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楞严经原文

楞严经讲解

卷九

指男女欲爱染著。

离男女欲爱之心显现。

爱之乐之并随顺之,“之”指诸戒律仪轨。

是人应时常能以梵德教化他人。

戒禁清净加上有智慧(明悟之义)。

指初禅三天(三之义)之色身与禅乐都胜过下界诸天之义。

指欲界诸漏皆不能动。漏为烦恼之义。

寂静湛然而生光明。这一类心寂而身体放光明的天人属少光天。

指“无量光天”的天人,由于定力胜于少光天,天人的身光彼此间互相 照耀(相然之义)。

取用(吸之义)执持因甚深禅定而圆成之光明(圆光之义),成为教化 天众之音体(教体之义,即此天以光为音声),以此光显发及教化清净教 义,并以此光成就无量之应用,此类众生名光音天。

担忧悬挂之心,指怕坠落到下界之心。

初禅虽得漏心(即烦恼心)不动但尚不能降伏,到二禅则已能降伏一切 烦恼心。“粗漏”指初禅“爱”禅乐之心,二禅天人能以定力使前五识不 起现行,故火灾不能到。但尚有水灾,因内心尚有禅“喜”之水。

指前之光音天人。

以圆满之身体光明成就为音声,并披发此音声以显露妙理。

依此教理发心行精进之行,终能通达喜心皆灭寂静禅乐现前之境界(通 寂灭乐之义,此寂灭是寂静的识心,非本心之寂灭相)。这一类天人叫少 净天。

此天定力更深,心中现净与空,且净空皆无边际。

因净空无际,自觉身心犹如虚空无有障碍,故身心有轻安感,成为寂静 之禅乐。

此天定力更进,不但身心成净与空,且因定力之故,境随定变,世界亦 成净与空故称“一切圆净”。

清净之功德成就,妙乐胜境现前远超(托者脱之义,脱是脱出,超脱) 一般境界。这是寂灭乐的最高境界(归之义)。

指三禅三天的殊胜境界之流。

初禅烦恼不逼但未得随顺。二禅忧悬不逼五识已伏得初随顺,三禅已伏 六识得大随顺。

前二禅有喜心动念故身心不安稳,三禅离喜心得静心所生之乐,故称身 心安稳得无量乐。

心在动虽乐亦属喜,心静则虽喜亦属乐,故在静的安稳心中,双喜皆具。

三禅名“离喜妙乐地”,九地中之第四地,风灾可至,但水火二灾不能 到。 附注:二禅名“定生喜乐地”,九地中之第三地,火灾不能到,但水灾与 风灾可到。初禅名“离生喜乐地”(因离淫欲故),乃九地中之第二地, 即离欲界诸苦而生于清净喜乐之地,劫尽时火灾会到。 附注:禅定中的禅乐有喜与乐二种,喜是粗心而乐是细心,喜是动心而乐 是静心。初、二禅属喜心而到三禅才有乐心。到四禅舍一切苦与乐得清净 为主要。 附注:以下讲四禅之九天。

指三禅之众生。

身心已不被烦恼所逼迫。

觉知到禅定之乐不是可以常住的。久住于乐必定变坏。故顿时舍弃苦乐 二心。这种天人叫“福生天”。

前“舍”之心未圆融,到此时“舍”苦乐之定力增加,故称舍心圆融。

对胜境之了解(胜解之义)甚为清楚,故能持心清净而不染此种胜境。

能圆融舍心则所得净福是无有遮限(即无限)的,此天人就在此种状况 时心中得微妙自在随顺之境。此中“随顺”指心中境界能随已意顺从已 心。这一类叫“福爱天”。

指“福爱天”之天人舍苦乐得大随顺之心。

因定力而发生无量清净光明。

禅定之净福圆满,定德清明。(禅定有清净之福报与定之功德)。

能修证而安住于此种境界中则称为“广果天”。也就是在福爱天的无量 净光中,更进一步增修福德使达圆明称广果天。

在福乐天的大随顺心中,苦乐皆厌,专精于“舍苦乐之心”的研究。

如此继续不停一直要穷究舍苦乐之道。

舍定成就,使其身心二者皆断灭,心思缘虑(即思想)若寒灰凝固不动, 如此达五百劫之久。

这种人是以双厌苦乐的生灭心(即意识心)为本修因,果地不可能得到 (发明之义)不生不灭之性质,故此天人在五百劫的最初半劫修成“无想 定”(灭之义),而到五百劫的最后半劫(即499点5劫时),“无想 定”已坏,其思想复生,这一类叫“无想天”。

四禅天是以“舍一切苦乐之定力而成就,苦乐双亡,故火水风三灾皆不 能坏。

“此”指第四禅天,在四禅天中尚有五个“不还天”此为三果罗汉(即 阿那含)所居之处。他们在此断七十二品思惑以证阿罗汉果位。

即欲界九品思惑。(详见小乘佛法)。

五不还天与四禅相同,是苦乐俱舍,故下界(指三禅以下)没有可居之 处(因三禅以下不能苦乐俱舍之故)。

故于苦乐俱舍的四禅天众同分之中安立居处。 附注:“不还天”是由于已修证三果,不再回欲界受生故称“不还”。“不 还天”有五天的原因是因为三果罗汉各有不同的修行方法之故(虽是苦乐 皆舍)。又由于这些天众都属清净者故又称“五净居天”。

此天以前开始时厌苦欣乐,厌苦与欣喜二心于心中交战(交之义),到 此时苦乐双灭故称“斗心不交”。

烦是烦恼,心中不安之义。“无烦天”是心无烦恼初得清凉之义。

“机”是动机。“括”是收括、收回之义。“独行”指心中只有一个 “舍”念在行。“机括独行”即心中一切动机收回唯存舍念(即除舍念外 心中不入他念)。“研交无地”是研究此一舍念则发现亦无有可与其交通 之地(即此一舍念亦不可得之义)。此天名“无热天”,微烦叫热,微烦 亦无则称“无热”。

