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楞严经原文

楞严经讲解

卷八

即十二类众生的每一类众生心中同时皆俱有十二类众生的颠倒妄想。例 如卵生的众生心中除俱卵生的妄想外,尚具有胎生、湿生、化生、有色、 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及非无想十一类众生之颠倒 妄想,因此总共有一百四十四种众生颠倒妄想。

就如同人捏自己的眼睛则发生眼花一样,使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上所说 的一百四十四种颠倒妄想。“妙圆”指寂而常照的真如而言。由无明使真 如起颠倒。真净(照而寂,指真如之用)明心(心之体,寂而照)于是产 生一百四十四种众生颠倒。

“于是本因”指最初的无明妄动。“元所乱想”指无明妄动所生的乱想。

对于前述所生之乱想要用三个依次渐进的方法才能消除(于下文中将有 详述。)

“修习”指修持戒律,以消除助恶之因。

“真修”指真实修行以悟本心。“正性”指杀盗淫,此为性业之罪,故 称正性。刳为空去之义。真修可使性业之罪由心中空掉(即悟罪性本空之 义)。

指开悟之后要更增进修行使果位提升(指菩萨五十五个阶位而言),这 必须违背自己现在的作业(如事业)才可实现。

世界上的十二类众生不能够不吃东西而自己保全性命(自全之义)。必 须依靠四种吃食(四食之义)方得安住,即所谓段食(欲界之人、天、修 罗、畜牲分段而食)、触食(鬼神是靠接触食物之气而生)、思食(色界 天众以禅思而食)及识食(无色界、地狱及饿鬼皆以识为食)。

吃素的人不吃的“五辛”,即葱、蒜、 、薤及兴渠(印度一种食物, 中国没有)。

“彼”指诸饿鬼等。此句是说诸饿鬼等在此人(其之义)食辛的那一次 (食次之义)就舐其唇,此人因此常与鬼同住,福德日消。

说守戒的人不对(非之义)且毁谤佛之戒律。

五辛有上述很多坏处,是助恶之因,能永不吃五辛之食则可名为第一个 修行之次第。

不吃生命之气(指生食者而言)。

指身戒。执持身戒则身业不犯(动之义)。

指菩萨的菩提心戒。

指心戒。执持心戒则意业不犯。

淫业不灭则众生相生不已。杀业不灭则众生相杀不止,偷劫指盗业而言, 无偷盗则无相负债。

修行人若能断杀盗淫三根本业障则身心清净,自然得天眼、神足及宿命 通。

如何是违其现业?

心持淫戒不贪淫欲,则对心外六尘不多随尘流放逸(即不攀缘六尘之 义),因心不随诸尘流放逸向外,则会旋转其方向自然归回本心(元之 义)。

尘既已不被心所缘(因为心已返内),则根就没有所对的识心。

逆音尘之流返闻自性、回归本心(全一之义),则由于一根通六根皆通 使六根分开成为六种功用已不再可行(六用不行之义)。

悟入本心在十方圆明状态之中,照见常寂光土(国土之义)明彻无碍。 就同琉璃之中悬挂著明月一般。

由于十方国土皎然清净故得到身心快乐安然自在,了知诸法的体性(即 本心)皆是寂照不二、平等无差别(即皆是十方圆明、妙圆平等之义)。

因此身心得大安稳不再害怕。一切如来的奥密照用(圆之义)与清净体 性(妙之义)皆出现在本心之中。

开悟见性了脱生死(安住无生法)。

从此开始渐次修行(破一分无明见一分法身之义),随所显发修行成果 而安立诸圣果位(即五十五个菩萨阶位),这是修行的第三个渐次。 附注:以下详述三种修行渐次的实际情况,由持戒得欲爱乾枯开始,经历 菩萨五十五个阶位到达佛地。

淫根淫境不再偶合,即淫根不再对淫境而被淫境所牵。

“残质”是最后之身。“不复续生”指不再生情欲。此句意为现前(此 生之义)是情欲的最后身,来生以后就不再有男女情欲。

心中执取空虚明白,心中充满智慧(指空慧,但未开悟)。空慧寂照(明 圆之义)之性光明遍照十方。

只有空慧但没有福报,心中没有佛菩萨也不愿行菩萨道,这种境界叫“乾 慧地”。 此“乾慧地”对小乘修行者大概在“见道位”以上的层次。但必须已回小 乘向大乘的修行者才有乾慧地之义。对于权教的修行果位来看,此乾慧地 的成就者其空慧已相当接近权教之八地菩萨,只是其“渡生心”几乎没 有,福慧两足只有其一,不能成佛道。本经中菩萨阶位是由乾慧地开始, 此为圆教的修法与一般福慧皆同时开始修行之权教修行者不同。故本经中 所述各阶位的状态与很多经典不同,本经各阶位菩萨的“神通力”似乎高 很多,此乃空慧成就之故,但渡生之心(属福报)则本经未提及。

在乾慧地的修行者淫业(指淫欲的习气)初乾,他们尚未接上诸佛如来 之法流(即尚未信佛菩萨及菩萨道)。

附注:以下讲信位地前菩萨之十个阶位(佛书称十信)。此中“信”是 相信“中道”之义。中道是空、有不二。不是如前之只信空慧,不信有相 之渡生事业与神通妙用。

由于得到善知识的开示,回小向大,于是即在这个乾慧心(此心之义) 的心中(第一个中之义)流入中道(第二个中之义)寂照不二的开示演说 (圆妙开縳之义)。此中圆妙义为寂照不二。开敷义为开示演说。

从中道寂照不二(真妙圆之义)的开示中,重新起真妙用,产生微妙常 住不动的信心(即对菩萨道的信心)。

对“偏空”与“偏有”的一切妄想都灭尽无余,修行者纯粹的真正相信 中道(即寂照不二的修行,不像乾慧地在有寂无照的修行),这种状况称 为“信心住”(即地前菩萨的初信位)。

真信中道明白了然,一切道理皆圆满通达(圆通之义),五阴、十二处、 十八界(阴处界之义)各种理论都了解没有障碍。

由于通达一切事物的道理,以至于对过去、未来无限长时光中,在轮回 中舍身受身所染一切习气也都是明白其道理(皆现在前之义)。且此修行 者对这一切道理都善能忆念不忘,此状态称为“念心住”(第二信位)。

由于乾慧地寂照之心力精纯真实(纯真之义),由此纯真之精进力(精 之义)可以显发化灭无始以来的习气,使其能通达与集中精神使诸事情皆 能明白(通一精明之义)。

惟有用这个“精明”之心(见上一个解释)进入趣向真正清净,这就叫 精进心住(第三信位)。

以精进心修行则达内心精进(心精之义)现前之境界,心中纯是以智慧 为主导的相信(不是迷信、邪信),此阶段的修行者称为慧心住菩萨(即 以智慧之心住于信,此为第四信位)。

坚定执著持取此种“智慧之信”(智明之义),其心是周到圆遍(即此 信心是考虑周到而信,非迷信)且寂灭湛然(即信心是安定不动的),修 行者在此种寂静微妙常住(凝之义)不动的信心状态中,此名为“定心 住”(即定心安住于信,此为第五信位。)

