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楞严经讲义

楞严经第十卷释义

楞严经第十卷释义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前八皆误入岐路。此二则止息化城。命明。即识也。于识阴圆明中。忽发小见。因此分别苦集是粗是伪。灭道是精是真。又知苦果酬集因。灭果酬道因。于是见苦断集。唯求道灭感应。既发小见。乃背圆融常乐我净之道。无闻僧。妄执小道以为究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清净觉明。登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十圆觉淴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圆融。即上文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也。清净。即六根虚净。无复驰逸也。觉明。即精色不沉。发现幽秘也。此正识阴精明湛不摇处。若以为深妙。立为果证。则定性缘觉独觉之伦而已。觉淴。仅与正觉通淴。证识觉之圆明。无悲化之妙用。故曰不化圆种。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涂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岐路。

中途成狂。前八意多。未足生证。后二意多。因依迷惑。意兼前后。所爱先习。无始习气也。今于定中境界相以者。投彼病根。发其痼疾。即欣取因止。妄为究竟极证。前八通名外道邪魔。亦可别指前七外道。第八邪魔俱未断惑。故云堕狱。二乘异此。故云不进。总名见魔。见以违理为名。前八违真中二理。后二违中道理。总属邪见以二乘智即无明故。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五阴辨魔法门。诸佛乘此心开者。每于一阴中未开之时。依此辨之。不为所惑。方得破除也。单举识尽。以后该前。于圆明精心中发化者。以清净禅那。照彻诸位也。琉璃。喻圆明精心。含月。喻于中发化。超越四十四心。直至等觉后心。则圆明发化已极。妙庄严海者。具足万德之果海。前称首楞严万行。为妙庄严路者。趋此而已。归无所得。与将为毕竟所归宁地相应。盖无所得处乃是真归宁地。从前五十种邪境。总为有所得故○因地法门。千佛所同。故最初必从五阴次第销尽。乃可谓之因心。至于果地修证。则根性有利钝。习气有厚薄。各各不一。前云从是渐修。安立圣位。此平常根性。分破无明。所谓圆渐者也。此处一超直入等觉。则上根利知。顿断在相无明。即证无上菩提。所谓圆圆者也。或顿或渐。原无定局。但发轫之途。断不可差耳。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总结五阴辨魔之端。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者。即定而慧也。觉明分析者。谓依定慧观智。分析诸魔。以授末学也。害定者魔。而致魔。者实由五阴主人。若主人心净。则魔不复出。褫音池。犹丧也。下劣声闻。滞迹化城。不趋宝所者。由此增进。不别修禅次第。故云未识禅那。未学智慧方便。故云不知说法。定慧不习。而乐安禅。魔境现前。孰分邪正。当劝持咒。安其正解。防其邪虑。即不堕魔。是诸如来究竟了义之说。又是出世最后时说。故云最后垂范。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唯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净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世尊寻常但说五阴托因缘而生。未曾说五阴皆本妄想生。如色名坚固妄想等。首问此五阴何故通名妄想。又此二句。问断除顿渐。并销是顿意。次第是渐意。如是二句。问尽其边际。历观五阴邪魔。皆生于各阴将尽未尽交接处。所谓边际也。求佛示我三意。令我等心目清明。堪为末世之正眼。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此经凡明起妄。先标无妄之真以立其本。本觉是发体。此体不杂有为曰精。不涉诸妄曰真。了无形碍曰妙。远离顽昧曰明。净德满足曰圆。永绝染恶曰净。非留死生尘垢。本来一法不立也。色空因妄想生。而即本觉精真之妄以发生也。故一切诸法狂痴。有如认影。妄本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妄矣。迷因缘者。称为自然。更妄矣。彼虚空性。从清净觉中一念晦昧而起。尚非实有。况因缘自然。皆是妄想计度生起。乃实有耶。万法皆从妄起。若此妄者。知有所起。可说因缘。若妄元无。谁说因缘。因缘尚是妄中建立。何况不知是妄。推为自然耶。所以必斥二计者。五阴始从妄想而生。