识。所见根身器界。为同分妄见。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此设喻以明别业妄见也。目喻自觉圣智。灯喻本觉真理。赤眚喻无明业识。圆影喻根身器界。色即影也。理智一如。本无能所。无明一动。能所遂分。故有根身器界发现耳。于意下。双开二关。以辨圆影不即灯见而有。亦不离灯见而有也。若此圆影即灯而有。则无眚人何不同见者。喻如来自住三摩提。见与见缘。本无所有。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也。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者。喻有无明业识。方见有根身器界也。若此圆影。即见而有。此见已成圆影。而能见圆影者。更是何物。喻此根身器界。若从见生。则此见性。已成身器。而见根身器界者。更是何物。故知根身器界。从业识变。非关见性也。若此圆影。离灯而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者。喻此根身器界。若离清净真如。即是无因生。不合云当处出生也。若此圆影。离见别有。应非病眼所瞩。喻此根身器界。离见而有。则应有妄见者。不见根身器界。云何有妄见者。必见根身器界也。可见妄元无因。见圆影者。更无他故。只是目眚。怪头走者。更无他故。只是心狂。眚除即是清净眼。狂歇即是菩提心。问目眚心狂。独非因乎。答眚非目所原有。狂非心所本然。若有之。终无除眚歇狂之时矣。

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此发明圆影起处也。谓此圆影。既非即灯见而生。又非离灯见而有。然从则何处起。故示之曰。灯上只有光明。眼上曾无圆影。因净眼有眚。故转此灯光而成圆影。是则圆影从赤眚生。故曰色实在灯。见病为影。不唯所见圆影。是赤眚生。即能见圆影者。亦是赤眚所成。以目非眚则不病。灯非眚则无影。故曰影见俱眚。然能见眚之见体。未尝堕眚病中。故曰见眚非病。是则圆影从赤眚生。无关灯见。故知以如如智。合如如理。决不见有根身器界。若灯见本无圆影也。因一念不觉。无明妄动。转此觉性。遂成见分。以有见分。遂成相分。所谓见病为影也。不唯所见根身器界。是无明起。即能见者。亦是从无明起。所谓影见俱眚也。然能照破相见二分。是无明起者。谓之微密观照。亦名自觉圣智。此则灵光独照。迥脱根尘。初未尝病。所谓见眚非病也。则知根身器界。从无明业识生。如第二月。非真月体。亦非月影。是捏目所成也。既从捏出。岂应执此是月体生。非月体生。离见生。非离见生。以第二月从一捏生。则知见性从一动起也。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阎浮提。即南赡部洲。在须弥山南。不祥气现。唯灾地见之。彼无灾地。不闻不见矣。举国见之。显同。他国不见。显妄。二日。如宋太祖陈桥兵变时。见日下复有一日。两月。即月食时如有黑月覆障之状。恶气环匝曰晕。薄蚀曰适。妖气近日。状如佩玦。星芒遍指曰彗。四出曰孛。横去曰飞。下注曰流。气夹日如背如耳曰负耳。气映日或明或暗为虹霓。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进退者。先进别业之喻。合明别业之法。以显一人之妄见为别。次退别业之法。复进别业之喻。以例同分之法。次复退一人别业之喻。进一国同分之法。例大千之同分。以显多人之妄见为同。合明者。谓以法喻同别。比例发明也。

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似前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

此进别业喻。合明别业法也。虽似前境。目眚所成者。谓此圆影。虽有相现。是赤眚成。非实有也。眚即见劳。非色所造者。谓此目眚。从劳见起。非灯光所自出也。然见眚者。终无见咎者。若能见此赤眚是劳见所起。此见终非有眚。病之妄也。例汝下。以喻合法。目观。是见分。国土众生。是相分。合圆影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者。见病即无明业相。由无明业相。熏熏不已。遂起能见而成所见。故曰见病所成。合上终彼见者目眚所成也。由无明业相。而起见相二分。如目有赤眚。而见圆影也。见与见缘。似现前境者。谓业识转似二分相见。俱依自证起故。不是实有。合上虽似前境也。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者。谓见相二分。元是我本觉妙明心体。忽起一念而成眚妄。遂有能见及所缘耳。非觉明心体本自有也。合上眚即见劳。非色所造也。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者。若以本觉明心。觉此见精从赤眚生。则此本觉明心。虽遍觉诸缘。实非有眚之妄见可并。合上然见眚者。终无见咎也。