精妙所见圆明澄彻。

精妙的“见”现前就如同陶师制陶,亦如铸匠融金造像,一切运作皆自 然无碍,此种名善现天(即善能以定慧力随心所欲变现诸色相)。

“究竟”是穷究之义。“群几”是一群中的几个。此句是“穷究多念归 到一念”之义。(即万念归一念)。

即穷究色性之性(即虚空之性)到无边际(即不断穷究下去)则此众生 心中必现极微色之相,此名“色究竟天”。由于色是依虚空而有,“色性” 即色之性,故“色性之性”(色性性之义)即虚空性。当心由万念归一念 时,色亦由粗(色性)穷究到细(虚空性),再往下穷究下去则可达极微 色。心能至此则名“色究竟天”。

指第四禅天中之四位天王(即福生天王、福爱天王、广果天王与无想天 王)。

上之四天王属有漏凡夫,而五不还天是修无漏的三果罗汉所居,圣凡不 同,故四位天王只知有五不还天,但不能知见。

以上十八个清净梵天皆清净无伴侣(即没有身体之相交缠相淫欲)故称 “独行无交”。但由于他们尚有色质化生的身体存在故称未尽形(身形之 义)累。

“顶”指色界之顶,即色究竟天。因此处与无色界相邻故称色界之边际。

若于苦乐皆舍的心中能阐发明白“不入顽空之智”(智慧之义),此智 慧之心光圆明通达,三果圣者便出离有漏尘界(断一切思惑),证偏空理 而成阿罗汉。若能起慈悲心进入菩萨道中,则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附注:下面讲“无色界”的四空天,这是色究竟天过后的另一条“路”。 无色界的四天,其正报(即身心)与依报(周遭世界)皆没有“业果色” (由业报而有之色相),但尚有“定果色”(由修定而成之色相)。四天 皆依偏空修进。(一)厌色依空(即灭色归空)称空处天(又称空无边处 天)。(二)厌空依识(即灭空归识)称识处天。(三)色空识三者皆灭 而依识性(即第八识)称无所有处。(四)依识性以灭穷研而不得真灭 (即依第八识不断穷究,但仍旧在识的层次,最终只到第八识的后缘,但 未破第八识),此名非想非非想处。

诸色碍已消失,无碍之“无”亦灭,心中只留阿赖耶识及末那识半分微 细存在,此名为识处天。此中“半分微细”之义如下:第七识外接第六识 内认第八识以为“我”,今色既消亡则外接已无存,外接为粗相,故末那 识(第七识)内外二分之中,只剩内认之半分微细相。

“识心”指半分末那微细的觉知。即第七识不动称为“识心都灭”。此 时觉得十方寂静冥然,无有所往(攸往,即不再内进入之义)。此状况只 有留第八识称为无所有处天。 附注:无所有处天之色空识皆灭的识是指第七识之动觉。

“识性”即第八识(真识性是“本心”,但无色界凡夫不明,以为第八 识其性坚固难动,即是识性!)。

以为第八识是坚固不动的,故以灭尽定之力(灭之义)来穷究,于无可 尽的本心之中(因为本心无相,不生不灭,无尽无不尽)强行发宣欲尽其 性(想看其尽头探其根源,但本心非有根源可探!)

以有相(指第八识)欲穷尽无相(指本心)当无所成,只能到达识性 (指第八识)的后缘上,故出现似存非存,若尽非尽之相,此名非想非非 想处。

即此四空天众生,穷究虚空只欲使一切归空无,但不能穷究到虚空的理 体(即本心)。

指由前所说之“五不还天”修断惑证圣道,穷究空理而来(穷之义), 经历此四空天而证阿罗汉(断尽三十六品思惑而了生死者),这一类叫 “不回心钝阿罗汉”。此中“钝”是相对于前所说由色界顶直接回心之 “利根”阿罗汉而言,“钝根”者经此四空天要多二十万大劫之久!此中 说“不回心”是指不早由色界顶回离顽空成阿罗汉之义。

若从前面所说的无想天穷究顽空不回归到本心,则迷于有漏三界之中而 不闻有本心之事则便又入轮回之中。

业力与果报互相酬答,即诸天的天人是人间凡夫修各种有漏善业成或禅 定(即凡夫之作业)而得到的酬报答谢(即果报之比喻)。果报享尽则入 轮回。

诸天的天王不是凡夫(如一般天人)而是大乘之菩萨,他们由定中而起 神通妙用(游之义),现天王之身行菩萨道以功德回向成佛果位(圣伦之 义),于修行路中渐次增进。

四空天无业果色故色身灭,识心不起,故心亦灭(第七识不动之故)。

定中所现“定果色”随心化依报正报而自在受用。此定果色现前称“定 性现前”。

即出定之时亦无欲界、色界所感之业报果色。 附注:由禅定而生之果报称“定果”。定果所生正、依二报称“定果色”。 由业障而来之果报称“业果”,业果所生正依二报称“业果色”。定果色 空寂亦属有漏。

由初空处到非想非非想处,三界之终点(终之义),名无色界。无色界 众生八识亦在只是压抑不用而已。据说无色界天人,以圣眼看它说如中阴 身,高约三尺,称为“识神”。

不了悟妙明真心(本心)。

虚妄有的三界。

在三界中复随妄业轮回于七趣受报。诸有情众生(补特伽罗之义)各从 其所造之业而受其类之果报。

阿修罗是六道众生之一,译为“非天”,此道众生有天福报但无天之德 性。嗔恨心重,好胜心强,男丑女多貌美,在天人鬼畜四道之中皆有阿修 罗存在。(详细见药师山讲义:佛学的世界观。)

