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楞严经讲义

倓虚法师解楞严经

倓虚法师解楞严经


文殊偈颂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这段是颂真如不变之体,以表真源,世界是从哪里来的?人的知觉就如同大海一样。这是拿海做个比喻,人人都知道,海是又深又大,这是无可比的,其实比这个海大了多少万倍,「觉海性澄圆」,借着海明这个觉,觉的性是澄圆,澄是寂而不动、圆是圆满常照,这个觉性深渊广大,澄是寂而不动、圆是圆照十方,这是说这个体,底下这句「圆澄觉元妙」,这是说人的本性,他圆明普照的时候,他里头还有个寂静的性,简单说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元妙根本就是不可思议的,这是说人的根本。底下颂真如随缘之能以明染净,先颂随染缘从源出流。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元明照生所」,元本的这个明是常照,从元出流,发生这一切,世界怎么有的?这是说个大概,「所立照性亡」,这根本上出了一个能照,有能照必有所照,有了能照、所照,这个觉照的性就没有了,人就从这里迷惑了,这是说发源的地方,「迷妄有虚空」,因迷妄才有虚空,我们当下眼前看见的虚空,就是因真性一迷而有,「依空立世界」,有相的世界,依无相的虚空而建立,「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由根本的觉上发生出思想,想澄这个观想不动,在这里就成为有形有相的国土,他这个想里头还有知觉,知觉就是世间上一切的众生,这是说由净生染,由真空里生出虚妄的世界,世界是个虚妄的,不是真实的,说他虚妄,到时候他会破坏,不能常住,这就把这个意思说完了。又说世界变化的意思,随净缘从流溯源,先总显灭妄归真。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

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这里是总显灭妄归真,总起来上边说的都是虚妄的,我们住在世界上的动作都是虚妄的事情、都是无常的,这里说「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上边说迷妄才有虚空,这个空生在哪里呢?这个空生在人的知觉里头,我们看这个虚空是无量无边的大,看你和什么比,虚空就是生在极大的知觉之中,底下说一个比喻,「如海一沤发」,虚空生在知觉里,比如大海中起一个水泡,大家要知道,哪个人没有知觉?都被事相迷住了,「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这么多的有漏无常的国土,皆都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虚空好比海水里的一个小水泡,沤要灭了虚空也灭了,沤灭如同虚空根本上就没有了,这是个无常的,「况复诸三有?」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一块都销灭了,在虚空里这么多的世界就像一个建立在水泡似的这样不实,所以就见出佛法的高超来了。以下是别显归真方便,先总示方便须择。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

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这科文论到修行显归根的方便,分别选择真实的道理,方便法这说「归元性无二」,返本归元的性理没有二样,「方便有多门」,方便法就多了,许多法门都可以归入元本的真理,底下发明「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超凡入圣的道理没有不通达的,怎么都能通过去,通有顺逆,顺也能通、逆也能通,修行的法子可以顺修、也可以逆修,皆能可以归到本元性理,怎么叫顺逆皆方便?顺是顺着人情随便就可以修行,随着自己的身体需要,或静坐参禅调息、研究经典入理都可以,怎么叫逆?就是把身体看轻薄了,看这个身体是罪瘤,逆是要舍离这个身体,把身体看成臭皮囊,有种种不净在身上,所以要弃舍他,这佛法讲方便法门,你顺也可、逆也可,皆能达到,「归元性无二」,学有初学、有老学,「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若是初发心修行,入于三昧,就是入正定正受,在这里有分别,这是个人的根性不同,有快有慢,有的人一学很快成功,人就不同类了。这六句总法说起来是人的根本,大家从六根、六尘、六识、七大,由哪一法入手最方便,一定要有择法的眼,然后好修行。以下正为择选方便门,先简非,分四:一简六尘、二简五根、三简六识、四简七大,今先简六尘。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徧涉。云何获圆通。