定到深处则慧光显现(发明之义),智慧光明深入信心之中,如此则信 不退转,此名为不退心住(即安住于信不退转,此为第六信位)。

行者信中道之心自然不勉强(安然之义),且自然保持此中道之信心不 退失(不失之义),此心与十方如来感应道交(气氛交接之义),此名为 “护法心住”(此为第七信位)。

经常能保持不失自己觉性明白的智慧(觉明保持之义)。能以自己智慧 之妙力回转佛菩萨慈光之力(即佛菩萨的慈光加持力)以向“自心佛”安 住,就如同两个镜子其光明相对,镜中影像重重互相涉入。这种信心名为 “回向心住”(即此修行者已能深信佛力加持与回向之妙用,不像以前只 相信自力而已,此中两面镜子,一比喻自力,另一比喻佛力。佛力与自力 齐发则妙用现前如现重重妙影。“向佛安住”的佛是指自心佛,即本心之 义。此是第八信位)。

以自心的心光秘密回向给自己,可获得佛之心光常凝(即得佛经常加持 之义),如此可得无与伦比之微妙净心,使心安住无漏真净(无为之义) 而持此不失,如此称为戒心住于信(第九信位)。

能自在无碍的安住于心戒(住戒自在之义)。如此则能游十方国土,所 去之处随己之愿此名愿心住于信。此谓因能安住于心戒,故能随愿去诸国 土而不犯戒。(第十信位)。 附注:以下讲地前菩萨之十住阶位。“住”是灌住(用心)中道之义。

指前述已修得十信位之修行者。

一般所谓“方便法”是为引渡众生方便之用,不能了生死。“真”方便 是指能究竟了生死之法门,如修耳根圆通者。此句是说是善男子以真方便 之法门,阐发十种信心。

当十信之心精进发挥,十种信心之功用相互涉入,圆满十心成为一心, 此心名发心住(即初发心住于中道,初住位)。

前十种信心在心中阐发明白,此心宛如净琉璃内中现出之真金。

以十信之心去实行(履,践履之义)中道如铺沙成地,此名治地住(第 二住位)。

“心地”是以十信心去实行中道。“知”是各种知识。“心地涉知”是 以行道得经验(知识之义),再以所得经验去行道,如此行道,经验二者 不断重覆进行,叫互相涉入(涉之义)。

由于知导行,行印知,如此二者并进,久之,心中对知(即知识)与行 (行道)二者皆明白了知。

可以游历十方世界得无障碍叫修行住(修行有理与事二者,住于此二者 叫修行住,此是第三住位)。

前述“修行住”之心与佛相同,故受佛加持(气分之义)。

就如同中阴身因业力牵引自会找到其父母,这业力就像暗中之信(阴信 之义),使中阴身与其父母相通。

此时的修行者因佛力加持入如来家成为佛子(像中阴身因业力找父 母),此名生贵住(如生于富贵之家。此为第四住位)。

如上所述既已成为佛子,则游于诸佛大道之路上,能亲奉诸佛大觉之要 (觉胤之义),就像胎已成为人形,诸根(器官)不缺,此名方便具足住 (即具足方便渡生的智慧。此为第五住位)。

外现之容貌与佛雷同(指教化方便、庄严相貌等),内在的心相亦同佛 (指有佛之正知正见),此名正心住(即用心于正知正见,此为第六住 位)。

身心相合成为佛之身心,且随日进步(即行者之身心日渐接近佛之身 心)此名不退住(即安住中道不退转,前文之信心住是安住于对中道的信 心不退转,意义不同)。行者到此住位才可为“安住”,以前只能说“用 心灌住”。

“十身”即菩提身、愿身、化身、力身、威势身、意生身、福身、庄严 身、智身与法身,此皆如来所具之身,菩提、法与智三身属“内身”,余 为“外身”。前身心渐近佛之身心,到此八住位时,达到具足佛之十身灵 相(如中阴身)此时叫童真住(如未出生之童子,此为第八住位)。 附注:华严经中所述要八地菩萨才具有此十身与本经不同,此乃因本经由 乾慧地起修回入菩萨道,本已具八地菩萨之慧。

如人之中阴身入胎成形而出,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安住佛家为佛子, 奉行佛法,此为第九住位)。

“国大王”即金轮王乃四大部洲之主。“刹利王”是其中的一小国之 王。前述“法王子”的智慧与渡生能力随日增长就如同小孩之长大成人 (以表成人之义)。既已成人,就如同“国大王”以国家大事分别委托太 子去处理,也像那个“刹利王”用金瓶盛水给长大的世子灌其头顶,“法 王子”要受佛之灌顶,此时叫灌顶住(即佛替菩萨授记,此为第十住位)。 附注:华严经要在法云地(十地)才受佛之灌顶,名为“受大智识菩萨”, 此经十住位即受灌顶,此亦因由乾慧地起修之故。 附注:以下讲地前菩萨的十个行位。“行”是实行中道之义。

随顺众生。

无违抗拒绝。

此阶位之行者在行菩萨道时,随因缘与愿力出生于各类众生之中,穷尽 到无限之未来际,以平等心渡三世一切众生,十方通达渡生无尽,此名无 尽行(第四行位)。

行菩萨道时,种种方便的渡生法门,一切皆能合于相同的佛法(一切合 同之义),不会有差误,此名离痴乱行。即种种方便法门虽有不同,但共 同目标是了生死。(第五行位)

行者能于相同之中显现诸异(如以神通力以一身化多身),亦能在一一 异相之中,各各显现同相(如以神通,每一菩萨皆可现多个相同的化身) 此名善现行(第六行位)。 附注:在权教要到八地菩萨才能如此。

充满足够(即无量之义)的微尘。

现微尘现世界。

由于已证得中观,种种现前的现象皆是第一波罗密,有此智德,值得尊 重故称尊重行(第八行位)。此中“波罗密”即波罗密多,译为到彼岸(比 喻究竟解脱生死之义,此岸比喻未了生死的凡夫境界)。第一是最胜之义。

佛法与一切世法皆能圆融无碍行之于世间,则能成为十方诸佛给世间众 生的轨则(规则,规范之义),此为善法行(即给世间众生立下善法,此 为第九行位菩萨)。

菩萨之一一行皆是清净无漏(不著三界之义)之行,皆是属本性清净 (性本然之义),体性真空(一真无为)之行,此名真实行(即行之于相 但内心清净不染之行,此为第十行位)。 附注:以下讲地前菩萨的十个回向阶位。回向即发愿之义,一般有三种: 回向真如、回向佛道及回向众生。

指修行者到十行位时就已具足神通,可成就诸种佛事。

心体清净纯洁,起心动念精准真确(精真之义),一切皆能控制自如, 完全远离执有、执空的祸患(留患之义)。

应当普渡一切众生而要灭除渡生之相(不著有众生可渡之相),以渡生 不著相之心(无为心之义)回向涅槃之路,此名为“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 相”回向(第一回向位)。

行者对于可坏者要坏之,对于可离者要离之,此名为不坏回向。可坏者 即有为法,如上述之著相渡生。诸可离者,如要离空、离有及离一切相。 “要回向自己于不坏之境”,此即第二回向位菩萨。

即回向自己能与一切佛相等,具有湛然的本觉(本心之义)与佛之正等 正觉。(但此时尚未真修证到如此。此为第三回向位)。

回向自己行道之心精准真确,阐发明白,回向自己果地如佛之果地,此 名“至一切处回向”(第四回向位)。

行者但愿能得世界(即相用)与如来(即体性)互相涉入(即能达体即 相、相即体、相体不二、体用自如之境界),心无罣碍之境,此名无尽功 德藏回向(第五回向位)。

在同一佛地之中,各各众生皆能生清净心为成佛之因,并能依此心发挥 而终能得涅槃果位。此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第六回向位)。