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此答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之疑也。若以本觉明心。觉此所觉之见性。从眚妄起。而此觉心。不属眚妄者。即前所说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之义也。既知妙觉之性若此。则知见精属见妄矣。云何将此妙觉明性。而与见闻觉知。齐称并列。汝今见我。并见十二类生。此见有能有所。皆是目中带眚之见。如病目见圆影相似。非照见眚病皆虚之见。以彼照见眚病皆虚之见。真而不杂于妄。精而不杂于眚。终日见而不见有世间相。不可以带眚之见目之。故曰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也。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见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此退别业之法。复进别业之喻。合明同分之法也。何故作此例耶。以别业妄见。虚而易明。同分妄见。实而难信。欲将实者同虚也一病目人所见圆影属眚妄生。例明一国之人所见不祥。从恶缘起。虽虚实有异。所见不同。然俱属见妄所生。

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此退别业之喻。进同分之法。以例大千也。既一国所见不祥。从瘴恶起。则南阎浮提。三千洲中。诸国皆然。其余三大部洲诸国亦然。一日月所统世界既然。则百亿日月大千世界。十方诸有漏国亦然。同是觉明无漏妙心。最初一念妄动。转为见闻觉知。虚妄病缘。而有生死。眼所现见。名为所见。从他传闻。名为所闻。运己心所思构。名为所觉。自内所受。及自所证。名为所知。四种根中。积生无始虚习。乃至分剂头数。和合一处。为虚妄病缘。俱时而生。俱时而死。生死根本。实基于此。

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此正所谓离见也。和合缘。即下文分为六和合也。不和合。即下文湛入合湛。归识边际也。二种俱属见精。但和合是行阴。不和合是识阴。与首卷二种根本相应。前以攀缘心为生死根本。以识精元明为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此又以识精中一分妄见。为生死根本。须离此妄见。然后灭除生死根本。纯是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知合。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前破因缘自然。此破和合与不和合。和则杂而不辨。合则附而不离。上言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下言本觉妙明。原无和合与不和合也。紧接以阴入处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正言无和合与不和合也。

