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楞严经原文

楞严经讲解




世尊常推崇说,富楼那在诸弟子中,说法第一。

如聋人在百步外听蚊子叫声,本来看不见蚊子,何况听蚊子声。

斯义指除惑之义。此惑即是见惑与思惑,也就是枝末无明。

指思惑,与过去生积习有关之惑。

见思二惑皆除,则为无漏阿罗汉。

六根、六尘、五阴、十二处、十八界。

周遍。

所归。

钦仰渴望释尊给予无上的慈悲与教诲。

宣说大乘法(胜义)中的如来藏妙真如性(真胜义性),而不是小乘法 的胜义,如三法印、四圣谛等。

指钝根阿罗汉,皆沈滞空寂不入世间的修行人。

指已证人空、未证法空,但已回心入世间之阿罗汉,即回心大阿罗汉。

一乘即佛乘,三乘乃因机所说,而佛法实只有一乘。寂灭场地指不生不 灭之境地。

阿兰若义为寂静之处,修行者常选择远离人烟的山林处所修行,这些处 所即称阿兰若。但在此处所尚非清净,唯有常住本心,不垢不净才是真清 净,故称此为“真阿兰若”。本经之首楞严大定能使修行者悟入本心,故 为真阿兰若,也是正修行处。

清净本来常住的真心(本心),如何忽然会生出山河大地?

“性觉”是“真空”(即自性、真如)的体性。妙明是妙而明,妙指理 体,其性质是寂灭。明是照用。“妙明”是寂而常照之义,这是真空的体 性的状态。“本觉”是真空之用,“明妙”是“照而常寂”之义,这是真 空照用的状态。

“觉明”是觉性本来就明,这是“真觉”。“明觉”是妄认觉性本不明 而必须加外力使之明,这即是“无明”。体性本来就明称名为“觉”。

富楼那不了解“觉”的意义,故辩说:若那个不加明本来就明的状态称 为“觉”,那就没有“所明”了。

明觉是要使之明,故一定有“所明”。故若无所明则无明觉。

有所觉非觉,觉是真觉,是本心层次,觉无所觉,觉即觉,没有我觉、 所觉之存在。有能所则非真觉。

无所明非明,即明必有所明。

无明又非真觉湛然妙明之性。无明是妄有,不是自性妙明的本质。

性觉必明是自性必明之义,这是真觉。明觉是妄觉,是无明。

真觉不是有所明。

因无明而妄立所明。既立所明,就生出你的能明。

炽然是旺盛的样子。在自性平等无同异之中,因无明而妄起明暗之相, 此为“成异”异之中又立异,异之中又立同,同异出现后又建立无同无异, 这样由原本清净平等的自性中,起同异、异异等诸扰乱的现象,这些妄想 分别相待日久就发尘劳,于是自心成浑浊之相,由此引起尘劳烦恼。劳是 病态,做事太久而生病叫劳病。

起烦恼者为世界。不动者为虚空。

彼指真心。彼本无同异,因无明而妄生同异,这是有为法(即世间法)。 附注:以上这一段话说明世间如何由“空”而生。其概要如下: 真如(自性,本明)妄起无始无明(即明觉)↓生能明、所明↓经过业相、 转相等过程(即立同异、异异等)↓形成第八识种子↓对尘相起动念(即 扰乱、相待成劳)成第七识↓对尘相起分别(劳久发尘)生第六识及前五 识↓执著尘相(起尘劳烦恼)而生根身世界。

“觉明空昧”为真觉(真如)因无明而妄生顽空晦昧之相。“相待成 摇”是明暗互相对待摇荡不已之义,即心动而有风大产生(第七识动 故)。风大乃真如起“动”而有。

金乃地大之精华,故金轮属地大,此以金轮说明地大之形成。“因空生 摇”乃真如妄起顽空明暗相待之相。“坚明立碍”是在相对待之相中,执 著分别明暗与通碍之相。

金宝是真如生无明而妄立“坚固”之相所成,如此就形成金轮保持国 土。

真如起无明妄生坚固之相而有金宝,起明暗相摇之相而有风轮,金轮与 风轮相摩擦则有火光,此变化之性质即火轮(即内心并生坚固与动摇之 念,故称互相摩擦。)。

此句属倒装句,故应是“火光上蒸,宝明生润”,即当火光蒸金宝明净 表面之时就生出湿润的水气,这就是遍含十方国土的水轮(水大)。以心 的相状来说,水大是真如先起坚固心再生动摇心。 附注:以上说明地水火风四大形成的过程: 本觉 (真如)↓无明↓分别明暗↓空轮↓动摇↓风轮↓坚固↓金轮(金 风相摩)↓火轮(火金相蒸)↓水轮。

火大上升,水大下降,二者在心中交互发生,显发成相即为坚固的水火 二相。

洲是水上可居住的小岛。在水上由沙聚成可居住的地方叫潬。

水势劣于火势,水火凝结成为高山。

土势劣于水势,抽拔水土而成为草木。

妄心妄境交互发生,如由妄心之无明妄立所明,就有明暗之二种妄境发 生,由此明暗之相,心又起分别而生各种妄心,如此交互发生。交妄发生 各种心与相,就生四大。

由无明生空大,次生风大、火大、再生水大,次第发生,前者为后者之 种子,后者又为更后者之种子,故称“递相为种”。又水降火腾而生洲泽 巨海,故水火为洲泽、巨海之种子,其他如水火为山石之种,水土为草木 之种,如此亦称递相为种。

即以四大交互发生递相为种之因缘,则有世界成住坏空周而复始相续不 断之相。

无明妄起之因非他,乃真如妄生“明觉”所致(觉欲明为咎)。

能明与所明之妄想既已建立。

真如伴生无始无明起妄想就有业相及业相无明(执著业相以为实有)。 由此进一步生妄想而成转相,形成第八识的种子。明理不踰就是转相或业 相无明(明)对转相或业相之体(理)坚执不踰越其各自的范围。(如眼 识转相无明坚执眼识转相种子以为实有,眼识业相无明坚执眼识业相种子 以为实有等),因此形成第八识中有各种“不同”的识种子(眼识种 子、……、意识种子)及根本无明。业相种子是比识种子“较小”的种子, 即较“细”的念头。

由于上述之因缘,因此听的范围不超出声尘,见的范围不超出色尘。色 声香味触法六种妄识(意识心)由是生成。也就是由于“明理不喻”的妄 执,原为一精明(真心)就分开为六种各自不同的功能(即眼见、耳闻…… 意知,称为六和合。)。

“同业交缠”是指业报有相关的众生会互相交缠。“合离成化”指这些 交缠的众生有时相合,有时相离、有时相成(相爱)、有时相化(相憎)。

这一段话是讲人类出生的过程。 ·“见明色发”的色是“名色”,“见明”是中阴身。即名色妄执尘境而 发生中阴身。“明”指中阴身清净之义。 ·“明见想成”的“明见”是色身(包括五蕴身、肉身与气身)。即中阴 身妄想而生色身。这两句话概说人之形成过程,下面再详述。 ·“异见成憎、同想成爱”:即中阴身若为男,则见父成憎,见母为爱。 中阴身为女,则反之。即男中阴身与母或女中阴身与父为同想,反之为异 见。 ·“流爱为种,纳想成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中阴身有爱憎之念则 流为成胎的种因。中阴身有想成肉身的欲念,故领纳此想为成胎之因。有 此二种因,则当父母发生交遘之缘时,就吸引业报相同的中阴身形成胚胎。 ·“羯罗蓝、遏蒲昙等”:是子宫内胎儿的状况。俱舍论记载胎有五种状 态:一七(第一周)名羯罗蓝(凝滑之义)。二七名遏蒲昙(译为疱,如 疮未长肉之状)。三七名闭尸(软肉义)。四七名羯南(硬肉义)。五七 名钵罗奢佉(肢节义)。六七名发毛爪齿。七七名俱根位(诸根俱足)。 本文只举前二种状态代表胎中之相。

胎、卵、湿、化四种生命是随其自身的业因而相应其业果而有。

卵生之因是乱想,胎生乃因迷恋之情,湿生乃因与尘相合不离之故,而 化生则由于要离此身托他身(即厌旧有身而喜新身)。

情生变想生,想生变情生,合生变离生,离生变合生等,如此众生间互 相变换更易,随其所有的业因而生各种或飞(上升)或沈(下降)的果 报。这就是世间众生之所以相续不断之原因。

想要彼此相爱共同结合。

欲爱的贪著。

贪爱共同滋养之物。此贪爱不能止息。

指世间十二种众生,即卵生类、胎生类、湿、化、无色、有色、有想、 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及非无想诸生类。(详见本经第九卷)