虽有恒无。终依倒计而住。虽无恒有。二计不忘。五阴牢不可破。故如来斥妄想。必斥所依之计。开卷指人病根在用诸妄想。此处将五重妄想。一一发明。全经大起结。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如我先言心想酢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酢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酢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父母与汝三想成就。而结胎中命根。故曰想中传命。酢梅等说。验体因妄结也。若非妄伦。妄不能感。诸妄凝结。以成色阴。名坚固。色阴兼根尘。今单言内身。若外身何关三想。色受想三。相依成命。而总由一识。识动为想。我心之想。合当生父母之想而成胎。则前阴之命。转为后阴之命。嗣续不绝。所谓想中传命也。妄想尽。则生死尽矣。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色受想三阴妄想。相因而起。必不相离。故蹑前想。亦蹑前喻。汝今现前下。受想也。顺益即乐受。违损即苦受。临高空想。而酸涩真发。违顺皆妄。而损益现驰。则受阴无体。虚有所明。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念虑。虚情也。色身。实质也。虚实不伦。而能相使者。由想融之也。心生虚想。形取实物。心形异用。而能相应者。由想通之也。至于寤寐摇变。使心随境。如说酢思崖。使境随心。如足酸水出。皆融通妄想也。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行识二阴。渐向微细。更难觉其为妄。故此从形体密移上指点。下从种子受熏上指点。化理。变化之理。即行阴。以迁流为相。曰不住。运运者。变之又变也。密移者。密密推移。人不觉知也。甲长发生。生也。气销容皱。灭也。生灭日夜相代。而无一人能觉悟者。正见其密移也。若此下。示行阴虚妄也。行阴若非汝体。何得相代不停。若实是汝身。何不知觉生灭。非汝不可。是汝无凭。故名幽隐妄想○受想行三皆属心。而与色身通贯。受能令身领纳。想能驱使于身。行能迁变乎体。见身为念伦。而非实有。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此识乃第八识。精湛不摇。似恒常而非恒常。真即常也。若实精常。不容妄习。如精金不混沙也。今能藏者。宛不遗失。则湛不摇中。受熏容妄。何可筹算。言其习妄之深。湛非真湛。幽湛不觉。譬无波平流之急水。幽湛流注。不可测知。此忆想之元。容妄之体也。直须消磨六门。使妄习无寄。然后可灭也。今汝现在六根之中。串音贯。连绵不断之意。习是习气。几是几微。此精了湛不摇者。元从一念无明而有。故似有如无。而非真无。此识阴所以名颠倒微细精想○二乘不知八识。认湛不摇处以为妙真如性。所不必言。即地上菩萨。所破止住相无明。能除转现二识。犹未离湛不摇中。湛不摇中。所带和合之妄。为生死根者。即生相无明也。唯佛能照见而直指之。如急流水四句。尽情描出。此即四缠所分之湛。但彼概指识阴。此专指识阴边际。湛入合湛之时。伏似无形。熏则复起。必至六根互用。识阴已尽。此之妄想。方得灭除。即佛境界也。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受以领纳为义。领纳色心诸法。五阴皆然。故总名受。妄想成。非真心本有矣。二句结前。下答诣何为界。色阴最浅。识阴最深。色阴有相为色。无相为空。受阴取著为触。厌舍为离。想阴有念为记。无念为忘。行阴散心粗行为生。定心细行为灭。识阴有入为湛。无入为合湛。若尽色而不尽空。尽触而不尽离。尽记而不尽忘。尽生而不尽灭。尽湛入而不尽合湛。犹未出乎色受想行识之边际也。上湛字。是功夫。下湛字。是本体。谓以澄湛之功入流旋元。与圆湛之体仿佛相合也。人知流逸奔尘。分汝湛圆为识。不知湛入合湛。亦是识之边际。以湛了内。微细流注未断故。此之不尽。暗长潜滋。由微而著。依旧轮回。此五下。答顿除渐尽。真譬劫波巾。识譬初结。色譬最后结。生因识有者。如后结依初结生。灭从色除者。如解从后结解。五阴生起从细至粗。由迷真有识。有识而后有行。乃至有色。灭则从粗至细。初悟时灭色。灭色而后灭受。乃至灭识。五阴之灭。有可顿。有不可顿。可顿者理也。不可顿者事也。理无二致。人自迷源。乘此一悟。合并销尽。事有万殊。势难兼举。从浅至深。次第而尽。若顿悟而不渐除。则有解无行。执理迷事。终非正修真三摩地。汝应下。令以此义自觉觉他。永断妄元。齐归正果。知有涅槃。一闻见之知。闻说涅槃。为皈依处。念念趋之。何恋三界。如穷子知有故乡。自不久恋异乡。一了悟之知。已得涅槃。真乐在我。何恋三界。如穷子既返故乡。岂复追恋异乡。今人口诵三界火宅之文。心实耽著不舍。不知有涅槃耳。正宗大分文终。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至菩提。无复魔业。