于前地中(即第六回向位)各各众生的真正善根已成就之后,我能更起 同体大悲之心,观十方法界一切众生本性皆与我相同。

我返归本性(本心)圆满成就之后当不忘失众生,此名“随顺等观一切 众生回向”(即发愿要随顺等观一切众生,此为第七回向位)。

远离一切相即是一切诸法的体性。对离一切相与即一切法之心二者皆要 无著,此名“真如相回向”(修行中不著离相之心,亦不著即体性之心, 此即是回向到真如。此为第八回向位)。

即与离(见第八回向位)皆不著则得真如,十方圆明了无障碍,此名回 向无縳解脱。(第九回向位)

真如之体性与照用(德之义)皆得圆满成就,法界数量无尽之一切相皆 灭。(即回归本心之义),此名回向法界无量(第十回向位)。 附注:以下讲四种加行,即前述四十一位另加四种增加之行然后才能跃登 地上菩萨之果位。

完成(尽之义)上述之四十一种清净心之菩萨行。

行者以佛之觉为己之心起用,因为由本心起用尚未纯熟,故妙用像出来 又像未出来(若出未出之义),就像钻木取火欲燃其木(此时火花若出未 出)。此境界名为暖地(在修行上,住十方圆明之本心之中,顿起无明而 欲生照用,但尚不熟,故若出未出,此名第一加行位)。

行者进一步能“由空起用”,能以自己的真心完成(履之义)佛所做之 事,但因不纯熟故,心中尚存若有依靠又若无依靠的感觉,就如同登高山, 身体虽在虚空,但足下有微碍的感觉,此名为顶地(第二加行位)。

行者更进一步,证得心即佛、佛即心(空相不二之义),得入中道之理, 此如同忍事之人,有话忍住不说(非出之义),但又想说(非怀、即不怀 著不说之义)。此名忍地(第三加行位)。 附注:此段话描述“中观”之状况,比喻中,若有话忍著不说(即怀之义) 则是空观之境。反之,若有话说出(即出之义),则为假观之境。非忍非 怀则为中观之境。

“迷觉”是又迷又觉,如人在半醒半睡的状态。“中道”是空有不二。 “二无所目”是说二者皆没有自己的名目,也就是“没有什么叫迷或觉, 亦没有什么叫空或相”。此句话是说:行者证入“真空”中,一切世间之 相(数量之义)皆悉消灭,迷觉与中道二者皆没有自己的名目,此名“世 第一地”(第四加行位)。 附注:以下讲地上菩萨之十个阶位,称“十地”。如土地可生种子,佛法 皆由“地”所出故称为“地”。

前述已得四加行之修行者(善男子之义)已经很了达佛之大菩提境界 (大菩提是佛所证悟的本心与慈悲心),其所证本心(本觉之义)已通于 如来之觉(即已悟到法身),并且达到(尽之义)应身佛的境界(即常寂 光土),此名为“欢喜地”。(因为初入菩提,故心生欢喜,此为初地菩 萨)。 附注:有些佛书讲初地是指能达到“无相布施”,并能行于真正慈悲之境 界。与本经讲大菩提之说类似。

“异性”指九界之性(即佛除外,包括菩萨、声闻、缘觉、天、阿修罗、 人、畜牲、饿鬼与地狱九界之性)。“同性”指相同的体性(即空、即本 心)。九界之性与本心可互相融入(即由九界可出入本心),称为“异性 入同”。 “同性亦灭”是说心亦不著于本心之同性故可自由出九界。 二地称为“离垢地”,一般是修证真忍辱(即空忍)有成者,此与本经灭 除同异之分别心有关。

行者细垢除尽后心极清净而光明显现,此名发光地(第三地)。

光明至极,觉照之心圆满成就此名焰慧地(即智慧充满,为第四地)。 一般在此“地”的修行者是修证六波罗密之精进波罗密。

九界之性质为“异”,本心体性是“同”,异灭同也灭,同异皆不住名 “难胜地”(第五地)。一般是修证到六波罗密之禅定波罗密。

前皆有同异之分别,到“难胜地”时依靠定力使达同异无别,但不能达 “本”无同异,本无分别之境界(即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之境界)。到第 六地时,这种无为真如(即平等无分别之本心)的体性明白显露,此名现 前地(第六地),一般在此地是修证智慧波罗密。

由尽观真如而不得其边际,故行者到此了达真如本无边际,此名远行地 (第七地)。本经所称的“真如”即心经中所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者, 亦是一般所称的“理佛”或“本体佛”之义。

行者善能安住于本不生灭、不动不静的真如,以此为心,此名不动地(第 八地)。

由于心能安住于真如不动(修行中是可安住于十方圆明之境不动),故 能由空起用,此称为善慧地(即善用由空起用之慧。此为第九地)。

指空慧与渡生福业之修行与学习。

到“十地”阶位时,福慧已修习完毕,功德已圆满。

“目”是看或名之义。此句是说十地也称为修习毕功之位。

指菩萨修习到此,心中充满大慈悲且渡生之法微妙无比,如可遮阴之云 普覆于涅槃之海。此地名为法云地(第十地)。 附注:综观十地之状态作如下之说明: “初地”即能入法身光明之境,并能入寂光土。“二地”是证悟一切色皆 归于空,并灭空(即证悟一切皆本心所现,而本心是无一切相)。“三地” 使“空”更明(由于消部份根本无明与无始无明的结果)。“四地”时 “空”到明极圆满。“五地”时由定力之殊胜成就能证悟到一切色皆灭空 亦灭,不住色与空。“六地”时能不依定力而自然现色空本无同异。此即 已证悟中观之境界。“七地”时悟到上述的不生不灭即无尽的真如。“八 地”之时心能安住于不动十方圆明之真如境界。“九地”时能由真如起妙 用。“十地”是修习圆满之地。但到此,无始无明尚未完全破除,要成佛 才破。

行者到如来果位为渡众生而出菩提路称为“逆流”(即逆如来之流而 出)。如是(指等觉位)菩萨是顺如来之流而来,到达觉际相交之处,此 地名等觉地(觉与佛齐等之义)。觉际相交是说菩萨的觉的边际与佛觉相 交。此段的意义示于下图:

从乾慧心(即本经所说有慧无福处)到等觉位,此时的“觉”才是金刚 后心的初乾慧地。 附注:一般称“金刚心菩萨”是指金刚菩萨(五地以前)。

“单”指七种单一名位,即乾慧地、暖地、顶地、忍地、世界第一地与 等觉地、妙觉地共七地。“复”者五种重覆之名位,即十种信位、十种住 位、十种行位、十种回向位与十地阶位。单有七位重有五位故说“重重单 复十二”。这些阶位都走尽才能成无上道(即成佛之义)。