人吃羊肉这属“盗贪”的行为,即羊不是自愿给你吃,你吃其肉,即是 偷盗。这是盗他的“生命财”,故果报为遭他来相吃食。

欠负。

三种相续即上文所说的世界相续、众生相续及业果相续。由于这三种皆 自性如幻相而生,非实有其事,但众生执为实有,故称颠倒。

都是真如(本觉)起无明产生虚妄的识别了知性(即妄生六种识心的种 子)。

由于这种“了知性”而发生业相、转相等第八识内之无明,进一步产生 属第六识的妄见(由枝末无明所生),由此生出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可言 说相、识心所属)。此中众生生死相续,世界成住坏空,因果轮回不止, 即所谓“次第迁流,虚妄终而复始”之义。

即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即真空、自性。

妙明真空与本觉。

这段话是富楼那尊者问释尊:佛既已证悟妙有之本心,怎么还会见有漏 的山河大地?其实诸佛悟得本心,只是悟无明虚妄而破无明,但山河大地 俱不消失,但佛知其虚妄性而众生不知。

惑南为北(即把南边误以为是北边)之迷是由迷而生。惑南为北本身就 是迷,不能说因迷而生迷。释尊以迷比喻无明。无明无因即所比喻之“迷 本无根”,不能说因无明而生无明。

由悟而生出迷。

过去在众生位时(释尊自己说)其实也没有“真迷”(由于无明无体性 之故)。但有“相似迷的妄境”(指无明虚妄之相)。

觉悟妄迷,则迷就灭。也就是说,一旦开悟现性,知无明虚妄,则无明 自灭。

真如(觉之义)不会自已生迷(无明)。真如有体性而无明虚妄,无明 非真如所生而是伴生,虚妄妄想生。

再令狂华出来。

以上这段话是佛告尊者富楼那,一旦成佛就不会再成为无明的众生,如 金矿成金就不会再为矿。

问。

不应互相包容。

雨后天晴叫霁。澄是灰尘少而澄净之相。清是清明。

地气凝聚则浑浊。

尘土积于空中则成阴霾。

水澄清则成映影。

如上不同处所(殊方)的各种现象(指明暗等七种相状)。

指日、云等七种。

当日照时,既然日就是明,那十方世界都是日所生的明亮光色,虚空中 怎么会见得到一个圆日?(日既是明,见到明,则不应再另见日,否则日 非同明。)故明非日所生。

若空就是明,也就是此明相是虚空所生。

明非日,明非空,明不异日,明不异空。

真妙觉明的状况也像这样是非空非日不异空日。

此中“明”即由惑业而萌发果报之义。 ·“空明则有空现”即汝心若有空的业因则萌发空的果报,如罗汉有偏空 之惑则感偏空涅槃之相。 ·“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即汝以地明则地现,……等 之义。“地明”如净土业因则现净土,凡夫心不净则现秽土。“水火风明” 如我们由于某些业因而会有水灾、火灾或风灾出现。 ·“若俱发明,则有俱现”,此指同时同处所见。如人所见的水,天人见 之为琉璃,鱼类见之以为其屋,而饿鬼见之以为是血。也就是大家若在同 时同处萌发不同业因,则俱时有不同之业果显现。

本文以两个人同时看见水中两个日影来说明“俱现”的意义。两人同时 见水中两个日影,若此二人分向东西方向而走,则各有日影随行。则此二 日影是“非一”(有二影),是“非异”(因源于一日),亦是一,亦是 异。二人分别向东西行比喻二人业因不同。

日影事先没有标准不变的样子(指随二人走的快慢、方向而不同。)

不应提出难题说……。

指日影。

这一段可能是当初误写,应该接在经文此处。在此我们已作修正。 观相指所观水中月的影像。“无可指陈”是无实物可指陈。“犹邀空华” 是犹如拿空华。“相陵灭义”是水火互相侵陵消灭。 “观性元真”是所观日影之体性(此指太阳,比喻人之自性)原是真实。 “惟妙觉明”指此观性乃惟妙的本心(觉明妙明之义),本心是照而寂 (明妙义),先本就不是水火等所属。这一段话是说我们所见明暗等相都 是虚妄幻有,那里会有水火互相陵灭,虚空与大地互不相容这些事?

你(指富楼那)过去由于无明而妄生分别色空之心,于是眼见色,心中 就起空抢它,看到空,心中就起色抢它,如此见色见空、见空见色,各各 分别心生于如来藏之中,妄心既生,如来藏随缘而妄现色空之相周遍于法 界。

于如来藏随缘现风动、空澄、日明云暗诸相。

众生被相所迷,不明真理(迷闷),于是背离本觉合于妄尘,因此发生 各种烦恼(尘劳)而有世间诸相。

我(释尊自称)用寂而照(妙明之义)不生不灭的心,故与如来藏相 合。而如来藏其觉明妙照而常寂,能圆满遍照十方法界,故我由如来藏中 可起大自在妙用。

身不移动处所即可遍到十方世界。

由于我心是灭诸尘相合于本觉妙心,故能显发真如妙明之性。

而如来藏本来就是妙圆的真心。妙圆指妙明圆满遍照十方(即真空)。… (*)

非识大非空大。非地水火风诸大。此指如来藏非六大。

如来藏非六根,非六尘,非十二入,亦非十八界。

非明非无明,非明尽非无明尽等。尽是灭之义。这一段指如来藏非缘觉 所知的十二因缘法。

如来藏非声闻的四圣谛法所属。

此指如来藏亦非权教菩萨的有智有得所属。

布施。

持戒。

精进。

忍辱。

般若(智慧)。

到彼岸(到解脱之境)。

如来。

阿罗汉,亦称应供。

正遍知。

不生灭。

以上是如来藏就体性而言(即明妙),它是“非空、非心、……”,故 以“是什么”(即以可言说来形容它)来说都不对,因为如来藏是贯通世 间与出世间一切法(而“是”为世间有相之法所属)。

如来藏的元明心妙是指其“妙有”而言。…(**)

如来藏就妙用而言,它即是心,即是空大,亦即是四大。

以“是什么”来形容如来藏皆对(即之义),因为其用是贯穿世间与出 世间诸法之故。

此指就体用一如而言,如来藏是妙明心元,妙明是本妙元明也就是寂而 常照。心元是圆心妙心是照而常寂。也就是它是“真空妙有”(真空即妙 有,妙有即真空)。前面注解(*)是以体性而言,如来藏是“本妙圆心”, 本妙是本寂,圆心是圆照之心。故是“寂而常照”。而注解(**)是以 妙用而言,如来藏是“元明心妙”,元明是本元明妙,是照之义。心妙是 妙明之心,是寂,故是“照而常寂”。

就体用一如的实相而言,如来藏是“离是空”(离空)、“离非是空” (离非空)、“是是空”(是空)、“非是空”(非空)。离心离非,心 是心是非心……。

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众生。

即意识心,妄想心。

即众生本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本心(自性)。

比喻众生本具之“佛性”。

比喻妙智(妙修行法门以启妙智)。

此段是说释尊与富楼那尊者是皆有“佛性”,但尊者未证悟,本心未发, 故“汝暂举心,尘劳先起”(即汝一起心动念,烦恼即生。)。而本师已 得佛智,故能“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海印三昧发光是佛心之妙用。

无不同皆圆满。

独得妙明真常之心。

余习未尽。即无始以来所遗留下来的习气未断除。

演若达多是人名。此人看镜中像,以为镜中的头可以见自己的眉目,而 怪自己的头不能见自己的眉目。因此以为魑魅(山中水泽中的鬼),就无 故发狂奔走。

妙明的性觉(体性)圆满,明妙的本觉(照用)亦圆满。

“自性”的体性与照用是皆圆满真实,而既然尚有称为虚妄之想(即无 明)者,则其应没有原因,若有原因,则不能称为无明。无明是无中妄自 生有,众生是自己妄生诸多妄想,又以妄想生妄想,辗转以妄想为妄想之 因,经历无穷长的时间(尘劫),从迷积迷而感无明(或称为迷)。

无明无因本妄有,属虚妄的性质,其非真有无明的实体出生,当然,也 不能有什么可灭者。

诸佛得菩提(无上正觉者),如人梦醒,醒(比喻已破无明)时可说梦 中事,但心再精明亦不能取梦中物示人(因其虚妄非实有,在此比喻妄 想)。何况无明无因妄生,其体虚妄本无所有,如演若达多那里真有什么 因缘自怖其头而狂走?是他自己生妄想而害怕狂走。若他忽然停止狂走, 他的头也不是自外而得,若他未停止狂走,头也没有遗失。此中,以头比 喻不变的“自性”。无故狂走比喻无明虚妄无因。

你只要对世间相续、业果相续与众生相续三者能不执为实有,能对其所 生妄境不起“分别心”,则此三种“能缘”之心已断之故,此三种相续生 成之因亦不存在,则你心中如演若达多无故怖头狂走之因(无明)自然停止 (无明顿断)。无明既断(歇为断或伏之义),则菩提心(真心)自现。 (此即观世间如幻之法)

辛劳刻苦用功去修证。

“斯”指前面所说“现说杀盗淫三缘断故,三因不生”,此即“因缘”, “如来顿弃因缘”,是指释尊说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闻佛说诸法因缘生灭。

阿难等人一直深信诸法因缘生灭,佛说菩提不从因缘生,则他们就以为 菩提(第一义)是外道拘舍梨等说的“自然生”。

开示阐发迷惑烦闷。

释尊在此要详述自性、无明、因缘与自然的意义。释尊说:演若达多狂 性(比喻无明)的因缘若得消除,则其不狂性(喻自性)自然出现,你所 说因缘、自然的道理终究(穷)应是如此吧?