以护佛法之力,乘神通入于虚空之中。

若于天道中,德性降落,坠落于修罗道中,(色界天若梵行有亏损或欲 界天情欲稍增都是降德),这是修罗居住在日月宫附近,属胎生,是“人 界阿修罗”。

能掌控世间之谓,即其能驱役鬼神、祸福人间之义。

神通之力洞彻诸天,无有布畏。

此修罗神通力高,故能与梵王、帝释与四天王天争战夺权。

为化生类众生,是“天道阿修罗”。

“畜生道阿修罗”生长在大海中心,经常下沈到冰洞穴口,白天会游于 虚空中,夜晚回到水中睡觉,这一类阿修罗是畜生类众生。

及。

我们若精细研究这七趣众生(指地狱、鬼、畜生、人、神仙、天及阿修 罗),就知道他们都是无明(昏沈之义)而起的虚妄有相(有为相之 义),皆因妄想而虚妄有生,因妄想而随业轮转。由寂(妙之义)照(圆 明之义)不生不灭无作无为的本心来看,这些都像空华,虚空中眼病妄见 的花朵(空华之义)本来就没有著落处,只是一种虚妄相而已,更无有根 本头绪可循(可研究)。

指杀盗淫。

心中有杀盗淫者称为鬼类(伦之义)。心中无杀盗淫者称天类。

“有”与“无”互相倾轧则是引发轮回的体性(即众生心中有时起杀盗 淫之心,有时灭杀盗淫之心,如此起灭不止,互相倾轧,这是轮回的体性。)

若得以修习妙耳根圆通(妙之义)发楞严大定(发三摩提之义),则无 七趣之生灭(妙常之义),亦无七趣之轮回(妙寂之义)。

有杀盗淫与无杀盗淫二者皆无有(有无二无之义),且“无此二者之 心”(无二之义)亦灭除(即无有三恶与无无三恶之心亦使之无)。

如此,心中连不杀、不偷、不盗之心亦无,何况会有杀盗淫之事。(即 心中杀盗淫之念已灭,何来什么有杀盗淫、无杀盗淫之事。)

即杀盗淫三者。

各各有私造别业。

因各各私造别业,则大家的别业中有相同者(同分之义),那果报就非 无定处(即别业同报之义)。这是释尊回答阿难尊者地狱是否有定处之问 题。

但这一切皆源于最初自心妄想而生无明之故。妄想之发生是没有原因 (生妄无因之义),亦无处可探寻究竟(即妄想就是妄想,没有什么原因 可说)。

勉、勤之义。

三种无明、即杀盗淫三无明、执杀盗淫三业以为实有之义。

杀盗淫三种恶习气(即业障)若不灭除。

妄本属虚伪,但若三恶习气未断而欲想除妄则是妄上加妄(倍加虚伪之 义)。 附注:有人自称“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可以喝酒吃肉。若他三恶 已断到达前文所说“有无二无”,那也许没有问题,但对三恶之业障尚存 之人而言,自称酒肉是妄可以不著,那就是妄上加妄的无知慢人,我们不 能不小心引以为戒。破无明与消业障是修行中很重要的工作,大家要努力 去做。

你的妄想乃无明所造成,非菩提心本有(故说非菩提心的过错)。

楞严大定之法门已开示完毕,释尊将下法座,但由于尚有要事未交代完 毕,释尊就在狮子形状,贵重如七宝的法座上回转如紫金山金光闪烁的身 体,再来给大家开示( 倚是没有人请问就自己出言开示之义)。此中床、 几(如茶几状)分别是指法座中身体坐的与手依靠的部份。 附注:以下是释尊开示修禅定中的五十种魔相。

修直入本心的禅定及修由空起用的观照(毗婆舍那之义)之中所出现微 细难知的魔事。

魔事的种类包括:(一)修心之法不正确以至落入邪知邪见(二)各种 阴魔,有的只是自心所现,有的自心出问题又被外来的天魔、鬼神、魑魅 等侵入,以至心中不清,认贼为子(即误认这些天魔、鬼、神等为佛菩萨 之义),(三)得少为足,未证果位就说已证到果位者。

无闻比丘(一位出家众之名)修行到四禅天,但自以为已证到阿罗汉, 不再受身。但当其天报享尽衰相现前之时,就毁谤阿罗汉,说阿罗汉不受 后有是胡乱语,而妄言阿罗汉亦要受后有。

本觉(理佛、真如)之寂而常照(妙明之义)及其照用(觉圆之义)之 心体(亦此真如)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

真如(理之义)起无明(迷之义)为徵结(咎之义)。

因无明(痴爱之义)而发生妄明(生之义)。

妄明之中偏执迷妄之明相则生虚空(空性之义)。

迷妄中更化迷妄,如此迷妄更增,异中生同,同中立异等如此而有世界。

指这些无数的有漏国土(即国土中的众生皆未脱轮回者),都是因迷真 起妄(顽之义),由妄想而在空中安立的。

天空之义。

你们之中有一人回归到本心开悟现性(发真归元之义),则十方虚空在 其心内皆都销毁。虚空中所有的国土那有不振裂的道理,你们修禅定要精 进常住于空中(饰三摩地之义,即严格的使自己在定中,就如装饰自己在 定中)。则你们与十方菩萨与诸无漏大阿罗汉之心彼此精通合(心精通  之义),在开悟之地当下彼此湛然明白(当处湛然之义,即在常寂光土 内彼此湛然通达)。此时,一切魔王、鬼神、诸天皆见其宫殿无缘无故就 崩裂。有人在此问两个问题:(一)各人的世界乃其自心所现,个人归空 则其心中的世界消毁,但何以影响到他人及鬼神等?(二)诸佛很多早已 成佛,但为何虚空不殒,魔宫尚在?对此二问题个人的解释如下:(一) 精神世界因“名色”才存在(但物质世界尚有其他条件),若“名色”中 某一名相除去,则与此相关的精神世界亦消失(对此人而言)。(二)若 某甲的名色中有天宫存在,且与其有缘的天众安住其中,若今某甲开悟入 空,则天宫将消失,此与其有缘的天众亦不得安住。(三)若甲、乙、丙、 丁四人之名色中皆有天宫存在(为四人共有),则会有与此四人皆有缘的 天众来住。若四人中某甲开悟入空则天宫不会消失,但其“支持力量”将 少掉四分之一(只剩乙、丙、丁之支持)。(四)由以上的道理推之,今 之魔宫在世间众生的名色之中大皆存在;魔宫势力愈大者表示有更多众生 在“支持”它。若其支持者中有想发心学佛,诸魔怕因其开悟入空后,支 持者减少,故会干扰他。此外,诸魔对有大福报的支持者更是怕其逃掉。