指初乾慧地到妙觉地,共五十七地。

即由内照返闻起如幻观之用所成之力,此力之内观查照与外用有如金刚 之强而有力,故称“金刚观察”。

指菩萨修如幻观(观世间如幻之义)。如幻十种比喻:(一)观一切法 如阳焰。(二)观业如幻。(三)观身如镜花水月。(四)观妙色如空华。 (五)观妙音如谷响(空谷之音)。(六)观诸佛净土如乾闼婆城(沙漠 中幻影所成)。(七)观作佛事如梦境。(八)观佛身如影。(九)观报 身如像。(十)观法身如化(幻化)。以上十种观法用于行菩萨道在渡生、 说法、作佛事、供佛之时所持的心态。菩萨道行者应作如上十种如幻观法。 也就是观世间一切如梦幻,一切皆不取(因为毕竟空)亦不舍(因慈悲愿 力故不舍众生、不舍诸法,盖舍断则无法可用、无生可渡)。要修“空华 万行”,要渡无量众生而无一众生可渡,要坐水月道场,要作梦中佛事, 要降镜中魔军、要修如幻法身,要修乾闼净土,……。一切皆观如梦幻、 非有亦非无。 总结此句“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是说以金刚之力返照,观一切法如 幻,如十种比喻,不取亦不舍如幻诸法。

要在如来的“空”(真定、奢摩他之义)中起观照(毗婆舍那之义), 清净修证,渐次深入而经历菩萨诸地。

三种增进之修行方法,即奢摩他、三摩钵提与禅那。

即初乾慧心、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共五十五阶位, 这五十五菩萨果位是真正的逐次趋向正觉之路。

指此经是十方如来清净海中之眼,此经专重去淫以得清净,故称为清净 之眼。

入正遍知之海(即入佛地之义)。

“大方广”指本经所讲是诸法的体性,体性至大故称“大”,又经意内 容德相具足,故称“方”(相具足之义)。本经所述之用广大无比故称为 “广”。总之,本经名“大方广”是指所述内容有“体大、相方、用广” 之含意。“妙莲华王”是形容本经所述心体之清净。

此经能出诸佛(只要依经修行),故如佛母。

此经之重要,有如佛法之总持,故称陀罗尼咒。

是说本经是中印度那烂陀道场灌顶部所用的章句(属密部)。古代印度 佛学密部有五部:东方阿佛为金刚部。西方无量寿佛为莲部。北方不空 佛为羯磨部(即事业部)。南方宝生佛为灌顶部。中央毗卢佛为如来部(即 佛部)。

指菩萨用无作妙力成就各种无作妙行。 “无作妙力”是由空起用、无所作意所生之妙神通力,此非意识心作意所 成,故称“无作”。意住十方圆明之中而起念称无作,所得大神通力称妙 力。

首楞严,是说此经是定之首。定之首即不动之定体,即本体、常住不动 之义。

即本经之五种名称(名大佛顶首楞严经。亦名救护亲因。亦名如来密因 修证了义。亦名大方广,……。亦名灌顶章句,……)。由于此五种名称 都能表达了义的意义,故称了义名目。

“顿悟”指“理悟”非事修已成就。这句话是说阿难他们顿悟到修进圣 位(指前述五十五阶位)、顿悟到增上妙理及心虑虚凝三个道理。“增上 妙理”即无上的玄妙理体(即真如)。心虑虚凝是阿难理悟到心思(心虑 之义,为意识心)的虚妄性与顽固性(凝之义)。

“微细烦恼”指思惑(详见药师山小乘佛法讲义),三界共有八十一品 思惑,欲界有六品,断此六品思惑即证二果罗汉,阿难原是初果,闻本经 开示之后即断欲界六品思惑而证得二果。

指无情类众生。

指有情类众生。

佛的真体(原是众生本具的真如)是真实不变。

琉璃大王为要诛杀瞿昙族姓之人。瞿昙族姓即释迦族(释尊的族人)。 这个故事是释尊在世时发生的事,琉璃王年少之时,释迦族人替释尊盖一 个讲堂,内有法座甚为庄严,但释尊未坐之时,此少年已坐在上面,因此 被释迦族人辱骂,此少年怀恨在心发誓将来继王位后一定要灭释迦族。后 得王位为琉璃王,即起兵攻释迦族,族人很多被杀,他也想杀释尊,但被 佛威严所摄未敢加害,佛当时就说,七日之后琉璃王当入地狱。后果如此。 当大王攻释迦族时,目莲尊者以大神通把族人装在其钵中送到天上躲避, 但族人还是被杀,就问释尊什么原因,释尊说这叫神通不抵业力。目莲看 自己钵内,大吃一惊,原来是一钵血水!释尊告诉尊者,过去生琉璃王曾 是一条大鱼,因池塘乾旱无水,渔夫们就把大鱼、小鱼都抓光,故有今日 的果报,当年的渔夫们即今日的释迦族人,当年的释尊是参与捕鱼的一个 小孩子。因果是要有报应,但琉璃王之行为已太过份,且欲杀佛(出佛身 血)亦大罪,故得地狱果报。

善星比丘说无佛无涅槃亦无因果。

是在某处(如某洲地下)的一定处所,不会改变。即各地狱本来就有, 众生有罪就依其罪入不同的地狱。有相同的罪则大家共同受报。(有同分 之义)

地狱本来没有,众生有业障才依业的种类不同而自然现出不同地狱,众 生各自受报。(没有同分之义)

幼童的蒙闷(无知之义)。

真正的意义。

因无明而妄生有无之见。

有妄想的习气产生。

“内分”即身心之内,“外分”即身心之外。此中“身”是指肉身, “心”是指五蕴身所属的精神作用。

“爱染”是指贪爱染著。“情”是指七情(即喜、怒、哀、乐、爱、恶、 欲)。由于对七情产生贪爱染著,因此发起虚妄的情爱(对七情之爱), 妄情积久不休就能生出贪爱之水。情爱属意识心,故虚妄。

对七情之爱虽有差别,但爱水的性质皆相同,或是流动或是凝结,且水 性是润湿不能上升,则自然会下坠。也就是“内”情使心产生下坠。

因为各种渴望仰慕而发生虚妄的想像,这种想像不休止则能发生殊胜之 气势。

看起来很雄勇坚毅。

心中想要生天界则在作梦想到时身体会飞举起来。

即不辞劳苦,不在乎自己的身体状况(身体与寿命)。

生时是随顺个人的累生习气去造作善恶诸业。死时则依照(从之义)自 己的业力而变迁轮回(变流之义)。

第八识未离身,尚有体温之时。

人因畏惧死亡,想逃避死亡故称死是逆习(死逆之义)。反之,生是人 所喜欢,故说生是顺习(生顺之义)。在人死暖触未舍之时,此二种习气 交会出现在心中。(同时存在之义)。

净土之愿。

内分之情爱少而外分之想像多。

绥是安定之义。“保绥法忍”是保护修禅人使其安定住于法忍(即心安 住于法)。

分外之想若明则生为聪明人。分内之情若幽暗则生为钝人。

畜牲道。

情重者投生为有毛的畜牲类(如牛马)。情较轻则投生为有羽毛的畜牲 类(如鸟类)。

心中若情七分想三分,则因情重而沈于水轮之下,坐于火轮之际,受猛 火之气,身体变成饿鬼经常被焚烧。所以会如此,解释如下:众生色身的 性质具四大之性(如地大之坚固、水大的湿润、火大的温热与风大的流 动。),饿鬼因为情重故水大与火大偏多(比人类而言)则其色身之相为 水汽、猛火之相,因此常觉得被火焚烧。鬼众由于火大偏盛,水被火蒸, 故见水如火皆不得食故说水能害已“无食无饮经百千劫”。