演若达多的头(喻自性)本来自己就有。(头本自然有,本来自有其头, 无头则非自然有之义。)是什么因缘之故使他害怕非自己的头而发狂奔 走?(此比喻自性本不生灭,以何因缘会由其生出无明。)

若演若达多自己本有的头,由于因缘而狂走,则此头何不由于因缘而失 狂性(即不再狂走)?其头不失,狂怖乃妄想所生,头未曾有变易,何必 靠什么因缘再得本头。(此破自性因缘而生无明与由因缘破无明而得自 性。)

此段破无明(狂性)自然而生之说。 若“狂怖”自然就存在,那不狂走之时,此“狂怖”潜藏在那里?若“不 狂怖”是自然本有,头本身又没有虚妄之想,既不狂怖,如何会狂走?(此 中不狂比喻无无明)

若悟头是本有之理(比喻自性本不生灭之理)及识知狂走是妄想(比喻 悟无明乃妄起无因),则说狂走是演若达多的头由于某些因缘所起或自然 而生,这些都是戏论(只有言说没有实义)。

自性是本有,故我说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能缘之心若俱断,三相 生起之因亦无,则无明顿断,此即菩提心。(对境妄起此三相即是无明之 故)

我们所说“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是为方便而假说之生灭,实际是 生与灭俱消失(俱尽之义)。此没有世间人所了解的生与灭的功用。

前文所说“狂性因缘若得除灭,则不狂性自然而出”这相当于此处生灭 心灭自然心生。 “自然心”生也是一种相对性的生灭(自性属绝对性,属不生不灭性), “自然心”是我们心中起“无生灭”这种意识心(也如同世间之有无,此 无乃我们心中生起无有之念,非真无念,真无念不但无念要除,无无念之 念亦无),这种“无生灭”即名为自然。

“和”指两种以上不同之物混杂在一起。“合”亦是诸物体之混和,但 彼此间必须相合,如茶杯与其盖相合。

本然与非本然,和合与非和合,非和合与非本然(合然俱离),离“和 合”、合“和合”、离本然与合本然四者俱非(离合俱非之义)。本然就 是自然,和合即因缘。离合俱非的离是“非”义,其合即“是”义。 这句话的含义是说:“自性”若说是因缘或自然,那都是戏论。说其是自 然亦非自然,是因缘亦非因缘,非自然亦非因缘,进而“非自然、非因缘、 是自然、是因缘”四者亦俱非,这种句法来表达方可假名为“无戏论法”。

三果罗汉。

在释尊处精进修行。

“爱河”指阿难与摩登伽女五百世夫妻之爱。

使阿难得以解脱生死。

秘密不可思议微妙庄严的无上大法。

与罗罗及其母耶输陀罗。前者是佛的儿子,后者是佛未出家时的妻子。

见闻分别。

提拔奖励。

沈沦滞留世间之人。

妙觉明心指佛的“法身”。十方国土指应化土。妙觉王指报身佛。清净 宝严妙觉王刹指报土之清净万宝庄严。此句是说如来藏中含佛之三身及报 土、化土。

如来责阿难若不修习,只靠多闻是没有什么用的。

大宅比喻如来藏,宅中有诸佛三身及报化土,但要得其门而入,否则亦 没有用。

从根本发心修行之路。

畴习指无始以来,攀缘指攀缘心。陀罗尼法是总持大法。

与会大众一心一意。

三摩提指假观的修行法门。不生疲倦指能精进修行。

应当先明了发觉你修行最初的发心(因地心)是真心或是妄心,此二者 将会决定你未来证果的成败,故称为“二决定义”。对此二者的真义要彻 底明了。“二决定义”下文会有详细说明。

“果地觉”即法身佛,转八识成三身四智者。觉即正等正觉。因地以真 心起修则果地为不生不灭之清净佛果,反之,以生灭心起修,想得不生灭 的佛果是不可能,这就是文中所称同异之义。

观照明白生灭变化的物质世界(器世间)。

真心分为见闻觉知。

始于识阴,终于色阴。

五种重叠(即下文之五浊)浑然不清。

法尔即本性。

浑浊之相状。

“空见不分”即无法分出虚空与眼见之界限。 “有空无体”是若只有空而无见,则无以明“空体”。 “有见无觉”是若有见而无空,则没有觉的对象。 “相织妄成”是空与见二者如布之经纬交织,密而不分,虚妄而成。即真 心的见性与虚空二者相织妄成劫浊。

你的肉身是抟取四大为身体。因肉身之故,真心形成六个分隔的功能(即 眼见、耳闻、……、意知),彼此不通留为障碍。四大似乎转成有觉知之 性(此虚妄之错觉)。如此,真心之觉受性、肉身的四根(耳鼻舌身)及 四种妄尘交织而为见浊(见浊与受蕴有关)。

“忆识诵习”是记忆过去,认识现前与诵习未来,此皆第六识之功用。 “性发知见,容现六尘”是第六识之性质,是阐发心中之知见,其容貌(即 所想、所现)为现六尘之相(第六识之所识不出六尘之相)。“离尘无相, 离体无性”是说若离六尘则无“识之相”可得,若离识体(指妄识)则六 尘应无体性。“相织妄成,名烦恼浊”是说真心的知性、意根及六尘交织 而妄成烦恼浊。

“生灭不停”指内心生生灭灭永无休止(此为第七识的状况)。“知见 每欲留于世间”是说人之所知所见每欲想要留在世间,“业运常迁于国 土”是说因无常及业力运作之故,知见(身心)却常因轮转而迁于诸国 土,此二句义为无常是不可免。“相织妄成众生浊”是真心之“动”性与 无常之生灭二者交织妄成第四重的众生浊。

汝等见闻觉知六种识性原本没有什么不同(即原为一精明),但由于有 肉身之六根与六尘相接触,此一精明(真心)被众尘所隔越(因妄起分别 执实之故),所以本无不同而妄生不同(无状异生之义)。原本一体成六 用、六用元一体(性中相知之义),但成六用时,彼此于不同范围内各自 起功用,不相越踰(用中相背之义)。真心无法判别六用之同异(失准之 义),真心与此种“区隔作用”相交织而成第五重之命浊。(真心之六用 称为同,六根六尘分隔成之六用称为异。真心因为此浊而成为第八识。)

见闻觉知指在众生位之人。“如来常乐我净”指修成之报身佛,报身佛 其体真常不变,真乐无烦恼,真我无终,真净无染。

“死生根本”即意识心。“圆湛性成”是圆满周遍、湛然常住、体性现 成之佛性,即“真心”之义。此句话是说:阿难你想由众生修成如来果位, 就必须选择依不生灭的真心而生的意识心,先择一起修。由此内照湛然之 自性(湛旋之义)以转意识心之虚妄生灭性质。如此才能降伏妄心还归到 本元觉性(即真心),得本妙真如。(元明觉之义,此为初入空之人所悟 者。)以此不生不灭的真心为因地心起修,出菩提路修成菩萨,终究圆满 修证成果地之位。

即破枝末无明之见道位。(还用靠定力破尘沙无明才能证阿罗汉)

破根本无明所证道果如水得清明精纯之相。

此段详释第二决定义,第二要义是要详细审知烦恼的来源。

指发业无明与润生无明。发业无明指能显发今生之善恶诸业之无明,如 十二因缘中之无明(为过去之惑)。润生无明是使我们得今生的正报与依 报的无明(即润今生之用者)。

何“处”颠倒之“处”尚不知道。

碎裂。

即六根。

六根妄执六尘以为实有,因此障碍真心,而妄生众生世界。“家宝”比 喻真心。

时间。

空间。

迁流的数目有三(即过去、现在、未来)。

一切众生乃四大五蕴交织妄想所生成。

在根与识之中,“世”与“界”彼此互相涉入,如贸易般迁流不息(即 人感觉到有时间、空间的观念存在。)

空间(界之义)的特性设定为十个方位,由定方位即可明了。

世间之人只须看东西南北,上下乃在此四方之上方与下方,不须再定位 (上下无位之义)。

四数指东西南北。中间无须再定方位,只要定出四方,其对偶相交之处 即中,故说无定方。

四数(东西南北)与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互相涉入,三世四方, 四方三世,转来转去都是十二。

第一叠是三世四方与四方三世。 三世四方之义为: 现在的东方,现在的西方,现在的南方,现在的北方。 过去的东方,过去的西方,过去的南方,过去的北方。 未来的东方,未来的西方,未来的南方,未来的北方。 以上共计十二个“世方”。约略计为十“世方”。同理有“东方的现在” 等共计十二个“方世”,也略计为十“方世”。第二叠是十“世方”乘十 “方世”计有一百“世方”“方世”。 第三叠是一百“世方”“方世”再乘十世方则有一千,称为“流变三叠。” 第一叠为十,第二叠变为一百,第三叠变为一千,故称“一十百千”。