振摇开坼。

迁移讹变。

尘界。

于你入定之时。

皆。

他们(指诸魔鬼)在有相生灭的尘界里,而你在妙觉真定之中。

诸魔等虽有五种神通力,但只是你的客人,不能扰乱你。

会造成破坏扰乱的是你心中五阴的主人(五蕴身之主,即本心)。主人 若迷失则客人就得方便加以扰乱破坏。

阴境消失入于光明。

若心中不是明白了悟而被阴境所迷惑。

虽是眇小下劣。

她以梵天咒害你。

“此”指天魔(由梵天咒招来者)。“隳”是害或坏之义。“宝觉全身” 是整个人宝贵的知觉意念。“忽逢籍没”是说犯了天威被消去官籍并没收 其家财之谓。“宛转飘零”是形容由官家之有财有势而成为飘零没落一无 所有之义。

指一切妄念。

即诸念离,妄念若尽则自然离一切妄念。

在一切时一切处心中皆精纯不杂明白不昧。

外境之动静二相皆不能移,识之起(忆之义)与灭(忘之义)亦不能 变。

修行人之心应安住此境界(由上述功夫著手)入三摩地中(即正定现 前)。

但定力不够的人,尚为色阴所覆盖,故犹如明眼人处于幽暗之中,虽六 精明之体性(精性之义,即本心)微妙清净,但色阴未破之故,心光未发, 此状态称为色阴区隔覆盖(区宇之义)。此在耳根圆通中约发生在动静二 相了然不生之时。

“十方洞开”指内心清明之境界,即达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之境。

劫浊是本心的“见”用生浊相。

观色阴之由来,乃是当真心对色尘而空与见分不清楚之时(如泥水), 坚执欲“见”,以致结暗为色(此暗相即色阴)。 附注:以下讲色阴的十种现象,第一种是“身体能出离障碍”。

“此中”是指修行人入禅定而在色阴将破未破之际,寂照并行之时,此 时如明眼人处大幽暗的室中,眼前黑暗(但不是无明黑漆筒之境界)。

若在前述的大幽暗之中,妄起心念去精细研究妙明闻性(即本心),而 “知”(其实是妄知)此闻性不是四大所织造(本心非四大所成之义), 则顷刻之间(少选)觉得身体能离一切障碍。(此乃定中精研四大皆无的 心力所成就,亦妄想所成。)

上述境界叫“精明流溢前境”。此中“精明”指心精(即自性之体)妙 明(即自性的妙用)。精明流溢前境是说自性妙见的心光流泄溢出到现前 根尘之境。也就是说“身能离障碍”是精明流溢前境所致。

这境界只是本心之妙见用暂时如此,不是已证圣果。

这种境界若不当作是已证圣果之心(圣心之义)则可以说是好的境界 (因为可印证修行的过程正确,且自己已有相当定力)。遇此境界要不执 著以平常心继续内观返照,若把它当作己证圣果的想法(圣解之义),则 将落诸邪见之坑。 附注:下述色阴之第二相状“其身内彻拾出蛲蛔”。

此乃自性妙见用之心光流泄溢出到身体(器官、四肢)

此现象是精进修行(精行之义)才暂得如此境界。 附注:下述色阴第三相状“精魄递相离合”。

在禅定中,住于大幽暗之时妄自用心去精细研究身内身外之事。“此心” 是在“此中”(见注)起心念。 注:“此中”是指修行人入禅定而在色阴将破未破之际,寂照并行之时, 此时如明眼人处大幽暗的室中,眼前黑暗(但不是无明黑漆筒之境界)。

“魂魄”约为五蕴身之色受想蕴。“意志”约为行蕴。“精神”约为识 蕴。“执受身”指气身与肉身。这句话是说由于我们在“此中”起妄念精 研内外,此时除执受身外,其余诸“身”(如上面之注释)都涉入“起念” 之中(即这些身都在被起念的范围内)。“互为宾主”指有时以魂魄为 主,余二者为次(宾之义),有时则以意志为主,余二者为次等。(主就 是主要是想到它之义)。

或者听到十方如来同时在开示(敷之义)秘密法义。

这是精魄(即魂魄)之六魄分别(递)离开肉身后再相结合之义,(因 精魄暂离肉身,失去肉身之障碍故可暂闻法音或开示)。

精魄离身后再相合所成就的善境界(此听法音与开示),这只是短暂的 情况。 附注:下述色阴之第四相状“出现诸佛境界”。

在禅定于“此中”之时,心中妄起“澄露皎洁”之念(即想要清澄显露 皎洁明彻之心)。则内在心中显发光明。

十方世界遍作最殊胜的金色(阎浮檀色)。

端坐。

心魂指名色。过去对华严经有研究或曾闻华严境界以致深入名色称为 “灵悟”。因为修行者起“澄露皎彻”之妄想时,心光内照研究明了名色 中那灵悟所生之染著,因此显现(照之义)诸佛土世界。 附注:下述色阴之第五相状“虚空成诸种宝色”。