因情更重则下坠通过(洞之义)火轮,色身之性质火大更盛,又兼有风 大,故其身之相状是风火二者相交经过之地。(或者可以说无间地狱是火 风二大所成之地狱。“轻则有间”是情较轻者如八情二想,这类人则投生 入有间地狱,反之情较重者如九情一想,则死后投生入无间地狱。

没有德行修为(虚之义)而贪取信众之所施,且滥受信众的恭敬礼拜。

众生依循自己所造恶业,虽由此而自招果报,但大众所感同分地狱之中, 兼有招果报各自的本元心地(就如人之中尚有因各自原本福报不同,而有 贫富不同的果报)。这段话是释尊回答阿难所问地狱是否有定处之问题。 答案是众生有共同罪业则会到相同(同分)的地狱中受报,也就是说地狱 有固定所在(如佛经所描述者)。

“此”指以上所说由情与想轻重不同,而感生的果报。这些果报都是众 生自己业力所感而有(众生若不自造恶业,地狱虽存在但亦与其无关)。 众生过去多生累积十种习惯而形成业因(十习因之义),由此受六种果报 (详见下文所述)。 附注:以下详述十种习因。

有淫的习气加上(交之义)男女接触的现习(习之义)。(由于男女淫 根相磨取淫乐)因此显发业力为“相摩”之心。

于心中发动。

二习指淫之种习(宿习)与现习(此生的习气)。二习相然指二习互相 炽燃(如人引火)。

即由于众生之淫业与淫行则命终之时现出铁床铜柱等相。(此示铜柱地 狱之成因)

色行淫(即对他人说行淫之事)与目行淫(即自己看他人行淫事)。

即虽不是自己行淫事,但对他人说与看他人行淫皆与淫欲之火相同。

过去生的贪习加上现习的计谋(计之义),因此显发业力为相吸取之 心。

由于吸取之心不止,产生如人吸风,有冷涷之觉生起,于是而有积寒坚 冰之相。(此示寒冰地狱中寒冷积冰之成因)。

指贪之宿习与现习相加(陵越之义),吸取更增,此种心在临终之时会 出现寒冰地狱的景象,如罪人的声音: 吒吒、波波、罗罗。罪人的形色: 如青、赤、白莲(以上为前六个地狱)。另有“阿浮他”(冻冽成疮)与 泥罗浮他(肢节脱落)。

色多求(向他人说贪求之事)与目多求(自己看他人贪求之事),都是 贪之水。即自己虽不贪,但向他人说或看他人贪亦为贪水。例如自己虽不 贪财,但叫(但教)他人去贪财,或者看(或知道)他人贪财之事皆为贪。

憍慢的习气加上欺陵他人的现习(即有盛气凌人的姿态),于是发生业 力为自恃憍慢之心。此心飞驰流逸不能停止,于是产生“水相”的心。

憍慢的种习与现习相并出现,如人击鼓。

血河、灰河、等皆为流注之“水相”。

嗔恨的习气加上爱相冲撞(对他人)之现习,于是发生业力而有“互相 杵逆火并”之心。

相杵害的心结不能止息,心想报复,恨心发热发生怒火,怒“火”把怨 气陶铸为金属。于是心中就有刀山、剑树等心相。就像有人含冤想要报复, 观其形色就有杀气飞动之相状。

嗔恨的种习与现习产生攻击之心,于是临终之时就有宫割、斩斫、剉、 刺、槌、击诸境界(事之义)现前。宫割是宫刑(割去人之生殖器),斩 斫是斩首,剉是把身体强制折弯,刺是以利器刺穿身体,槌是以器物重打 背部,击是杖打臀部。

诈欺的习气加上诱骗(惑)的行为(即现习)于是发生业力而为“互相 调弄”(即耍来耍去)之心。

此心不止住,于是心中就有绳子与木棒相互绞交之相,就像水浸田中草 木生长的样子。

种习与现习相加,诈习更为延展增加,临命终时,神识感到手有杻械、 枷锁、鞭杖、檛棒各种境界(这些都是互相绞交之相)。此中,“杻”指 手上之物。“械”指脚上之物。“鞭”是软性物体,“杖”是条状硬物, “檛”是棰状物。“棒”是棍状物。 附注:“诈”与“诳”之不同 “诈”是欺诈,是内心设计陷害他人之义。“诳”是诳骗是用语言欺骗他 人之义。

诳习加欺骗的行为(即现习)于是发生业力为“诬罔之心”(诬罔是把 无说成有,把虚说成实)。

此心不止,于是有“凭空飞起制造奸谋之心”。

其心如此(如是之义),故心中有尘土、屎尿、污秽不净之相,好像尘 土随风而起满天飞舞使人皆无所见(这是飞心之相)。

诳骗之种习与现习二者相加,诬罔之心愈重,于是命终之时会有没溺、 有被丢掷(腾掷之义),会有随黑风上飞下坠、会有在尿屎中沈浮等各种 境界(飞心所现)。

怨恨的习气加上憎嫌(不喜欢、嫌弃)的行为(即现习),于是发生业 力为“怀恨欲报”之心(如人口中衔恨)。

“飞石投砾”是暗中丢石头以报复别人。“匣贮车槛”是用匣子把人装 起来、用囚车把人槛禁。“瓮盛囊扑”是把人装在瓮中用火烧,或把人装 在囊中,拿起向地上扑打,这些都是心中含恨而心想起报复之动作。

如阴险毒辣之人,满怀奸谋(怀抱之义)心中畜存(积存)恶念。

怨恨之种习与现习二者皆吞于心中(即把恨吞于心中),临终就有被投 掷、擒捉、击射抛撮各种境界出现于心中。投掷击射是投砾掷石击其头射 其身之义。擒捉抛撮是以匣车囊瓮擒之捉之而后抛之于地、撮折其身之义。

恶见等错误见解(见之义)的习气加上“欲明己见”的行为,如萨迦耶 (即我见或身见),见取见(见之义),戒禁取见(以邪戒为涅槃因之见, 如持牛戒狗戒)等,这些不正的悟解(邪悟之义)与不正的造业(诸业之 义),于是发生业力为“违背与拒绝认同,生出相反见解”之心。

有如此之心,就有王使(阎王之使者)、主吏(判官)来证明其所拿文 籍是否正确(证之义)之心相出现,就像行路之人彼此往来互相看得见 (无可逃避遮盖之义)。

恶见之种习与现习交加,临终之时就会出现被勘验讯问,被用各种权诈 的方法考问,被推敲明查暗访(推鞠查访之义),及被披开查究生前恶业, 照明其神识之习气(披究照明之义)。并会出现善恶童子,手拿文簿(其 中对生前善恶诸事有详细记录),以言语明辩(说明)生前诸种善恶之 事。

恶见的深坑洞。

毒蛇之坑谷。 附注:上面讲“见习”,不相信他人之知见,这是一些“审判者”的心态, 有这种习气之人,临终之时心中自会出现有阎王、判官来审判他的境界。

“枉习”是冤枉他人的习气,喜欢冤枉他人、逼迫他人、故心中感得有 大山逼迫身体之苦。 枉习加上交加逼迫(交加之义)之行为(即现习)于是发生业力为“诬谤 他人之心”。诬谤是说本无其事诬之为有,谤之为实,如想办法坐实他人 的罪状。

有如上之心,则有两山相合或两石把罪人挟在其间,碾碎其身,磨成血 水(硙之义)、犁破其舌(耕之义)及以石磨压其身而磨之等相出现,这 是皆逼迫之相,就如同残害他人(谗贼之义)的贼人在逼迫那些冤枉良善 之人。