众生的色身(身与妄心)因由世与界相涉而成,世界相涉总共约有一千 二百种方式(实际12×12×12=1728),则众生六根之功能德用(此处功 德之义),各根最多亦有1200个方式,这是以时间、空间来“数量化” 六根之功用。

若把眼根之功能分成四份(前、后、左、右),眼只能见前方及左右各 三分之二,故其功德为前方300,左、右各200,共为700。若分 成六份(即前、后、上、下及左、右)则其功德为前200,上下各20 0,左右各约为135,总数为870,故在此约略称800功德。

而缺(阙之义)中间交接之际。

言有各种方言之分。

身体的触觉可识知违情与顺情(如热时触冰为顺情之触。冬天触冰则为 违情之触。)。身根与尘相合与相离时能有触觉,但在离与合之中间(中 之义)则不知,则离时功德为一分,与合时功德一起计算则有二分。验看 身根的功德三分中缺一分,故共有八百功德(1200的三分之二)。

返回穷究六尘之流到其根源不生不灭之处。

此段释尊要阿难慎选六根,何者易修入圆通。“谁合谁离”是六根中何 者为合知,何者为离知?与尘相触而知称为“合知”,六根之鼻、舌、身 属此合知。反之称为离知,六根之眼、耳、意属离知。

指属离知的诸根中,那一根深隐难修,那一根浅显易入,大概而言,意 根难修,眼耳易入。

圆通与圆满同义。耳根具有1200功德,故为圆满,眼根只有800 功德,为不圆满,故耳根最好。

炽然猛烈的妄想业识之流。

能由圆通根(如耳根)与不圆通根起修,证果所需时间是日与劫之差别 (倍数)。

我今完备显示六根湛圆明性。本来所有功德的数量如上所说。

本经后面所述二十五圆通即由十八界及七大起修。

只要能在六根中选一根返照深入,由此一根能达到无妄(即达空)之 境,则所有六根同时清净。(例如由耳根入空,则耳能见、能知、能闻、……, 六用具可由根而生。)

即初果罗汉,又称预流果

见惑(即现习之惑)。详细内容请参阅“小乘佛法”或佛学辞典。

六根贪著六尘,故无始以来聚积虚妄习气(属我执),即一般书中所称 的思惑(详见药师山通讯)。此种思惑(彼之义)要在“修道位”(修之 义)才能断除。(断我执即断现习的见惑与断积习的思惑,见惑有八十八 品,思惑有八十一品。)

指除见思惑之外,尚有“无明惑”存在,无明有尘沙无明、根本无明与 无始无明。此中又有业相、转相、现相等所谓三粗六细无明之相(详细内 容请参阅大乘起信论),称“生住异灭”。

以上这些无明惑的分际界限(剂之义)是数目繁多,头绪纷飞,非汝能 知。(头数之义)

头怎么不会行走。

足怎么不会说话。

钦奉事承。

即非一是六、非六是一。六用不同,故说非一是六。原为一精明,故非 六是一。

故于圆满湛明(即本心)之中,妄自生起是一是六之义。

汝(指阿难)得初果,入道流,能逆六尘,不入六尘之流,故六尘销亡。 (即能达眼不见色、耳不闻声、……)但尚未亡其根源。(应是指第八识) 销六根不入六尘乃五蕴身之功用不起,其源是第八识。

比喻人之六根。

比喻本心。

“妙圆”指真如原来之圆明。“黏”,执著之义,黏湛表示极为执著。 “发见”是发生眼之见,即眼识。“见精”即眼识。“见精映色,结色成 根”是眼识对色尘,与色尘结合而成细腻根(即胜义根,属五蕴身)。“根 元目为清净四大”,即细腻根之源名(目之义)为清净四大(即清净四大 所成)。“因名眼体,如葡萄朵”是依(因之义)此细腻根者名为眼体(即 肉体之眼根),就像葡萄子的形状。“浮根四尘”,浮根为浮尘根之简称, 即肉眼,肉眼为四种尘所成。(肉眼为物质,为色、香、味、触四尘所成。) “流逸奔色”指肉眼与五蕴身的见精会攀缘色尘,如流水不息,如马奔腾 不止。

取之义。

月初之半圆月形。

是一种两头大中间细中空的皮制品,状如人之身体。

知觉作用。

法尘。

即意根(大脑)。

由本觉妙明圆心。

因为有无明而妄起“明觉”。

以致失去觉明的真精了明之性。

黏妄指六根沾上妄想之义。“发光”指六根对六尘而妄生六用之光。即 六根本无知觉,但因沾妄识故眼能见、耳能闻乃至意能知,故以“光”形 容。六用既形成,真如之真精明性丧失,故离明暗之相,不再有“见之体” 存在,“体”指真如。

“恬”指舌头本来无味的状况。“变”指舌尝东西后变为有味。这句话 是说若非尝与恬就没有舌尝之性存在。(六用不离六尘)

如前文所言,你只要心不顺著明暗动静等十二种尘相而随意拔取六根中 之任一根(即任选择一根门起心修行)。使脱离对尘境之执著(黏之义) 而返向“内照”(内伏之义)。内照到本心(元真之义),开发本心光明 耀目之性(即十方圆明),此耀性阐发明了,其余五种妄执(五黏之义) 即相应脱拔而获圆通,到此即可了脱生死。

此段话告诉我们,要不执著六尘之相才能得六根互用的自在神通。“循 根”是“顺流”之义,即六根随六尘走,如眼见色则心执著色,心被境转 之义,“明不循根”即要明白“不循根”的道理。“寄根”是“心自主” 的借根去作妙用。例如由本心自主借用眼根去看。“寄根明发”是由本心 借根明白显发其之妙用。由自心起用则由六根之“门头”进入诸根,可使 六根互相为用而不再“六用分隔”。

因无目,释尊教他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借半个头而生“见”,这 是“寄头明发”。(也就是借身根去看!)

此龙“借角而听”。

雪山之河的女神。

舜若多神是一位虚空神,此神没有身体,也就没有触觉,释尊放光使他 暂有身触。

若已圆满脱拔。

即由本心起用之光(指已圆通以后能住于十方圆明之中)。

虚妄(浮之义)之尘境。

此已在“中观”之境界。“应念”是随自己的心念(指由本心而生之 念)。“化成无上知觉”是完全了知真相之义。达中观之境界必须完全破 各种无明(包括无始无明)使“内外”相通,则他在入定中即能了知世间 一切变化相的真相。

头与足相类似,即头足不分之义。

因为没有光明而看不见,但由于知觉相同,我们还是可以一一的分辨头 与足。

如同没有光明而能自发光明。(比喻本心的真知觉)

由内照之力使根尘归空(销之义),如此则五蕴(觉明之义)怎么会不 转变成圆妙本心?

因地觉心是修行最初所发之心。常住即不生不灭之义。

真心。

阿难说见听(即见闻觉知六用)离明暗通塞诸尘相毕竟无“体”,这是 阿难误解释尊之意,诸相之“体性”即自性(空、菩提等同名),不是“无 体”。释尊说诸相“无体”是说诸相乃和合而有,由自性如幻所生,是“虚 妄有”,没有不变之体性,即诸法无常之义。

阿难怀疑,由见闻觉知返照修行,见闻觉知虚妄毕竟空无(断灭之义), 以此断灭心起修如何可得不生不灭之佛果。

眼见毕竟是空无,就像若没有眼前之尘境,心念自己的体性就消灭(即 无体性)。

进思退想循环反覆微细推求。

根本。

释尊先前说本心是湛然精纯圆满常住不生不灭,但现在又说诸相体性空 无,这两种讲法完全不同,是违背诚信之言,那如同开玩笑(戏论之义), 怎么说如来是讲真实语之人?

蒙塞。

认妄当真称为颠倒,“真倒”是真颠倒,也就是把真怀疑为妄,这句话 是说阿难未尽无明、业障,由于心中只知颠倒之故(所因),真倒现前, 以致不能识得真实之理。

真诚的心,即内心。

听到声音吗?