行者定于“此中”之时,起心去精细研究妙明的本心。 注:“此中”是指修行人入禅定而在色阴将破未破之际,寂照并行之时, 此时如明眼人处大幽暗的室中,眼前黑暗(但不是无明黑漆筒之境界)。

起念仔细不停止的观察。

起念想要抑止妄心,按住它使之不动(按之义),并降服妄心。

起念要制止定力超越慧力,使保持定慧均等。

这是抑按(见前2个注)之功显现以致定力远胜慧力(功力逾分之 义)。即按抑妄念功力超过某个程度(逾分之义),而此“程度”不同, 故现各种色光。此乃定力强则发光之原理。 附注:下述色阴之第六相状“暗中见物”。

行者定于“此中”之时,起妄心要达清澄明彻,并想要使心光精亮不被 明暗所乱(精光不乱之义)。

见到暗室中本来没有的种种东西。

这是行者自心仔细绵密的澄清其见(即眼前所见的暗境),以致所视洞 彻幽暗的结果。 附注:下述色阴之第七相状“身体如同草木”。

行者定于“此中”时,妄起心念要“圆入虚融”(即身心皆能圆满进入 虚有融化之境,亦即忘却身心之义)。

这是诸尘并销,四大排遣(由心中除去),心向内(一向之义)深入纯 一定境之故。 附注:下述色阴之第八相状“见恒沙世界无有障碍”。

行者定在“此中”之时,心起妄念要“成就清净”,此种想要清净的心 力功夫到达极至之时。

此是因为平时(或过去多生)闻佛法,对净土起欣爱而对秽土起厌恶 (欣厌之义)。虚凝妄想这些境界日日加深,想久就成为名色中之相,定 中就现诸境界。由于心稍有清净,因此现出透彻无碍之状。 附注:下述色阴之第九相状“遥远之处得以见闻”。

行者定在“此中”之时,妄起“想达深远”的心念(即想知道深远之处 的景况)。

这是定力深强,又想达深远之心力极大,因此心光被逼迫到达极点而飞 出(即心力集中而出,有如雷达电磁波可隔空而见),因此可隔空有见闻 之事 附注:下述色阴之第十相状“无端说法通达妙义”。

行者定于“此中”之时,妄起心念想要知道精极(即至精至极的状况, 即涅槃圣境之义)。

如忽现佛身,忽现菩萨身形。

这是名叫自己心念不正。

此修行人会无缘无故的给他人说法而且还能通达妙义(这是外魔入侵其 体,教示此修行人之故)。 附注:以上十种境界乃色阴未破所有,多是在定中“起妄想”或贪神通所 致。若能以“凡所有相皆虚妄”而破之则不受其所困。只一心内观不生一 念则亦无此魔事。但这些境界也显示色阴照破后将会有色阴第一到第九相 状所述的“功夫”。

即“禅观”与“妄想”两种心交互出现,若禅观心稍胜过妄想,则出现 色阴中第一到第九之境界,反之则不见。若禅观心力“远胜”妄想则破色 阴,反之则受魔困。例如起念想知涅槃的状况,则“想知道”是妄想,涅 槃圣境是禅观。

迷不自识得此阴境(色阴魔境)。

汝等当依从佛之教诲。

保持正法并遮覆保护修法的众生,使众生皆能成无上道(成佛之义)。

诸佛心在此处是指较为清净的心(第六识而言),因为识心亦佛心所 现,故在此称所见为诸佛心。

修行者此时“心若有所得”但不能自在起用,这犹如受魇鬼所压之人, 身体手足都清楚可见,内心见闻也清楚无惑,但就是因心接触到外邪(指 魇鬼)而手足不能动。这种名为受阴区隔覆盖(区宇之义)。“受阴区宇” 即五根受用不能自在。受阴尽亦只是“假自在”,非如见性时的“真自 在”。

若魇鬼的问题已没有,则修行者的第六识心可脱离色身的束縳。众生心 本自在,不局限于身中,但因无始以来起无明之故而妄执心在身内,今受 阴尽则解此迷妄,故心得不受色身约束而得自在,不是心与身在空间上分 开之义。

因心得自在,不在身之内外,已无内外之分故可反观其面。

因心已得自在之故,但并非神识离体之义!

见浊是真心之“受用”与色身四大相浊之故。 你的肉身是抟取四大为身体。因肉身之故,真心形成六个分隔的功能(即 眼见、耳闻、……、意知),彼此不通留为障碍。四大似乎转成有觉知之 性(此虚妄之错觉)。如此,真心之觉受性、肉身的四根(耳鼻舌身)及 四种妄尘交织而为见浊(见浊与受蕴有关)。

受阴区宇的本源是“领受眼前尘境以为有所得”,由此起执著的虚明妄 想。此中“虚明”指由前五根接受眼前虚妄尘境以为明有(实有)。 附注:以下讲受阴的十种相状。第一种相状是“悲魔入身”。受阴对修耳 根圆通之人而言,大约出现在“如是渐增”之时。

指色阴尽之相。

修行者内心发出光明要慈悲渡生之念。

自责过度(内抑过分之义),认为未发慈悲心(这是以为慈悲渡生为实 有所得之故。)