先说「色想结成尘」,就迷惑了,因色和想参杂一块,不能精纯明了、也不能透彻了,「精了不能彻」,就是迷惑,他在迷惑中哪能得到圆通的道理?「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在这上头不容易得圆通,「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再说音声,参杂语言,男的女的音声都参在一块,若但是语言一参杂,没有旁的,这但是名句的气味,这哪能叫圆通呢?「一非含一切」,一句语言不能含一切道理,「云何获圆通?」这不能证圆通,这也简去,这个香味怎么不能获圆通?「香以合中知」,你必得香料与鼻子合在一块才知道,「离则元无有」,离开就没有了,这是无常的,觉香不觉香的心里的知觉不能长久,一会儿就香、一会儿就不香,「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不能恒其所觉,怎么还能获圆通呢?「味性非本然」,味是嘴里吃的东西,味里的性不定是苦、辣、酸、甜,不是本有的,总得把滋味搁在舌头上才知道,这不是本然的,得两下里凑合,所以「要以味时有」,这个味放在舌头上才有,若不然就没有,「其觉不恒一」,知觉味不能长久,「云何获圆通?」「触以所触明」,再说触尘必得两下一块碰,好比冷风热气,两下里碰在一块,这才显出来个触,一个不能触,「无所不明触」,没有所触,不能叫触,触不在一块,触就不能成了,「合离性非定」,这个触也有合的时候、也有离的时候,触有感觉、不触就没有感觉,这个性没有一定,「云何获圆通?」怎么能获圆通呢?

「法称为内尘」,第六是法尘,称内尘,前五尘落谢的影子,在心里头这叫法尘,「凭尘必有所」,凭这个尘必有能有所,「能所非徧涉」,能所是对待的,不能普徧涉及一切,「云何获圆通?」云何获圆通呢?以下简五根。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眼的见性虽是洞然明亮了,你只是明前边、不明后边,前、后、左、右这是四维,亏了一半,这也不能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鼻息现前一出一入,这是个直道,现前没有相交的气息,支离得不能涉入,怎么能得着圆通呢?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舌若没有滋味入进去,他不能无故的知道苦、辣、酸、甜,因味才有知觉,若没有味,就显不出知觉来了,这哪能获圆通呢?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这个身与前边的触,这两样都不是圆觉观,没有边涯、没有量际,不能冥会在一块,怎么能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说这个知的根杂和乱想,人的心里参杂乱思乱想,「湛了终无见」,终没有个清净的时候,人的心都是如此,不是想这、就是想那,你这个思想的杂念脱不开,怎么能得圆通的道理?这是眼五根应简去耳根留在最后应选的,给观世音菩萨留着。以下简六识。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鼻想本权机。祇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徧一切。云何获圆通。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同通。

这个识他自己不能成立,能见的是眼根、所见的是形色,见着了就认识,是长短方圆的形色、青黄赤白的显色,能见、所见和在一块,但是识没有本体,「识见杂三和」,这三样和在一块才叫识,「诘本称非相」,若要问这根本,这不是相,分不出正位来,他是参杂的,这个识他没有本位,「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识的体没有一定,哪能得圆通呢?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说这个闻识洞彻十方,大因大果并用才能修成,「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初发心修这一法,不容易入门,怎么能得圆通的道理?

「鼻想本权机,祇令摄心住」,这是说修行观想这个鼻子,让这个心不动,把心摄住,住成了,不是识住,是心住,「住成心所住」,不是识的事情,「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说法这是播弄音文,开悟有先成就的,有不能开悟的,若不开悟,光知道这个文字没有用处,「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这个名句是有漏之法,哪能获圆通呢?

「持犯但束身」,持戒犯戒单单的约束身,「非身无所束」,要离开身就没有约束了,「元非徧一切,云何获圆通?」说其元根不能普徧一切,哪能以获圆通呢?

再说目犍连尊者,是意识修成的,他有神通,「神通本宿因」,然而他不是一世,而是多生多世修成,你初学的人用不上,多世的宿因才有神通,「何关法分别」,就是意识与这个法尘毫无关系也不能成就,「念缘非离物」,你现前的一念,最后的知识,念所缘的境未离开物像,你所缘的,你得有个物可想,「云何获圆通?」是以也不能获圆通。以下是简七大。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本文链接:倓虚法师解楞严经

上一篇:星云大师讲楞严经

下一篇:印光法师讲楞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