枉逼他人的种习与现习一起出现(排之义),命终之时神识会出现押捺 槌按蹙漉衡度诸恶相。此中“押捺槌按”是拘押、以手重揿(捺之义), 槌打及按抑,这些都是逼迫他人使其认罪的方法。“蹙漉”是把人装在袋 中挤压使其血流出,“衡度”是把人挂在秤上量其轻重称为“衡”,悬在 尺上计其长短称为“度”。

怨害诬谤。

讼习是喜欢打官司,喜欢探究他人隐私(鉴烛之义)并隐藏自己阴私 (藏覆)的习气。“讼习交谊”是有喜爱诉讼的习气加上与他人纠缠的行 为(谊,交谊之义)。“发于藏覆”指由上之习气,故发生业力为“隐藏 覆盖”之心。

有这些心于是就有以镜鉴照他人宿业、以珠照明(照烛之义)他人心事 (即揭发他人心事、隐藏自己阴私之心)之相。这些就如同在中午日光照 射下不能藏任何阴影。

好诉讼的宿习与现习二者并陈,于是神识在临终时就会有恶友、有鉴明 宿业的镜子、有能照到内心深处的火珠等出现,这些都是来作证或披露亡 者的宿业,来对照验证亡者所作诸事。

覆藏已私。

菩萨看覆藏之事,就如同头戴著高山的身体走于大海之中(重压使之下 沈,形容于苦海中愈陷愈深,不得出轮回)。 附注:以下讲六报。众生造恶业所招果报可分为两种,第一种称“自业 报”,第二种称“交业报”。自业报是“本根”受报之义。如“眼见色” 而生之果报由眼根受报。其他诸根因之而连带受报称为“交业报”。例如, 人见美女而贪淫,则临终时神识先会见到铁床铜柱之相,会听到洋铜烧融 之声,此乃是因中“眼见”花容玉貌,果报中为见火所烧,故亡者神识眼 见到铁床铜柱之相,此为“自业报”(或正业报)。因中耳闻美女之娇声 爱语则果报中亡者耳闻洋铜烧融之声,此为交业报。其他因见美女而引其 他鼻、舌、身、意诸根起贪爱乐,果报中神识皆会现交业报。这些果报皆 “贪著”所生,若能观如幻而不贪著,则可免此果报。

眼见所招之果报,由眼根受报。

见业与他业交作,即交业报。

即明见与暗见二相,即眼见之自业报,由眼根现出果报。(详见经文)。

见业所招果报,临终神识见十方皆猛火,并见红热之铜床铁柱,故称为 “见火”。

因中所听之娇声爱语,今为见火所烧,神识耳中会出现镬汤、洋铜汁之 声,此为见业与闻业之交业报。

因中鼻根所嗅之各种香味,由于被见火所烧,亡者神识的鼻中会闻到黑 烟或紫焰的气息。

因中舌中所尝美味,今为见火所烧,神识舌中会出现焦丸、铁糜(稀饭 之义)的味道。

因中所触冰肌玉体滑细之相,今为见火所烧,果报中神识会现出身触热 灰、炉炭之相。

因中由见美色而起邪想之各种境界,今为见火所烧,亡者的意识中会觉 知到闪闪星火迸洒满天或有如打煽子或击鼓时在空中快速闪动之相。(这 些都是心中色动之相)。

耳闻所生之果报,由耳根受报。(指自业报)。

闻业与他业(如眼、舌、身等)交作。

注乘于波流而下降。

昏乱之义。

幽悔之七魄沈没于无间地狱之中。此中“魄”是五蕴身(即精神身)与 肉身共同形成之一种状态。

如是闻业所感生之波涛(亡者神识临终先见者),对亡者生前因中之所 闻(如受侮辱之言语),由于“闻波”所流注淹没(注闻之义)之故,亡 者神识会听到各种责备诘问之语。(这是闻业之正业报)。

因中所见诸境界(如闻言而发怒所表现的怒容)今为闻波所注没,神识 会“见到”雷电、吼叫的怒相及恶毒气的相状(这是因中因闻而发怒时所 现恶骂吐气之果报)。此为闻业与见业的交业报。

因中由于耳闻而产生嗅之境界(如闻说花香酒气则鼻生贪爱其香),今 为“闻波”所注没,神识临终时会嗅到好像全身遍满毒虫而被雨雾喷洒时 的味道。(此为闻业与嗅业之交业报)。

因中由于耳闻而舌生贪著其味者(如耳闻山珍海味,口生贪味而食 之),则神识临终会尝到脓、血种种杂秽之味。

因中由耳闻而身触起贪著(如耳闻美女,身起贪爱其肌肤之滑触),则 临终神识会接触到畜牲、鬼类、粪、尿等不好之触感(如接触畜牲之恐布 感、接触鬼类之阴冷感等)。

因中由耳闻而产生邪思的心境,则临终神识会“想”到电、冰雹等摧裂 碎灭心魄之事。心魄指魂魄(五蕴身与肉身之总称)。

由鼻嗅所起之果报。

嗅业与他业交作。

如是嗅报所生之恶气,冲击因中贪鼻嗅而生之境界(如贪香味),则临 终时神识会嗅到物质与鞋子(履之义)之味道。

因中贪嗅而生眼见的境界(如由于闻女用之香料而起贪美女之色相), 今为嗅报之恶气所冲击,亡者临终时眼根会化见火把及火炬。

因中贪嗅而生耳闻之境界(如贪美女之娇笑声),今为“恶气”所冲 击,亡者临终时神识会听到没沈;溺水、洋铜汁、沸水之声音。

因中贪嗅而生舌尝之境界(如因闻嗅肉香而食之),今为“恶气”所冲 击。亡者临终神识会尝到鱼腐败之味(馁之义)与汤酸败之味(爽之 义)。

因中贪嗅而引起身触之境界(如嗅闻美女身香而起触摸之欲望),今为 “恶气”所冲击,亡者神识会触到皮开肉绽之大肉山、肉中有千疮百孔(百 千眼之义)受到无量数的蛆虫在咂食。

因中贪嗅而引起心想之诸境界(若嗅闻女身香而引起各种欲想),今为 “恶气”所冲击,亡者神识会想到灰尘、瘴气、被飞砂砾击碎身体等相(这 些都是流逸奔香之相)。

因舌尝味而招引的果报。

舌业与他业交互作用则临终时会先看到猛火燃烧之铁网整个覆盖著世 界。(由于贪食尝美味之人大多与捕鱼捉鸟兽有关,故临终自现铁网)。

如是尝味所感之果报,在因中贪美味之境界(如贪吃众生之肉味)则临 终时神识会尝到(出现于舌根)承当(如承当各种大热大苦)与忍受(如 忍受各种大热大冷之苦)之滋味。

因中贪味而引起眼见之境界(如因尝众生肉味而见众生被杀之状),则 神识在临终时会见到猛火烧金石之相。

因中贪味而引起耳闻之境界(如因贪肉味而闻众生被杀之叫声),则临 终时神识会听到锐利兵刃之声。

因中贪味而引起鼻嗅之境界(如吃众生肉时又贪其肉香),则临终时神 识嗅到大铁笼覆盖国土之气。

因中贪味而引起身触诸境界(如因贪众生味而杀之,触到众生死后之相 状),则临终时神识的身根会遭到弓箭、弩射之触。

因中贪味而引起心想的境界(如食肉味而起诸种幻想)则临终时神识会 感到有飞热的铁从空中如雨而下。

因身触而招引之果报,由身根而出受报。

以上这些皆是“逼迫”亡者到无路可逃,与大山相合同义。

强合之身触,如见美女而强与之身合之触(如强奸)。

如见妻子色衰而背离(离身之触)。

如是强合之触引起的果报,临终时神识会因触业而使身触诸境化为如在 道路、厅堂、观文案等之感触。

因中身触引起眼见之境界(如与女身触又贪其美色)则因强合之触业, 临终时神识会见到火烧、火爇之相。

因中身触而起耳闻之境界(如与女身合而又贪闻其娇笑声)则临终时神 识会听到撞击、剚射的声音。此中,以杵触称撞。以杖触称击。以刀触称 剚。以箭触称射。

因中身触而起鼻嗅之境界(如与女身合又贪其身味),则临终时神识感 到布缠(括之义)、囊闭(袋之义)、考(括再于考问之义)与缚(袋而 再于缚)等相,这些都是鼻息受逼之相。