这种现象叫做功用(指第六识之用)厌抑摧伤过度以至生悲。 附注:以下讲受阴的第二种妄相“心与佛齐”,引狂魔入身。

色阴尽而现受阴虚明境界(色阴是阴暗的境界)。

指受阴虚明境界,因为心得大光耀故称胜相。

感慨激动过度之义。认为自己能亲证圣境是很少有之事,认为自己很有 善根等,故心中感慨激动。

勇猛锐力。

这种境界是第六识心的功用轻率的想陵越跨过目前修行境界,过度超越 到达遥远的佛境之故。(我们要以平常心学佛修行,不要有此种陵越之 心)。

无过失。

圣果的明证。

圣果的解释。 附注:以下讲受阴的第三种相状“心忆不散”,(定强之故)引忆魔入身。

在受阴区宇向前修行时,受阴未破,故觉得没有新证。

退归则色阴已破,如失故居之所(故居指色阴未破)。

在此种“故已破新未证”之际,修行者应该定慧等持,而今呈现定力强 慧观力弱的心态,故称智力衰微(智即智慧之义)。

“中”指色阴已破受阴尚存的中间状态。此时修行者入此“中间”智慧 毁坏(隳之义)之地。

慧退失毁坏陷入枯寂定中,则一无所见。

心中忽然会产生大枯渴,如同人在大热天枯渴等水喝的状态。

无时无刻皆沈静其心(沈之义)忆念枯寂之定(即中隳之境)不敢稍有 散乱。

这是修改自己心力,偏用定力,无有智慧自失方便。

以手指把少量东西集在一起叫“撮”,旦夕撮心是日夜撮取(紧捏之 义)其心。

使其心悬在枯寂无慧之定中(一处之义)。 附注:以下讲受阴的第四种相状“慧多自满”,易知足魔入身。

慧力胜过定力。

常把诸佛的胜性怀于心中(诸佛的殊胜性,如身有大光明,有大神通力 等)。

自己已起疑:自己本是卢舍那佛,不用再修行。卢舍那佛即毗卢佛,是 法身佛。

这是用心偏于慧方面,忘失恒常审查要定慧等持,一昧只相信心中自有 的妄知见。(即慧)。 附注:以下讲受阴的第五种相状“心历艰险生无尽忧”,引常忧愁魔入身。

即受阴未破之义。

不知把心用于何处(即心已亡失)之义。

此修行人其心经历遍览此二处(指色阴已破及受阴未破之二种状况), 感觉到皆没有著力之处,因而生起布畏退缩,自己产生艰难危险之心。

这是有心要修行,但恐惧害怕,失于观照方便力之故。

希望(欣之义)他丢舍其寿命(即叫他死之义)。 附注:以下讲受阴的第六种相状“心中欣喜不止”,引好喜乐魔入身。

这是心中因禅定得到轻安,但却没有智慧自行控制(禁之义)。

街路。 附注:以下讲受阴的第七种相状“起大我慢”,引大我慢魔入身。

此指“七慢”(七种骄慢心): (一)慢(即单慢):自己胜过他人而生骄慢。 (二)过慢:自己与他人一样,但妄认为胜过他人而生骄慢。 (三)慢过慢:他人胜过自己,但却妄计自己胜过他人而生骄慢。 (四)增上慢:未得谓得,妄计他人比自己差很多而生骄慢。 (五)邪慢:实际自己无德而称自己有德而生骄慢。 (六)我慢:因我起骄慢,如说我即是佛,我已得涅槃等。 (七)卑劣慢:对胜过自己很多的人,自己就自认卑劣,但对他也不恭敬, 不求他、不理他,这种傲慢心叫卑劣慢。

这是只看到自己胜过他人(实际不是如此),无智慧自救其病。

细棉布。

跟从他毁坏经典,碎裂佛像。 附注:以下讲受阴的第八种相状“轻安自足”,引好轻清魔入身。

在虚明之境,心中精细明白。

圆满觉悟到心中精细明白的道理所在。

得自在,一切皆随心顺意。

轻安清净的境界。 附注:以下讲受阴的第九种相状“入断灭空”,引空魔入其身中。

于受阴明白之中,悟得受阴虚妄空明之体性。

永远断灭。

一方向(即一心一意)入顽空。

心中生起永远(长之义)断灭的想法(解之义)。

毁谤持戒之人,说他们是小乘,只为自己。又宣说大乘菩萨悟一切皆空, 那有什么戒律可持可犯。

此修行人常在信士的面前饮酒吃肉,并广行淫欲污秽之事。

因为此修行人著魔有魔附身,因此有外魔之力摄住其眼前诸人(前人之 义)的心,使他们对此修行人不生怀疑毁谤。

魔鬼之心已久入其心,因此,把食屎尿或食酒肉等,皆视为是一种一切 皆空的行为,破坏佛学的戒律行仪。 附注:以下讲受阴的第十种相状“贪爱淫欲”,引欲魔入其身中。

贪味虚妄之明相(即受阴虚明之相),深入于心骨之中。

爱虚明之相到达极点便成为贪欲(贪者各种欲望,不唯独淫欲)。

这是在定境之中,贪著明相之安顺深入心骨,又无慧自己把持此种贪著 之心因而误入诸贪欲之境。

一直不断(一向之义)宣说淫欲是入菩提(正觉之义)之道。

修持佛法之子。

指离开此修行人的身体。

陷于官府之灾难。

禅定所现境界。

即禅观与妄想二心交互作用之义。即“禅观”与“妄想”两种心交互出 现,若禅观心稍胜过妄想,则出现色阴中第一到第九之境界,反之则不见。 若禅观心力“远胜”妄想则破色阴,反之则受魔困。例如起念想知涅槃的 状况,则“想知道”是妄想,涅槃圣境是禅观。

保持正法并遮覆保护修法的众生,使众生皆能成无上道(成佛之义)。 附注:以下讲想阴的状态

受阴已尽则其心(指受蕴)能离开身体的各种不净,而不受身形之拖 累。(受阴尽则达“闻所闻尽”)。

于菩萨五十五阶位,外加三渐次、乾慧地与妙觉总共六十称菩萨六十圣 位。“意生身”即识身。“上历”是顿时进入之义。菩萨六十圣位皆为“意 生身”之状态,故能变化无碍(由于不受形累)。此句是说受阴已尽则顿 时进入与六十圣位菩萨相同的意生身能随意他往变化无碍。 附注:受阴尽则前五识可起神通妙用(但非转识成智),已能离肉身、气 身及五蕴身之诸不净而入识身(意生身)。想行识三阴其微细无明(如根 本无明)必须到佛位才破除,菩萨位只能破色受二阴。