阿难他们对钟声之事,一下说都“闻到”,又说都“听到”,回答得不 确定,故说报答不定。

不是因为你要闻声音才有生灭。

常指闻性,断指声音(妄相)。

人睡时闻到舂米声却以为是钟鼓声,“闻声”是来自“闻性”,是人的 本心所有。而钟声、鼓声等是尘相,是意识心(即梦中独头意识)之分别 而有的。人睡时不记得动静通塞诸种尘相,沈睡之中也不会想到肉身的器 官,但尚能闻声,故“闻性”是离根尘而常住不生灭。

指本心而言。

本来所有之真常本心。

“尘相”是执尘境以为实有之妄想。“识情”是内心起妄识以为真有情 存在。尘垢是形容真心所受之污染。

指修行之心。


世尊常推崇说,富楼那在诸弟子中,说法第一。

如聋人在百步外听蚊子叫声,本来看不见蚊子,何况听蚊子声。

斯义指除惑之义。此惑即是见惑与思惑,也就是枝末无明。

指思惑,与过去生积习有关之惑。

见思二惑皆除,则为无漏阿罗汉。

六根、六尘、五阴、十二处、十八界。

周遍。

所归。

钦仰渴望释尊给予无上的慈悲与教诲。

宣说大乘法(胜义)中的如来藏妙真如性(真胜义性),而不是小乘法 的胜义,如三法印、四圣谛等。

指钝根阿罗汉,皆沈滞空寂不入世间的修行人。

指已证人空、未证法空,但已回心入世间之阿罗汉,即回心大阿罗汉。

一乘即佛乘,三乘乃因机所说,而佛法实只有一乘。寂灭场地指不生不 灭之境地。

阿兰若义为寂静之处,修行者常选择远离人烟的山林处所修行,这些处 所即称阿兰若。但在此处所尚非清净,唯有常住本心,不垢不净才是真清 净,故称此为“真阿兰若”。本经之首楞严大定能使修行者悟入本心,故 为真阿兰若,也是正修行处。

清净本来常住的真心(本心),如何忽然会生出山河大地?

“性觉”是“真空”(即自性、真如)的体性。妙明是妙而明,妙指理 体,其性质是寂灭。明是照用。“妙明”是寂而常照之义,这是真空的体 性的状态。“本觉”是真空之用,“明妙”是“照而常寂”之义,这是真 空照用的状态。

“觉明”是觉性本来就明,这是“真觉”。“明觉”是妄认觉性本不明 而必须加外力使之明,这即是“无明”。体性本来就明称名为“觉”。

富楼那不了解“觉”的意义,故辩说:若那个不加明本来就明的状态称 为“觉”,那就没有“所明”了。

明觉是要使之明,故一定有“所明”。故若无所明则无明觉。

有所觉非觉,觉是真觉,是本心层次,觉无所觉,觉即觉,没有我觉、 所觉之存在。有能所则非真觉。

无所明非明,即明必有所明。

无明又非真觉湛然妙明之性。无明是妄有,不是自性妙明的本质。

性觉必明是自性必明之义,这是真觉。明觉是妄觉,是无明。

真觉不是有所明。

因无明而妄立所明。既立所明,就生出你的能明。

炽然是旺盛的样子。在自性平等无同异之中,因无明而妄起明暗之相, 此为“成异”异之中又立异,异之中又立同,同异出现后又建立无同无异, 这样由原本清净平等的自性中,起同异、异异等诸扰乱的现象,这些妄想 分别相待日久就发尘劳,于是自心成浑浊之相,由此引起尘劳烦恼。劳是 病态,做事太久而生病叫劳病。

起烦恼者为世界。不动者为虚空。

彼指真心。彼本无同异,因无明而妄生同异,这是有为法(即世间法)。 附注:以上这一段话说明世间如何由“空”而生。其概要如下: 真如(自性,本明)妄起无始无明(即明觉)↓生能明、所明↓经过业相、 转相等过程(即立同异、异异等)↓形成第八识种子↓对尘相起动念(即 扰乱、相待成劳)成第七识↓对尘相起分别(劳久发尘)生第六识及前五 识↓执著尘相(起尘劳烦恼)而生根身世界。

“觉明空昧”为真觉(真如)因无明而妄生顽空晦昧之相。“相待成 摇”是明暗互相对待摇荡不已之义,即心动而有风大产生(第七识动 故)。风大乃真如起“动”而有。

金乃地大之精华,故金轮属地大,此以金轮说明地大之形成。“因空生 摇”乃真如妄起顽空明暗相待之相。“坚明立碍”是在相对待之相中,执 著分别明暗与通碍之相。

金宝是真如生无明而妄立“坚固”之相所成,如此就形成金轮保持国 土。

真如起无明妄生坚固之相而有金宝,起明暗相摇之相而有风轮,金轮与 风轮相摩擦则有火光,此变化之性质即火轮(即内心并生坚固与动摇之 念,故称互相摩擦。)。

此句属倒装句,故应是“火光上蒸,宝明生润”,即当火光蒸金宝明净 表面之时就生出湿润的水气,这就是遍含十方国土的水轮(水大)。以心 的相状来说,水大是真如先起坚固心再生动摇心。 附注:以上说明地水火风四大形成的过程: 本觉 (真如)↓无明↓分别明暗↓空轮↓动摇↓风轮↓坚固↓金轮(金 风相摩)↓火轮(火金相蒸)↓水轮。

火大上升,水大下降,二者在心中交互发生,显发成相即为坚固的水火 二相。

洲是水上可居住的小岛。在水上由沙聚成可居住的地方叫潬。

水势劣于火势,水火凝结成为高山。

土势劣于水势,抽拔水土而成为草木。

妄心妄境交互发生,如由妄心之无明妄立所明,就有明暗之二种妄境发 生,由此明暗之相,心又起分别而生各种妄心,如此交互发生。交妄发生 各种心与相,就生四大。

由无明生空大,次生风大、火大、再生水大,次第发生,前者为后者之 种子,后者又为更后者之种子,故称“递相为种”。又水降火腾而生洲泽 巨海,故水火为洲泽、巨海之种子,其他如水火为山石之种,水土为草木 之种,如此亦称递相为种。

即以四大交互发生递相为种之因缘,则有世界成住坏空周而复始相续不 断之相。

无明妄起之因非他,乃真如妄生“明觉”所致(觉欲明为咎)。

能明与所明之妄想既已建立。

真如伴生无始无明起妄想就有业相及业相无明(执著业相以为实有)。 由此进一步生妄想而成转相,形成第八识的种子。明理不踰就是转相或业 相无明(明)对转相或业相之体(理)坚执不踰越其各自的范围。(如眼 识转相无明坚执眼识转相种子以为实有,眼识业相无明坚执眼识业相种子 以为实有等),因此形成第八识中有各种“不同”的识种子(眼识种 子、……、意识种子)及根本无明。业相种子是比识种子“较小”的种子, 即较“细”的念头。

由于上述之因缘,因此听的范围不超出声尘,见的范围不超出色尘。色 声香味触法六种妄识(意识心)由是生成。也就是由于“明理不喻”的妄 执,原为一精明(真心)就分开为六种各自不同的功能(即眼见、耳闻…… 意知,称为六和合。)。

“同业交缠”是指业报有相关的众生会互相交缠。“合离成化”指这些 交缠的众生有时相合,有时相离、有时相成(相爱)、有时相化(相憎)。

这一段话是讲人类出生的过程。 ·“见明色发”的色是“名色”,“见明”是中阴身。即名色妄执尘境而 发生中阴身。“明”指中阴身清净之义。 ·“明见想成”的“明见”是色身(包括五蕴身、肉身与气身)。即中阴 身妄想而生色身。这两句话概说人之形成过程,下面再详述。 ·“异见成憎、同想成爱”:即中阴身若为男,则见父成憎,见母为爱。 中阴身为女,则反之。即男中阴身与母或女中阴身与父为同想,反之为异 见。 ·“流爱为种,纳想成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中阴身有爱憎之念则 流为成胎的种因。中阴身有想成肉身的欲念,故领纳此想为成胎之因。有 此二种因,则当父母发生交遘之缘时,就吸引业报相同的中阴身形成胚胎。 ·“羯罗蓝、遏蒲昙等”:是子宫内胎儿的状况。俱舍论记载胎有五种状 态:一七(第一周)名羯罗蓝(凝滑之义)。二七名遏蒲昙(译为疱,如 疮未长肉之状)。三七名闭尸(软肉义)。四七名羯南(硬肉义)。五七 名钵罗奢佉(肢节义)。六七名发毛爪齿。七七名俱根位(诸根俱足)。 本文只举前二种状态代表胎中之相。

胎、卵、湿、化四种生命是随其自身的业因而相应其业果而有。

卵生之因是乱想,胎生乃因迷恋之情,湿生乃因与尘相合不离之故,而 化生则由于要离此身托他身(即厌旧有身而喜新身)。

情生变想生,想生变情生,合生变离生,离生变合生等,如此众生间互 相变换更易,随其所有的业因而生各种或飞(上升)或沈(下降)的果 报。这就是世间众生之所以相续不断之原因。

想要彼此相爱共同结合。

欲爱的贪著。

贪爱共同滋养之物。此贪爱不能止息。

指世间十二种众生,即卵生类、胎生类、湿、化、无色、有色、有想、 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及非无想诸生类。(详见本经第九卷)

人吃羊肉这属“盗贪”的行为,即羊不是自愿给你吃,你吃其肉,即是 偷盗。这是盗他的“生命财”,故果报为遭他来相吃食。

欠负。

三种相续即上文所说的世界相续、众生相续及业果相续。由于这三种皆 自性如幻相而生,非实有其事,但众生执为实有,故称颠倒。

都是真如(本觉)起无明产生虚妄的识别了知性(即妄生六种识心的种 子)。

由于这种“了知性”而发生业相、转相等第八识内之无明,进一步产生 属第六识的妄见(由枝末无明所生),由此生出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可言 说相、识心所属)。此中众生生死相续,世界成住坏空,因果轮回不止, 即所谓“次第迁流,虚妄终而复始”之义。