因中贪身触而生舌尝之境界(如与女身合又贪尝女之舌味),则临终之 时神识将尝到舌被拔除(钳之义),被犁耕、被斩、被截断之相。

因中贪身触而起心想之诸境界(如接触到动物之尸体而想到其死时之惨 状)则临终时神识会出现飞与坠(即忽上忽下之心)、煎与炙(即时热时 燥之心)之感觉。(这些是懊悔心之表现)。

因意知而招引之果报。

如是由邪思之故,因中意想而结报于意根,则临终之时神识会觉得有方 隅或处所等相(使人受罪之小处所)。

因中由贪意想而起眼见之境界(如意想女色而眼贪色相,如看脱衣舞 等)则临终之时结报于眼根神识会见到业镜(鉴之义),恶友(证之义) 之相。

因中由意想而引起听闻之境界(如心想女色而去听淫声),临终结报于 耳根,神识会将这些境界听成为大石头相碰合之声或听为冰碎、霜裂、土 崩或雾飞之声。

因中由意想而起鼻嗅之境界(如心想女色又贪其身香)则因邪思之力结 报于鼻根,临终时神识会嗅到火车、火船、火槛之气息(即火气逼人之 息)。

因中由于意想而起舌尝之境界(如心想吃众生肉而而杀食之)则因邪思 之力而结报于舌根,临终之时神识会有由舌出大叫唤、悔、泣之相。

因中由于意想而起身触之境界,则因邪思之力而结报于身根,临终之时, 神识会现出时大身时小身,或一下生一下又死,一下子面向地(偃之义) 一下子又面朝天(仰之义)等这些变化不定之相(此乃身触流逸奔法之果 报)。

以上就是地狱十种习因与六种果报。

若诸众生六根同时造作十种习因中之各种恶业,则死后神识将入阿鼻地 狱(见药师山讲义:佛学的世界观)。阿鼻地狱是八大地狱的最底层,罪 人在此被鬼卒剥皮并受拖火车等诸酷刑。罪人在此受无尽时之苦后尚要投 生到十六小地狱受苦。

六根都造十习因的各种恶业,但不是同时造(在一生之中,也许此时眼 根造十因,彼时只耳根造十因,……)还有就是同时几个根兼造十因,但 未达六根同造者(例如眼耳皆造十因或眼耳鼻舌身皆造十因,……等), 这些人死后神识就会坠入八大无间地狱(详见“佛学的世界观”)。

身口意三根皆造作杀盗淫三业(指一生之中)。即身犯杀盗淫,口、意 亦皆犯杀盗淫,由于不是六根皆作,只有身口意三根造作,也非造十因而 只犯杀盗淫,故罪较轻,犯者死后坠十八地狱。

三业不同造,其中也许只造杀盗二者,共有九种情况,即“身口杀盗”、 “身口盗淫”、“身口杀淫”、“口意杀盗”、“口意盗淫”、“口意杀 淫”、“身意杀盗”、“身意盗淫”、“身意杀淫”,其中“身口杀盗” 意为身口同时皆犯杀盗二业。

出现(第一个见之义)的六根之中,只见(第二个见之义)到一根犯杀 盗淫之一业,即六根中只有一根犯一种业,如只有身根犯杀业,这种人死 后将坠入一百零八狱。

由这些众生各别作业则各自造果报,在世界之中就由各造的果报入差别 的同分地狱(如同为人类,但此中亦有各自差别之果报,故称差别同分地 狱。)

这些地狱都是众生妄想所生属虚妄有,不是本来实有。

“非”是毁谤之义。“破”是犯之义。“非破律仪”即毁谤违犯大小乘 各种戒律行仪。“犯菩萨戒”是违犯大乘菩萨戒律,共有十重四十八轻戒。 “毁佛涅槃”是妄说没有涅槃,说断灭即涅槃。以上主要对出家众而言, 出家众犯大小乘律仪则会入地狱,可能因出家则思清净不犯,一旦犯过则 心中罪恶感更深,故自受果报亦更重。

指其他犯十习因导至坠入地狱之诸业。

经历在地狱中如被火烧燃的各种罪苦,罪受完毕之后还要再受轻罪,神 识变为各种鬼的身形。由于本因不同有十种(即前述之十习因),果报之 鬼形亦有十种。例如本因是贪习(贪之习气)则以往由贪习为本因而入地 狱受报,罪毕仍依本因之“余习”成为“怪鬼”。以下为十种鬼形。(一) 本因为贪习则生为怪鬼(物怪之鬼)。(二)淫习则生风魃之鬼。(三) 诳习则生畜魅之鬼。(四)嗔习则生蛊毒之鬼。(五)怨习则生疫疠鬼。 (六)慢习则生饿鬼。(七)枉习则生幽魇鬼。(八)见习则生魍魉鬼。 (九)诈习则生役使鬼。(十)讼习则生传送鬼。