想阴未破就如同熟睡人的言语,在睡中思想昏沈不清(想阴之故,但不 是没有思想)。受阴尽则前五识积习已除四神通无碍显现,想阴未尽则第 六识积习未除。

不寐者比喻想阴已尽之人。此句是比喻说明想阴未尽之人虽已得神通有 意生身,但不知所以然,就如睡眠人言语不知所言。例如此人天眼所见与 想阴尽之人所见相同(此即令不寐者咸悟其语之义)。但其人不知所以然 (此即如睡中言语之义)。

得意生身及四神通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称为想阴区宇。此发生在“闻 所闻尽”之时。

若第七识不动(动念尽之义)则第六识的浮想消除。“浮想”是想而有 动如同翻书之义。

于本觉妙明真心(觉明心之义)如同去除尘垢。第八识如明镜,第六识 如上浮之尘垢。

即三界十二类生,“首”从卵生到“尾”的非有想非无想生,这些众生 的生死去来都能圆照了知,此名为想阴尽。(做到闻所闻尽,尽闻不住则 已破想阴)。

这是真心的“知”性与意根及六尘相浊,真心失真知性。 “忆识诵习”是记忆过去,认识现前与诵习未来,此皆第六识之功用。“性 发知见,容现六尘”是第六识之性质,是阐发心中之知见,其容貌(即所 想、所现)为现六尘之相(第六识之所识不出六尘之相)。“离尘无相, 离体无性”是说若离六尘则无“识之相”可得,若离识体(指妄识)则六 尘应无体性。“相织妄成,名烦恼浊”是说真心的知性、意根及六尘交织 而妄成烦恼浊。

想阴之所以发生其根本原因即是“融通妄想”。想可以融通诸事,但执 著此想以为实有叫融通妄想。 附注:以下讲想阴十相的第一种相状“身形变化放光”,引入天魔遣怪鬼 附身。

“彼善男子”指受阴已尽之人,由于得到空虚圆明之妙用(指得意生 身),自在无碍,且已不遭“受阴”诸种邪思妄虑所迷惑,圆通妙定因而 可以发明显现。

修行人在妙定之中,心中贪爱妙定能圆满以求发明妙用(圆明之义), 因而加强(锐之义)其精密思惟,贪求善巧变化。

天魔遣其精怪飞身附于人。

此修行人被魔所附之后,就来到想求善巧变化(神通)的人们住处(学 佛人不要贪求善巧!)。安置坐位讲说“佛法”(其实是魔法)。

其身形须叟臾(顷刻)如此。

或者说劫火快到,或说刀兵之灾(即战争)快来了。

遇物成形(附于物上)之鬼称“怪鬼”。鬼当久了,被魔王收为役使, 为魔之伴侣,前飞精附人,魔所遣者,在此即为怪鬼。

你应该预先觉知此事,不要被魔所惑,则可不入生死轮回,或被其迷惑 而不知是魔则将堕无间地狱。 附注:以下讲想阴的第二种相状“众人皆有光明坐莲华上”,魃鬼附身。

在定中心起爱著,望能游历于诸国土,于是飞奋起精密思惟,贪求经历 诸刹土以广作佛事。

此修行人来到贪求游荡善男子(即其弟子)住处。

即其弟子。

道种智消灭。

遇风成形之鬼。旱魃之鬼。 附注:以下讲想阴的第三种相状“心自以为开悟得各种神通”,引魅鬼附 身。

于妙定之中心中贪爱绵密(妙定)与吻合(妙用),于是澄清其精密思 惟,贪求契于吻合(妙用)。

“心自开悟”是天魔使听法之人心中自以为已开悟。“念念移易”是天 魔以神通使听法人的念头迁移变易,使他们以为已得他心通、宿命通之类 (其实非真有神通,其所觉知的念念移易是魔给他的念。)

改变(洗涤之义)本来所修之心,易变正知见而进入邪知见。

遇畜成形之鬼(附在畜牲身上者)。 附注:以下讲想阴的第四种相状“身有威神力,听法者皆心伏”,引蛊毒 与魇鬼入身。

修行人于妙定之中,心中起念,贪爱了知诸法的本源,想穷览诸法的变 化及其体性之终绐所在,于是精进发奋清爽其心思,贪求明辨分析。(这 种人不以无所得心精进修行而贪求诸法本源,心著贪法,不得本源而被魔 所骗,把肉身当成本源!故切记勿以有所得心修行)。