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仍用见精者。以真见无别体也。明属前相。见属内心。齐何处所。而论其杂乎。见之与相。目击可分。明见相杂。作何形相。若非见者四句。承杂何形像诘之。问明与见杂者。明非见乎。即见乎。若非见者。止有一明。成所见之相。所见安能见所见乎。故曰云何见明。若即见者。止有一见。成能见之相。能见安能见乎。故曰云何见见。全体皆见。见圆满也。何处容明而与之和。全体皆明。明圆满也。不合容见而与之和。见必异明者。即前见见之时。见非是明也。杂则见亦可呼为明。明亦可呼为见。各失本名。始云两和。番成两失。然则见与明和。决无是义。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合则不离。见精既与明合。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亦随明灭。决不复与暗合。云何暗来又能见暗。若谓虽即见暗。实不与暗合。既许不合方见。则应合反无见。与明合时。应不见明矣。云何无明合时。知其是明而不是暗。今既能见明。复能见暗。决知此见不与明合。和合不成。则菩提非和合起矣。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和合不成。即非和合。此计真妄二法。了不相触。妄计分别。不出自他共无因四性。自然即无因。因缘即共。阿难所执空明心眼四种因缘。空明即他。心眼即自。佛说同别二种见境。见亦自。境亦他。既有自他。必含共性。由共性难破。更作和合而说。然则非和合义。亦从自他开出。为防末习。委曲搜扬。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若见明时。明见非和。则明之与见。应分边畔。汝今细审。于见于明。齐何处所。而论边畔乎。相及则有畔。明中无见。则不相及。且不知明在何处。齐何处而分畔乎。畔既不成。则非非和矣。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非和。约体不相入。故以际畔推之。非合。约性自差别。故以乖角破之○初卷破心。破见。破业识。以显如来藏者。以如来藏不变。不与心见等和合故。下文即三科七大。以显如来藏者。以如来藏随缘。能与三科七大和合故。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一切浮尘。诸幻化相。承上明暗塞空等说来。当处出生。来无所从。随处灭尽。去无所止。则幻妄称相而已。实无自性。其性即妙觉明之实体。无相而能现相。故称妙觉明体。妙觉明体如镜。浮尘幻化如镜之影。影之体。即镜之体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总是色心二字。对机开合。摄尽万法。广上一切浮尘。诸幻化相也。曰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即相而谈性。即性而融相也。色有生灭。心有去来。虚妄而无自体。现此者何物耶。当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随缘所现也。如来藏。即众生本觉性体也。藏者。含摄众德也。本无生灭曰常住。不滞明寂曰妙明。本无去来曰不动。无不遍足曰周圆。皆称真如之德也。妙万物而至神。性一切而不异。曰妙真如性。幻相有去来生死。真常性体。有何去来生死乎。迷悟在人。性中实无迷悟可得。上文破妄心。破二种妄见。是破妄之极。丝毫混真不得。曰见非是见。曰非因缘。非自然。非和合及不和合。是显真之极。丝毫容妄不得。阿难剖判明白。不复认沤为海矣。但恐看得真妄迢然。不免离波觅水。故云汝犹未明云云。使知全相是性。全波是水。本无二体。方是事事无碍。一真法界。后剖阴入处界虚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近五千言。文繁语奥初学急难理会。只将一切浮尘。至了无所得百余言。熟读深味。义旨了然。此学经简要之法。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阴。覆盖也。又积聚也。积聚有为。覆盖真性。阴若有性。则与真如敌体并立。惟其无性全是真如。故下释中只明无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一切狂乱非相。如见毛轮第二月之类。以妙觉明。圆照法界。如以清净目。观晴明空也。清净本然。一法叵得。如晴空无有也。性觉必明。妄为明觉。如人无故瞪目也。劳久发尘。如虚空见华也。若有出入。则有实体。故非虚空。非空则实。如阿难体。更无所容。此辨狂华不因空生也。若华从目出。则得目之性。必应有见。无见则应有翳。今旋时既不见眼。又不翳眼。非目出矣。华从目出。则见华时。华已离目。目体全空。应无翳矣。云何见华。目尚有翳。必晴空无华。方号清明眼耶。此辨狂华不因目出也。本无生体曰虚。循业伪现曰妄。既了幻华无因。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之妙真如性矣。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晏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触情于境。纳境于心。曰受。晏安调适。性无违顺。喻藏性本无诸受也。二手空摩。妄生诸相。喻妄触引起诸受也。若空能生触。则空无所不触。岂选择而触触掌乎。若掌能出触。则孤掌即出。何待合掌乎。合而出时。掌既知矣。离而入时。臂腕骨髓。亦应觉知入时踪迹。何不觉耶。若说有物身中往来。觉心知出知入。则无问离合。随时可觉。何待合掌方知。而始名为触耶。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蹋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想无实相。由心成相。说梅思崖。无实相也。口水足酸。由心成相也。凡想如之。若此酢说。是梅生者。梅合自谈。口中之水。当从梅生。何待人说。而口中水出。若此酢说。从口入者。口应自闻。而口出水。何待耳闻。而口中水出。若独耳闻。此水何不从耳中出。而反从口出。既知酢说无根。则知想阴不实矣。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行以迁流为义。以能驱役自心。造善不善等故。即是业行。故以瀑流譬之。非水性者。非水一定之性也。不因空生三句。乃非即意。非离空水。总翻此三句。乃非离意。非即非离。行阴无实体矣。流因空生。则此世界。成无尽流。喻行阴若从真如出。则行阴与真如。同一无际。终无破行阴之时矣。流因水有。则水与流。应成两体。如树生果。果不是树。水为能有。流为所有。二相应现在也。今且不然。如何流因水有耶。空非有外。则流不能离空。喻真如本非有外。故非离真如也。水外无流。则流不能离水。喻除却业识。别无行阴。故非离业识也。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识以了别为义。性觉真空。周遍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一迷为心。惑为色身之内。自私自小。故以瓶空为喻。人喻业。瓶喻身。空喻识。塞其两孔。谓烦恼所知。障塞二空也。业牵身识而走。如人擎瓶空而行也。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者。三界六道。无处不往也。若彼下。破此识不从彼方来。若此下。破此识不从此方入。则知识阴所自出。便可即识阴而通达实相矣。

以上就是楞严经第二卷注释了,我们修行的时候可以多看看这些讲解,这些东西是能够帮助我们很快的去理解和修行经文的,能够让我们知道楞严经的主要内容,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去修行的。

首页123尾页

本文链接:楞严经第二卷注释

上一篇:楞严经第八品讲解

下一篇:宣化大师讲楞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