即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即真空、自性。

妙明真空与本觉。

这段话是富楼那尊者问释尊:佛既已证悟妙有之本心,怎么还会见有漏 的山河大地?其实诸佛悟得本心,只是悟无明虚妄而破无明,但山河大地 俱不消失,但佛知其虚妄性而众生不知。

惑南为北(即把南边误以为是北边)之迷是由迷而生。惑南为北本身就 是迷,不能说因迷而生迷。释尊以迷比喻无明。无明无因即所比喻之“迷 本无根”,不能说因无明而生无明。

由悟而生出迷。

过去在众生位时(释尊自己说)其实也没有“真迷”(由于无明无体性 之故)。但有“相似迷的妄境”(指无明虚妄之相)。

觉悟妄迷,则迷就灭。也就是说,一旦开悟现性,知无明虚妄,则无明 自灭。

真如(觉之义)不会自已生迷(无明)。真如有体性而无明虚妄,无明 非真如所生而是伴生,虚妄妄想生。

再令狂华出来。

以上这段话是佛告尊者富楼那,一旦成佛就不会再成为无明的众生,如 金矿成金就不会再为矿。

问。

不应互相包容。

雨后天晴叫霁。澄是灰尘少而澄净之相。清是清明。

地气凝聚则浑浊。

尘土积于空中则成阴霾。

水澄清则成映影。

如上不同处所(殊方)的各种现象(指明暗等七种相状)。

指日、云等七种。

当日照时,既然日就是明,那十方世界都是日所生的明亮光色,虚空中 怎么会见得到一个圆日?(日既是明,见到明,则不应再另见日,否则日 非同明。)故明非日所生。

若空就是明,也就是此明相是虚空所生。

明非日,明非空,明不异日,明不异空。

真妙觉明的状况也像这样是非空非日不异空日。

此中“明”即由惑业而萌发果报之义。 ·“空明则有空现”即汝心若有空的业因则萌发空的果报,如罗汉有偏空 之惑则感偏空涅槃之相。 ·“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即汝以地明则地现,……等 之义。“地明”如净土业因则现净土,凡夫心不净则现秽土。“水火风明” 如我们由于某些业因而会有水灾、火灾或风灾出现。 ·“若俱发明,则有俱现”,此指同时同处所见。如人所见的水,天人见 之为琉璃,鱼类见之以为其屋,而饿鬼见之以为是血。也就是大家若在同 时同处萌发不同业因,则俱时有不同之业果显现。

本文以两个人同时看见水中两个日影来说明“俱现”的意义。两人同时 见水中两个日影,若此二人分向东西方向而走,则各有日影随行。则此二 日影是“非一”(有二影),是“非异”(因源于一日),亦是一,亦是 异。二人分别向东西行比喻二人业因不同。

日影事先没有标准不变的样子(指随二人走的快慢、方向而不同。)

不应提出难题说……。

指日影。

这一段可能是当初误写,应该接在经文此处。在此我们已作修正。 观相指所观水中月的影像。“无可指陈”是无实物可指陈。“犹邀空华” 是犹如拿空华。“相陵灭义”是水火互相侵陵消灭。 “观性元真”是所观日影之体性(此指太阳,比喻人之自性)原是真实。 “惟妙觉明”指此观性乃惟妙的本心(觉明妙明之义),本心是照而寂 (明妙义),先本就不是水火等所属。这一段话是说我们所见明暗等相都 是虚妄幻有,那里会有水火互相陵灭,虚空与大地互不相容这些事?

你(指富楼那)过去由于无明而妄生分别色空之心,于是眼见色,心中 就起空抢它,看到空,心中就起色抢它,如此见色见空、见空见色,各各 分别心生于如来藏之中,妄心既生,如来藏随缘而妄现色空之相周遍于法 界。

于如来藏随缘现风动、空澄、日明云暗诸相。

众生被相所迷,不明真理(迷闷),于是背离本觉合于妄尘,因此发生 各种烦恼(尘劳)而有世间诸相。

我(释尊自称)用寂而照(妙明之义)不生不灭的心,故与如来藏相 合。而如来藏其觉明妙照而常寂,能圆满遍照十方法界,故我由如来藏中 可起大自在妙用。

身不移动处所即可遍到十方世界。

由于我心是灭诸尘相合于本觉妙心,故能显发真如妙明之性。

而如来藏本来就是妙圆的真心。妙圆指妙明圆满遍照十方(即真空)。… (*)

非识大非空大。非地水火风诸大。此指如来藏非六大。

如来藏非六根,非六尘,非十二入,亦非十八界。

非明非无明,非明尽非无明尽等。尽是灭之义。这一段指如来藏非缘觉 所知的十二因缘法。

如来藏非声闻的四圣谛法所属。

此指如来藏亦非权教菩萨的有智有得所属。

布施。

持戒。

精进。

忍辱。

般若(智慧)。

到彼岸(到解脱之境)。

如来。

阿罗汉,亦称应供。

正遍知。

不生灭。

以上是如来藏就体性而言(即明妙),它是“非空、非心、……”,故 以“是什么”(即以可言说来形容它)来说都不对,因为如来藏是贯通世 间与出世间一切法(而“是”为世间有相之法所属)。

如来藏的元明心妙是指其“妙有”而言。…(**)

如来藏就妙用而言,它即是心,即是空大,亦即是四大。

以“是什么”来形容如来藏皆对(即之义),因为其用是贯穿世间与出 世间诸法之故。

此指就体用一如而言,如来藏是妙明心元,妙明是本妙元明也就是寂而 常照。心元是圆心妙心是照而常寂。也就是它是“真空妙有”(真空即妙 有,妙有即真空)。前面注解(*)是以体性而言,如来藏是“本妙圆心”, 本妙是本寂,圆心是圆照之心。故是“寂而常照”。而注解(**)是以 妙用而言,如来藏是“元明心妙”,元明是本元明妙,是照之义。心妙是 妙明之心,是寂,故是“照而常寂”。

就体用一如的实相而言,如来藏是“离是空”(离空)、“离非是空” (离非空)、“是是空”(是空)、“非是空”(非空)。离心离非,心 是心是非心……。

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众生。

即意识心,妄想心。

即众生本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本心(自性)。

比喻众生本具之“佛性”。

比喻妙智(妙修行法门以启妙智)。

此段是说释尊与富楼那尊者是皆有“佛性”,但尊者未证悟,本心未发, 故“汝暂举心,尘劳先起”(即汝一起心动念,烦恼即生。)。而本师已 得佛智,故能“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海印三昧发光是佛心之妙用。

无不同皆圆满。

独得妙明真常之心。

余习未尽。即无始以来所遗留下来的习气未断除。

演若达多是人名。此人看镜中像,以为镜中的头可以见自己的眉目,而 怪自己的头不能见自己的眉目。因此以为魑魅(山中水泽中的鬼),就无 故发狂奔走。

妙明的性觉(体性)圆满,明妙的本觉(照用)亦圆满。

“自性”的体性与照用是皆圆满真实,而既然尚有称为虚妄之想(即无 明)者,则其应没有原因,若有原因,则不能称为无明。无明是无中妄自 生有,众生是自己妄生诸多妄想,又以妄想生妄想,辗转以妄想为妄想之 因,经历无穷长的时间(尘劫),从迷积迷而感无明(或称为迷)。

无明无因本妄有,属虚妄的性质,其非真有无明的实体出生,当然,也 不能有什么可灭者。

诸佛得菩提(无上正觉者),如人梦醒,醒(比喻已破无明)时可说梦 中事,但心再精明亦不能取梦中物示人(因其虚妄非实有,在此比喻妄 想)。何况无明无因妄生,其体虚妄本无所有,如演若达多那里真有什么 因缘自怖其头而狂走?是他自己生妄想而害怕狂走。若他忽然停止狂走, 他的头也不是自外而得,若他未停止狂走,头也没有遗失。此中,以头比 喻不变的“自性”。无故狂走比喻无明虚妄无因。

你只要对世间相续、业果相续与众生相续三者能不执为实有,能对其所 生妄境不起“分别心”,则此三种“能缘”之心已断之故,此三种相续生 成之因亦不存在,则你心中如演若达多无故怖头狂走之因(无明)自然停止 (无明顿断)。无明既断(歇为断或伏之义),则菩提心(真心)自现。 (此即观世间如幻之法)

辛劳刻苦用功去修证。

“斯”指前面所说“现说杀盗淫三缘断故,三因不生”,此即“因缘”, “如来顿弃因缘”,是指释尊说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闻佛说诸法因缘生灭。

阿难等人一直深信诸法因缘生灭,佛说菩提不从因缘生,则他们就以为 菩提(第一义)是外道拘舍梨等说的“自然生”。

开示阐发迷惑烦闷。

释尊在此要详述自性、无明、因缘与自然的意义。释尊说:演若达多狂 性(比喻无明)的因缘若得消除,则其不狂性(喻自性)自然出现,你所 说因缘、自然的道理终究(穷)应是如此吧?