遇物附之而成形,如依附草木成精怪之类(如花精)。

淫。

魃鬼是一种女鬼,身高三尺,其行如风,心爱游荡,为遇风而生之鬼, 所到之处必大旱,因淫火之故,此鬼为淫习所致。

诳骗之义。

这是依畜牲类而生之鬼,如狐狸精等皆是。

这是依虫类而生之鬼,如附在蜈蚣、毒蛇之上为蛊毒鬼。

怨恨之义。

这是遇四时不正阴阳衰败之气而成形之鬼,其所在之处瘟疫不止。

傲慢。

遇地上之气而成形之鬼,不得吃喝故称饿鬼。

枉。

遇幽晦阴暗阴阳难分之处则成形为鬼。此鬼会乘人熟睡时去压人。

即见习交明之余习。

遇日月精华之气而成形之鬼。魍指此鬼身形暗昧,魉指其身形不定。一 般称山精即是,身形如小儿,只有一足,在山中学人叫声以迷他人。

诈之义。

遇到咒术(明之义)而成形之鬼,受咒术使唤以作祸福诸事。

即受结党兴讼之义。

遇人成形之鬼(即附于人身上),一般巫师、乩童等附身之鬼即此类。 这些鬼传达吉凶讯息给他人,故称为传送鬼。

与他过去(原来之义)有负欠财物或身命之人。

怨家相对,互相值遇(相遇)。 附注:以下讲鬼业报完再受畜牲之报。

物怪之鬼是附于物体上成形,所附之物体消灭(销之义)则此鬼之果报 即尽。

枭是附土块成形,以土块为母,子成长则食其母乃贪物之余习所致。

咎徵是天将降祸于人(咎之义)的徵兆(徵之义)。咎徵类畜牲如色禽 淫兽之类,这类动物出现则将有天灾人祸出现。

有毒的动物,如毒蛇、蜈蚣等。

可食之畜牲,如牛羊之类。这是饿鬼在地气消灭后鬼业报完所投生者。

如貂、蚕等可作人之衣服或马驴供人骑乘,服务他人之畜牲类。

候鸟等鸟类畜牲,由于其能与气候相应故称“应类”。

吉(休之义)兆(徵之义)类动物,如凤凰、麒麟等听人驱使呼唤。

循是顺服之义。如鸽、猫犬等宠物可传达讯息,为传送鬼余报所生。 附注:以上这些鬼类余报所生的畜牲类皆是为“酬债”,故会被杀、被玩、 被役、被使唤、被食、被穿等。

各种恶业果报,在本心之中都属虚妄所浮现(浮虚之义),妄想所凝结 而成。

若那个酬还宿债者其所酬还的份量(分之义)超越其该偿还之债,则此 众生(指此还债者)会投生为人返来讨其所剩之债(即超越该还的部 份)。

“彼”指被讨债之人,“力”指善业之力。如被讨债之人有力与福德, 则此人可以人身偿还他前生用为过多之力(由酬还者而来之债)。

若被讨债之人没有福报,则必须投生为畜牲来偿还其前生余欠的债。(即 前二个注所述者)。

舍摩他形容佛之慧力。此即除非遇到有佛慧者或遇佛出世间说法开示, 否则众生彼此相杀永不会停止(寝之义)。 附注:以下讲畜牲业报尽后才生为人,依原本业因之异而有十种: (一)顽类:枭类报尽生于人道中,此种人带有顽类之特质(经文参合之 义)例如此人既恶且愚笨。 (二)异类:咎徵类余业所生,此人具妖异、怪异之形,如身体有怪形, 六根与他人不同。 (三)庸类:有庸人之特质。 (四)狼类:此类人如狼不慈悲。 (五)微类:此类人有卑微下贱之特性。 (六)柔类:此类人有柔弱被欺之特质。 (七)劳类:此类人有劳苦不息之个性。 (八)文类:此类人小有文才、与人应对不失其礼。 (九)明类:此类人有世智辩聪之特质。 (十)达类:此类人具有世故通达人情之个性。

妄计恶业以为实有。

由惑起业,由业生果,依缘生果报之法而有轮转。

依妄念起修行希望能留住思想(存想之义,如修元神)巩固身形(如希 望寿命千百岁)。

服食丹药。

服食丹药有成效,身健无病,寿命延长,步行如飞叫地行仙。

这种人心存坚固身形而服食草木(此与前之地行仙不同,地行仙是热 食,如吃烧炼的丹药,而此是生食,如吃灵芝、黄精等),久行不息,则 由于服药之道圆满有成,名为飞行仙。飞行仙是身轻体健,能飞高走低之 义。

坚固身形服食金石(如铅、汞等),行之不止,久之化形易骨之道圆满 有成名游行仙(游于世外行于世间)。

心存坚固身形之念而运气(动之义)守窍(止之义),如此行之不息, 久之练精还气,练气还神,练神还虚精气两化,形神皆妙,可游虚空名空 行仙。

心存坚固身形之念,修习咽津液之术,久行不息,则水升火降而成内丹 (此谓润德圆成),如此可御气飞天名天行仙。

心存坚固身形之念,取日月精华、云彩之色,久行不息,吸食粹取日月 精华圆满有成,则精神与物质二者相通无碍,可穿金入石无所不去,此名 通行仙(通行无阻之义)。

心存坚固身形之念,以持咒禁(咒语与禁戒)修行,久行不息则咒术法 力圆满有成称为道行仙(行道以养生济世之义)。

心存坚固身形之念,存思想于顶门以观元神,系心念于脐下以练气,久 行不息则思想忆念上圆满有成,元神得以出入自在,这种人名照行仙(即 以观照成就之义)。

心存坚固身形之念,而行男女交遘之术,久行不息则因男精与阳气、女 精与阴气互相交感相应(感应之义),这种在“精”方面修行有成叫精行 仙。 附注:道家之精气神大概等于佛家之五蕴身、肉身与气身三者。“精”大 概是指五蕴身与肉身。

心存坚固身形之念,修行求能以心变化诸事(变化之义),久行不息, 觉悟到心与造化相通,如此能移山倒海,翻易四时,此种名绝行仙。 附注:仙家是性与命双修,修性成阴魂鬼仙,以神魂为性。修命可得轻妙 长生之身体。双修则得以神形俱妙。他们是以人身修行,使人身寿命延长, 精神长留人间,此与“天界”不同。天人是依上品十善及世间禅定为因, 舍人身而得天身之果报。仙人居海上深山皆非天界。

修练妄心。

生命之理。

不求常住之真心。

于邪淫中心不奔流放逸(即心无邪淫之义。)且于邪淫之心全无以致心 能清澄莹洁生出光明,故命终生四天王天。 附注:诸天界的详细情况请参考各种“佛学辞典”或参看药师山刊物“佛 教的世界观”,在此不再详述。

四天王天是东方持国天,西方广目天,南方增长天,北方多闻天,男女 淫欲同于人间。

尚有淫念之义。

逢欲爱之境界时则短暂相交,过后就不再思忆。

一切时间心皆清净,但有外之应触到来时,尚未能完全违抗拒绝。

“精微”指此天的精细微妙。(含内外院)。“不接下界”指兜率天之 内院。此句是说这种人命终之后将投生兜率天(含内院与外院),“若能” 进一步生到内院则不与下界诸人天境界相接(内院是弥勒菩萨教化之 地),三灾皆不能及。 附注:三灾指水火风三灾,下文有解释。

行淫欲之心。

没有世人行淫之心,只是随同世人不得不行淫欲之事,于行淫之际(交 之义),心中了然超越(即心不在淫中)。

能超越化乐天(化之义)与其下四天(无化之义)之境界。

对行淫之事表面(形之义)看好像已出离冲动(出动之义,不再冲 动),实际内心尚有交缠存在。 附注:以上六欲天的果报是以“十善”为本(天台宗之说),若兼护法则 生四王天。兼慈化则生利天。兼不恼众生、善熟纯巧则生夜摩天。兼修 禅定则生兜率天。兼修欲界定则生化乐天。兼修未到地定则生他化自在天。 即前三天兼修功德善行,后三天兼修禅定。即以十善为因,功德善行及禅 定为缘,十善中以断淫为首要,故于此分出胜劣(以断淫心之大小来分胜 劣)。 附注:以下讲色界十八天。 色界天人皆已离淫欲染著,但身有色质、貌如童子,身银白色,衣黄金色, 惟男无女,纯为化身,因色身殊胜故名“色界”。又名“梵世”,乃欲爱 清净之谓。此天亦无食睡二欲,倦则入禅定,出定则精神饱满故称“以禅 悦为食”。欲界是苦、粗、障而色界则是净、妙、离。色界众生只是身心 不行淫欲,故只有“戒德”尚未有定慧。

本文链接:楞严经讲解

上一篇:楞严经全文多少字

下一篇:助印楞严经感应