来到也是贪求诸法本元(元之义)的弟子住处。

著魔的修行人说,你现在所在之处就是净土,没有别的净土居处, 也没有金色殿堂(净土所有)。

亡失以前修行之心,身体与性命皆归依。

“其”指其他修行人(即其弟子)。“推”是前推,有诱使之义。这句 话是说那个师父诱其弟子使其心终究到破佛戒律行仪的地步。

遇蛊成形之鬼叫蛊毒鬼。遇幽成形之鬼叫魇胜鬼。 附注:以下讲想阴的第五种相状“身如百千岁”,引疠鬼附身。

于妙定之中,心中起念,贪爱悬应(悬,远之义,即贪图过去远久诸佛 能应其所求)。于是一心一意的周遍流历精心研究(周流精研之义),贪 求冥冥之中能有诸佛感应。

指食、衣、住、行四事之供养。

令那些弟子皆知此修行人是他们以前(前世)的师父,原本就是他们的 善知识。

因为是过去的师父,于是心中特别有一种法爱之心产生。

暗中皆进行贪欲之事。

当时他是我的妻妾兄弟。今日来相度于你。 附注:以下讲想阴的第六种相状“可使听众知过去、未来”,引大力鬼附 身。

修行者于妙定之中,心中起念,贪爱深入辛劝克己的功夫,乐爱处于阴 晦寂静的处所,贪求安静宁谧。

修行人来到贪求阴寂的弟子的住处。

宿业(过去业因)。

你今虽未死,但已是畜牲(表示其能知未来)。

就叫一个人在此人后头,踏其尾部,就会使此人起不来(这是魔力使 然)。大家就相信,此人有尾巴,已是畜牲。

钦佩归伏。

若有徒众起心怀疑者,此魔已知其(指此徒众)怀疑之因(肇之义), 于是魔会使其师父除守佛之律仪之外,又加重精苦之行(如拔发等苦 行)。

斥骂比丘不能精苦(因比丘不作外道之苦行)。

以显示其无私心。

揭露他人私事,,显示自己直心不讳。

未来。

到时候,一一皆毫无应验之义。

有大神通力之鬼众。 附注:以下讲想阴的第七种相状“不吃人间烟火,预知奇人宝物”,引山 林、土地诸鬼神附身。

定中起心,贪爱能知能见(知见之义),于是不辞劳苦,研究寻找,贪 求过去的好命(非宿命论之义),即贪求能知能再见到过去生自己有什么 好东西。

来到贪求能知宿命的弟子住处。

“简”是削成的竹片,“册”是以绳把竹片穿在一起。“符”是竹刻成 的信物,汉朝时,把书信刻在竹上,二人各持一半,若二者相符合则可相 信,故“符”就是竹刻的信物。“牍”是木片(可以书写)。

魔化为畜牲口咬珠宝等物给那个说法的人(即修行者)然后穿(著之 义)在他的身上,或诱骗听法的人说地下藏有明月珠,照耀说法之处,听 者眼见此事,信以为真,得未曾有过的欢喜。

指此说法者因魔力加持故身形肥壮体力充沛。

指山川等鬼神年老成魔,假借此修行者,宣说男女淫欲之事,破坏佛之 戒律行仪,并与承受其事者(指其弟子或听法者)暗中做些贪五欲之事。

或做些无益处的精进,如纯粹吃草木,而没有禅定的行事(即不修禅 定)。 附注:以下讲想阴的第八种状“神通变化无碍”。引入各种精怪附身。

研究神通变化之源,贪神通力。

袋。

间隙。

因魔未离欲,身见(即执色身以为实有)尚存,故对刀剑之伤害不能免 除。

赞叹行淫之事,认为不会破坏修行,并将各种男女间淫秽之事当成佛法 在传授。

这是吸收天地灵气精华有大神通力(大力之义)的山精、海精、风精、 河精与土精。

一切奇花异草长期(积劫之义)吸收日月精华而成精魅。

如守天庭的天龙盗天之灵气,伏地之地龙劫地之灵久之成为精魅。

仙期已到,计其年岁则应该死,神识已不存在,但由于坚固身形妄想之 故,其身形不化而被他怪所附身。 附注:以下讲想阴的第九种状“身形化空化有自在无碍”。

修行者于禅定中心中起贪爱入灭之心,于是研究诸法变化之体性,贪求 深入顽空之中。

洞彻透明之义。

这是在日蚀、月蚀之时,精气入地,地上的金玉芝草,麟凤龟鹤,吸收 此精气而可经千万年不死,出生国土中成为物仙(金玉芝草);禽仙(凤、 鹤)或兽仙(麟龟),年久成魔。 附注:以下讲想阴的第十种状“瞬间可行万里”。

辛苦研究“几许微细之动相”。想阴的根本即第七识微细之动相,只要 修行功深,自会消灭,不可以起心研究,研究即成魔相。

“分段”指“分段生死”,如人畜即属分段生死,在某个时段肉身有在 称为生,某时刻肉身坏去不在称为死。这是粗相变化。“变易”指变易生 死,如菩萨没有肉身的生死,只有心念在变易而已,果位愈高则心的执著 愈少,这种变易生死是“细相”之生死。这句话是说此修行人定中起念想 立刻放弃分段生死而得到常住细相的变易生死。

求长寿。

“诣”是走之义。由魔力之故,在一宅之中,数步就可由东走到西,表 示“地可缩近”。反之,急行累年不到,表示“地可变远”。

即他化自在天魔。

即役使鬼。

毗舍童子是毗舍遮鬼,此鬼会啖人精气,是四大天王所管辖。其已发心 者会助人,而未发心者则会害人。此处是指其未发心者。

“其”指魔之眷属,“彼”是指此修行人。此句话是说天魔为使其眷属 得到定心虚明,就让他们吸食修行人的精气。

或者不经由(因之义)魔所附身的师父,而由修行人(指弟子们)亲自 看到自称“执金刚”之天神,此天神自说:“为使你们(指弟子们)长寿 而我化现美女身与你们行男女欲爱之事”。

年纪不大,就肝脑枯竭(因与魔行淫欲之故),且口中又常自言自语(口 兼独言之义),以至外人听来以为他是妖魅,眼前其他人大多未详察,以 致此修行人大多陷于官府之灾难。但他在尚未被官府刑罚之前,大多已肝 脑枯乾而死。

魔恼乱此修行人(彼之义)以至使他死亡。

先前所说十种恶魔师父。

迷。

使真正的修行人,终归成魔的眷属。

失去正遍知的佛性。

定中所现境界。

即“禅观”与“妄想”两种心交互出现,若禅观心稍胜过妄想,则出现 色阴中第一到第九之境界,反之则不见。若禅观心力“远胜”妄想则破色 阴,反之则受魔困。例如起念想知涅槃的状况,则“想知道”是妄想,涅 槃圣境是禅观。

保持正法并遮覆保护修法的众生,使众生皆能成无上道(成佛之义)。 附注:以下讲行阴的状态

本文链接:楞严经讲解

上一篇:楞严经全文多少字

下一篇:助印楞严经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