演若达多的头(喻自性)本来自己就有。(头本自然有,本来自有其头, 无头则非自然有之义。)是什么因缘之故使他害怕非自己的头而发狂奔 走?(此比喻自性本不生灭,以何因缘会由其生出无明。)

若演若达多自己本有的头,由于因缘而狂走,则此头何不由于因缘而失 狂性(即不再狂走)?其头不失,狂怖乃妄想所生,头未曾有变易,何必 靠什么因缘再得本头。(此破自性因缘而生无明与由因缘破无明而得自 性。)

此段破无明(狂性)自然而生之说。 若“狂怖”自然就存在,那不狂走之时,此“狂怖”潜藏在那里?若“不 狂怖”是自然本有,头本身又没有虚妄之想,既不狂怖,如何会狂走?(此 中不狂比喻无无明)

若悟头是本有之理(比喻自性本不生灭之理)及识知狂走是妄想(比喻 悟无明乃妄起无因),则说狂走是演若达多的头由于某些因缘所起或自然 而生,这些都是戏论(只有言说没有实义)。

自性是本有,故我说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能缘之心若俱断,三相 生起之因亦无,则无明顿断,此即菩提心。(对境妄起此三相即是无明之 故)

我们所说“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是为方便而假说之生灭,实际是 生与灭俱消失(俱尽之义)。此没有世间人所了解的生与灭的功用。

前文所说“狂性因缘若得除灭,则不狂性自然而出”这相当于此处生灭 心灭自然心生。 “自然心”生也是一种相对性的生灭(自性属绝对性,属不生不灭性), “自然心”是我们心中起“无生灭”这种意识心(也如同世间之有无,此 无乃我们心中生起无有之念,非真无念,真无念不但无念要除,无无念之 念亦无),这种“无生灭”即名为自然。

“和”指两种以上不同之物混杂在一起。“合”亦是诸物体之混和,但 彼此间必须相合,如茶杯与其盖相合。

本然与非本然,和合与非和合,非和合与非本然(合然俱离),离“和 合”、合“和合”、离本然与合本然四者俱非(离合俱非之义)。本然就 是自然,和合即因缘。离合俱非的离是“非”义,其合即“是”义。 这句话的含义是说:“自性”若说是因缘或自然,那都是戏论。说其是自 然亦非自然,是因缘亦非因缘,非自然亦非因缘,进而“非自然、非因缘、 是自然、是因缘”四者亦俱非,这种句法来表达方可假名为“无戏论法”。

三果罗汉。

在释尊处精进修行。

“爱河”指阿难与摩登伽女五百世夫妻之爱。

使阿难得以解脱生死。

秘密不可思议微妙庄严的无上大法。

与罗罗及其母耶输陀罗。前者是佛的儿子,后者是佛未出家时的妻子。

见闻分别。

提拔奖励。

沈沦滞留世间之人。

妙觉明心指佛的“法身”。十方国土指应化土。妙觉王指报身佛。清净 宝严妙觉王刹指报土之清净万宝庄严。此句是说如来藏中含佛之三身及报 土、化土。

如来责阿难若不修习,只靠多闻是没有什么用的。

大宅比喻如来藏,宅中有诸佛三身及报化土,但要得其门而入,否则亦 没有用。

从根本发心修行之路。

畴习指无始以来,攀缘指攀缘心。陀罗尼法是总持大法。

与会大众一心一意。

三摩提指假观的修行法门。不生疲倦指能精进修行。

应当先明了发觉你修行最初的发心(因地心)是真心或是妄心,此二者 将会决定你未来证果的成败,故称为“二决定义”。对此二者的真义要彻 底明了。“二决定义”下文会有详细说明。

“果地觉”即法身佛,转八识成三身四智者。觉即正等正觉。因地以真 心起修则果地为不生不灭之清净佛果,反之,以生灭心起修,想得不生灭 的佛果是不可能,这就是文中所称同异之义。

观照明白生灭变化的物质世界(器世间)。

真心分为见闻觉知。

始于识阴,终于色阴。

五种重叠(即下文之五浊)浑然不清。

法尔即本性。

浑浊之相状。

“空见不分”即无法分出虚空与眼见之界限。 “有空无体”是若只有空而无见,则无以明“空体”。 “有见无觉”是若有见而无空,则没有觉的对象。 “相织妄成”是空与见二者如布之经纬交织,密而不分,虚妄而成。即真 心的见性与虚空二者相织妄成劫浊。

你的肉身是抟取四大为身体。因肉身之故,真心形成六个分隔的功能(即 眼见、耳闻、……、意知),彼此不通留为障碍。四大似乎转成有觉知之 性(此虚妄之错觉)。如此,真心之觉受性、肉身的四根(耳鼻舌身)及 四种妄尘交织而为见浊(见浊与受蕴有关)。

“忆识诵习”是记忆过去,认识现前与诵习未来,此皆第六识之功用。 “性发知见,容现六尘”是第六识之性质,是阐发心中之知见,其容貌(即 所想、所现)为现六尘之相(第六识之所识不出六尘之相)。“离尘无相, 离体无性”是说若离六尘则无“识之相”可得,若离识体(指妄识)则六 尘应无体性。“相织妄成,名烦恼浊”是说真心的知性、意根及六尘交织 而妄成烦恼浊。

“生灭不停”指内心生生灭灭永无休止(此为第七识的状况)。“知见 每欲留于世间”是说人之所知所见每欲想要留在世间,“业运常迁于国 土”是说因无常及业力运作之故,知见(身心)却常因轮转而迁于诸国 土,此二句义为无常是不可免。“相织妄成众生浊”是真心之“动”性与 无常之生灭二者交织妄成第四重的众生浊。

汝等见闻觉知六种识性原本没有什么不同(即原为一精明),但由于有 肉身之六根与六尘相接触,此一精明(真心)被众尘所隔越(因妄起分别 执实之故),所以本无不同而妄生不同(无状异生之义)。原本一体成六 用、六用元一体(性中相知之义),但成六用时,彼此于不同范围内各自 起功用,不相越踰(用中相背之义)。真心无法判别六用之同异(失准之 义),真心与此种“区隔作用”相交织而成第五重之命浊。(真心之六用 称为同,六根六尘分隔成之六用称为异。真心因为此浊而成为第八识。)

见闻觉知指在众生位之人。“如来常乐我净”指修成之报身佛,报身佛 其体真常不变,真乐无烦恼,真我无终,真净无染。

“死生根本”即意识心。“圆湛性成”是圆满周遍、湛然常住、体性现 成之佛性,即“真心”之义。此句话是说:阿难你想由众生修成如来果位, 就必须选择依不生灭的真心而生的意识心,先择一起修。由此内照湛然之 自性(湛旋之义)以转意识心之虚妄生灭性质。如此才能降伏妄心还归到 本元觉性(即真心),得本妙真如。(元明觉之义,此为初入空之人所悟 者。)以此不生不灭的真心为因地心起修,出菩提路修成菩萨,终究圆满 修证成果地之位。

即破枝末无明之见道位。(还用靠定力破尘沙无明才能证阿罗汉)

破根本无明所证道果如水得清明精纯之相。

此段详释第二决定义,第二要义是要详细审知烦恼的来源。

指发业无明与润生无明。发业无明指能显发今生之善恶诸业之无明,如 十二因缘中之无明(为过去之惑)。润生无明是使我们得今生的正报与依 报的无明(即润今生之用者)。

何“处”颠倒之“处”尚不知道。

碎裂。

即六根。

六根妄执六尘以为实有,因此障碍真心,而妄生众生世界。“家宝”比 喻真心。

时间。

空间。

迁流的数目有三(即过去、现在、未来)。

一切众生乃四大五蕴交织妄想所生成。

在根与识之中,“世”与“界”彼此互相涉入,如贸易般迁流不息(即 人感觉到有时间、空间的观念存在。)

空间(界之义)的特性设定为十个方位,由定方位即可明了。

世间之人只须看东西南北,上下乃在此四方之上方与下方,不须再定位 (上下无位之义)。

四数指东西南北。中间无须再定方位,只要定出四方,其对偶相交之处 即中,故说无定方。

四数(东西南北)与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互相涉入,三世四方, 四方三世,转来转去都是十二。

第一叠是三世四方与四方三世。 三世四方之义为: 现在的东方,现在的西方,现在的南方,现在的北方。 过去的东方,过去的西方,过去的南方,过去的北方。 未来的东方,未来的西方,未来的南方,未来的北方。 以上共计十二个“世方”。约略计为十“世方”。同理有“东方的现在” 等共计十二个“方世”,也略计为十“方世”。第二叠是十“世方”乘十 “方世”计有一百“世方”“方世”。 第三叠是一百“世方”“方世”再乘十世方则有一千,称为“流变三叠。” 第一叠为十,第二叠变为一百,第三叠变为一千,故称“一十百千”。