此下流通分。以财施之胜。较量法施之尤胜。四重。杀盗淫妄也。十波罗夷。即梵网经所说十重罪。是极恶因也。十方阿鼻。是极恶果也。一念者。暂时发心。亦必专心。此法门。指大定圆通深入之门。末劫。圣远魔强之日。未学。难进易退之人。应念消灭。即应弘经之念。皆得消灭也。一念微功。便能脱极苦。生极乐者。由万法唯心。转迷为悟。悟不复迷。令闻者信解无谬。展转利乐。无有穷尽。故能获福超前。轻罪无罪。弘经果报。殊胜可知。若有下。劝诵持。及依教修行。上利他得福。此自利成道。

佛说是经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此明法会欣庆。圣仙童子。是居仙趣而修内教。希获童真妙果者。发心大力。是具神通。得无畏。回心护教。住如来座下者。皆大欢喜。谓预闻大法。随所证量。得大饶益。故庆快非常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如说第十卷(终)

重刻楞严经如说跋

世尊所说诸法。或山头滚浪。或海底飞尘。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浅根小器。不可测也。独楞严经。谓一切事究竟坚固。盖众生不知常住真心。故流转诸趣。若知妄本无因。则根尘周遍法界。至庆喜悟后。请示华屋之门。世尊委曲垂慈。精详开示。如大长者在逆旅。与往来诸子。说贫富。较苦乐。示以本有之业。与以无尽之粮。各如其量而止。佛之大旨。不离戒定慧者是。古今诸师笺注。五十余家。士大夫中。谱希声之韵。畅无舌人之语。高远乎。平易乎。抚掌大笑乎。潜心不舍乎。不能枚举。周子讷公。儒也。每询因果。余告以楞严经。儒佛同归。因果全了。遂取伯敬钟公如说读之。叹曰善哉。怡然独得。悠然各得。因愿流通。谋诸山野。相与校阅而增删之。售产重梓。犹护如意珠也。普愿见者闻者。空诸尘想。共识真心。因戒得定。因定得慧。庶几一切事究竟坚固乎。他年与伯敬先生。把臂如来藏中。入世出世。俱得归元矣。余安用多语哉。

皇清康熙己未莲月东塔净范谨题

伏闻楞严宝经。上可见性成佛。次可远离魔障。显密神功。不可思议。世出世间。悉当顶礼。即如杜祈公。但知儒书。不信释典。从张文定。遂读是经。叹为圣书。悔其见晚。王介甫生平强拗。岂识圆通。晚年屏居钟山。与潘兴嗣谈禅。自悔从前舛谬。爰作是经注解。始迷终悟。不可殚述。德最愚陋。妄拟逃禅。首祈荐先。兼图自辙。初阅是经。犹如望洋。幸得伯敬钟公如说。心悦手录。请正为则大师。示云。是本天如师会解。一雨师合辙。可谓青出于蓝。岂非后来居上。但多鱼鲁之误。所以流通不广。欲广流通。必须订字。若义未精。慎简诸注。仅可删易。不可妄增。宁或阙略。不宜烦冗。勿列其师。如出一口。盖谓助佛宣化。无取分别。因经阐教。务期简亮。德承开示。代为操笔。每成一卷。即请鉴定。与众共梓。愿入大藏。是皆钟公善集。为师妙裁。先达标指。诸贤赞修。得成暗室慧灯。迷津宝筏。德仅管窥。不赞一辞。聊述订梓本末。专冀宝典流通。仗佛慈光。遍照浊水。普祈善根。因经证果。

以上就是楞严经第十卷释义了,我们修行的时候可以多看看这些讲解,这些东西是能够帮助我们很快的去理解和修行经文的,能够让我们知道楞严经大致在讲什么,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去修行的。

首页123尾页

本文链接:楞严经第十卷释义

上一篇:宣化大师讲楞严经

下一篇:楞严经第十卷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