众生的色身(身与妄心)因由世与界相涉而成,世界相涉总共约有一千 二百种方式(实际12×12×12=1728),则众生六根之功能德用(此处功 德之义),各根最多亦有1200个方式,这是以时间、空间来“数量化” 六根之功用。

若把眼根之功能分成四份(前、后、左、右),眼只能见前方及左右各 三分之二,故其功德为前方300,左、右各200,共为700。若分 成六份(即前、后、上、下及左、右)则其功德为前200,上下各20 0,左右各约为135,总数为870,故在此约略称800功德。

而缺(阙之义)中间交接之际。

言有各种方言之分。

身体的触觉可识知违情与顺情(如热时触冰为顺情之触。冬天触冰则为 违情之触。)。身根与尘相合与相离时能有触觉,但在离与合之中间(中 之义)则不知,则离时功德为一分,与合时功德一起计算则有二分。验看 身根的功德三分中缺一分,故共有八百功德(1200的三分之二)。

返回穷究六尘之流到其根源不生不灭之处。

此段释尊要阿难慎选六根,何者易修入圆通。“谁合谁离”是六根中何 者为合知,何者为离知?与尘相触而知称为“合知”,六根之鼻、舌、身 属此合知。反之称为离知,六根之眼、耳、意属离知。

指属离知的诸根中,那一根深隐难修,那一根浅显易入,大概而言,意 根难修,眼耳易入。

圆通与圆满同义。耳根具有1200功德,故为圆满,眼根只有800 功德,为不圆满,故耳根最好。

炽然猛烈的妄想业识之流。

能由圆通根(如耳根)与不圆通根起修,证果所需时间是日与劫之差别 (倍数)。

我今完备显示六根湛圆明性。本来所有功德的数量如上所说。

本经后面所述二十五圆通即由十八界及七大起修。

只要能在六根中选一根返照深入,由此一根能达到无妄(即达空)之 境,则所有六根同时清净。(例如由耳根入空,则耳能见、能知、能闻、……, 六用具可由根而生。)

即初果罗汉,又称预流果

见惑(即现习之惑)。详细内容请参阅“小乘佛法”或佛学辞典。

六根贪著六尘,故无始以来聚积虚妄习气(属我执),即一般书中所称 的思惑(详见药师山通讯)。此种思惑(彼之义)要在“修道位”(修之 义)才能断除。(断我执即断现习的见惑与断积习的思惑,见惑有八十八 品,思惑有八十一品。)

指除见思惑之外,尚有“无明惑”存在,无明有尘沙无明、根本无明与 无始无明。此中又有业相、转相、现相等所谓三粗六细无明之相(详细内 容请参阅大乘起信论),称“生住异灭”。

以上这些无明惑的分际界限(剂之义)是数目繁多,头绪纷飞,非汝能 知。(头数之义)

头怎么不会行走。

足怎么不会说话。

钦奉事承。

即非一是六、非六是一。六用不同,故说非一是六。原为一精明,故非 六是一。

故于圆满湛明(即本心)之中,妄自生起是一是六之义。

汝(指阿难)得初果,入道流,能逆六尘,不入六尘之流,故六尘销亡。 (即能达眼不见色、耳不闻声、……)但尚未亡其根源。(应是指第八识) 销六根不入六尘乃五蕴身之功用不起,其源是第八识。

比喻人之六根。

比喻本心。

“妙圆”指真如原来之圆明。“黏”,执著之义,黏湛表示极为执著。 “发见”是发生眼之见,即眼识。“见精”即眼识。“见精映色,结色成 根”是眼识对色尘,与色尘结合而成细腻根(即胜义根,属五蕴身)。“根 元目为清净四大”,即细腻根之源名(目之义)为清净四大(即清净四大 所成)。“因名眼体,如葡萄朵”是依(因之义)此细腻根者名为眼体(即 肉体之眼根),就像葡萄子的形状。“浮根四尘”,浮根为浮尘根之简称, 即肉眼,肉眼为四种尘所成。(肉眼为物质,为色、香、味、触四尘所成。) “流逸奔色”指肉眼与五蕴身的见精会攀缘色尘,如流水不息,如马奔腾 不止。

取之义。

月初之半圆月形。

是一种两头大中间细中空的皮制品,状如人之身体。

知觉作用。

法尘。

即意根(大脑)。

由本觉妙明圆心。

因为有无明而妄起“明觉”。

以致失去觉明的真精了明之性。

黏妄指六根沾上妄想之义。“发光”指六根对六尘而妄生六用之光。即 六根本无知觉,但因沾妄识故眼能见、耳能闻乃至意能知,故以“光”形 容。六用既形成,真如之真精明性丧失,故离明暗之相,不再有“见之体” 存在,“体”指真如。

“恬”指舌头本来无味的状况。“变”指舌尝东西后变为有味。这句话 是说若非尝与恬就没有舌尝之性存在。(六用不离六尘)

如前文所言,你只要心不顺著明暗动静等十二种尘相而随意拔取六根中 之任一根(即任选择一根门起心修行)。使脱离对尘境之执著(黏之义) 而返向“内照”(内伏之义)。内照到本心(元真之义),开发本心光明 耀目之性(即十方圆明),此耀性阐发明了,其余五种妄执(五黏之义) 即相应脱拔而获圆通,到此即可了脱生死。

此段话告诉我们,要不执著六尘之相才能得六根互用的自在神通。“循 根”是“顺流”之义,即六根随六尘走,如眼见色则心执著色,心被境转 之义,“明不循根”即要明白“不循根”的道理。“寄根”是“心自主” 的借根去作妙用。例如由本心自主借用眼根去看。“寄根明发”是由本心 借根明白显发其之妙用。由自心起用则由六根之“门头”进入诸根,可使 六根互相为用而不再“六用分隔”。

因无目,释尊教他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借半个头而生“见”,这 是“寄头明发”。(也就是借身根去看!)

此龙“借角而听”。

雪山之河的女神。

舜若多神是一位虚空神,此神没有身体,也就没有触觉,释尊放光使他 暂有身触。

若已圆满脱拔。

即由本心起用之光(指已圆通以后能住于十方圆明之中)。

虚妄(浮之义)之尘境。

此已在“中观”之境界。“应念”是随自己的心念(指由本心而生之 念)。“化成无上知觉”是完全了知真相之义。达中观之境界必须完全破 各种无明(包括无始无明)使“内外”相通,则他在入定中即能了知世间 一切变化相的真相。

头与足相类似,即头足不分之义。

因为没有光明而看不见,但由于知觉相同,我们还是可以一一的分辨头 与足。

如同没有光明而能自发光明。(比喻本心的真知觉)

由内照之力使根尘归空(销之义),如此则五蕴(觉明之义)怎么会不 转变成圆妙本心?

因地觉心是修行最初所发之心。常住即不生不灭之义。

真心。

阿难说见听(即见闻觉知六用)离明暗通塞诸尘相毕竟无“体”,这是 阿难误解释尊之意,诸相之“体性”即自性(空、菩提等同名),不是“无 体”。释尊说诸相“无体”是说诸相乃和合而有,由自性如幻所生,是“虚 妄有”,没有不变之体性,即诸法无常之义。

阿难怀疑,由见闻觉知返照修行,见闻觉知虚妄毕竟空无(断灭之义), 以此断灭心起修如何可得不生不灭之佛果。

眼见毕竟是空无,就像若没有眼前之尘境,心念自己的体性就消灭(即 无体性)。

进思退想循环反覆微细推求。

根本。

释尊先前说本心是湛然精纯圆满常住不生不灭,但现在又说诸相体性空 无,这两种讲法完全不同,是违背诚信之言,那如同开玩笑(戏论之义), 怎么说如来是讲真实语之人?

蒙塞。

认妄当真称为颠倒,“真倒”是真颠倒,也就是把真怀疑为妄,这句话 是说阿难未尽无明、业障,由于心中只知颠倒之故(所因),真倒现前, 以致不能识得真实之理。

真诚的心,即内心。

听到声音吗?

阿难他们对钟声之事,一下说都“闻到”,又说都“听到”,回答得不 确定,故说报答不定。

不是因为你要闻声音才有生灭。

常指闻性,断指声音(妄相)。

人睡时闻到舂米声却以为是钟鼓声,“闻声”是来自“闻性”,是人的 本心所有。而钟声、鼓声等是尘相,是意识心(即梦中独头意识)之分别 而有的。人睡时不记得动静通塞诸种尘相,沈睡之中也不会想到肉身的器 官,但尚能闻声,故“闻性”是离根尘而常住不生灭。

指本心而言。

本来所有之真常本心。

“尘相”是执尘境以为实有之妄想。“识情”是内心起妄识以为真有情 存在。尘垢是形容真心所受之污染。

指修行之心。

本文链接:楞严经讲解

上一篇:楞严经全文多少字

下一篇:助印楞严经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